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82664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7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中医外科学》第六章疮疡第一节疖、第二节疔(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疮疡 (Boils),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第一节 疖 (Furuncle),疖的概念:肌肤浅表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临床特点: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范围小于 3cm,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分类命名: 根据病因分为暑疖、热疖;根据证候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病因病机,内郁湿火,外感风热,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而生。 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毒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发。 脓液潴留,脓毒旁窜,头皮较薄之处蔓延窜空者成蝼蛄疖 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疖病,有头疖:皮肤浅表小的红色结块,

2、灼热疼痛,中有脓头,出脓即愈。 有头疖:皮肤浅表小的红色结块,灼热疼痛,中无脓头,2-3天化脓,溃后多迅速愈合。 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部。坚硬型疮肿小根脚硬,溃后出脓坚硬不退,疮口愈后会复发,一处未愈,他处又生;多发型疮大如梅李,三五相连,溃后不愈,头皮窜空,如蝼蛄串穴。 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臀部,疖肿数个到数十个,反复发作,缠绵不愈;或在身体各处散发疖肿,一处将愈,他处续发,或间隔数周再发。,诊断,鉴别诊断,痈:单发,范围约6-9厘米,局部顶高色赤,表皮紧张光亮,多有明显全身症状 有头疽:有多个粟粒状脓头,溃后状如蜂窝,红肿范围9-12 cm,病程较长 疔:初起有粟粒样脓头,根脚较深、

3、状如钉丁 囊肿型痤疮:好发于面颊和背部,初为坚实丘疹,挤之有白色粉样物质,反复挤压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病程较长,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基本证型为热毒蕴结证。发于夏秋季节者辨证为暑热浸淫证;发于消渴病等慢性病者辨证为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脾虚便溏、泛发全身者辨证为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治疗原则: 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发于夏秋属暑热浸淫者清暑化湿;发于消渴病等慢性病属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脾虚便溏属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者,需健脾和胃。,分证治疗,热毒蕴结证 治以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如金银花、野菊花等。 暑热浸淫证 治以清暑化湿解毒,用清暑汤加减。常用连翘、花粉、赤芍、藿香

4、。 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 治以养阴清热解毒,用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 治以健脾和胃清化湿热,用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物外治 1.初起 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或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涂;或鲜蒲公英、木芙蓉叶、野菊花叶等取其一种,洗净捣烂敷于患处,一日1-2次。 2.脓成 切开排脓,用九一丹掺太乙膏盖贴。 3.脓尽 用生肌散掺生肌白玉膏收口 4.蝼蛄疖 十字切开。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疗法。,其它疗法,中成药 梅花点舌丹 一次2丸,一日3次 清解片 一次5片,一日2-3次。儿童减半 六神丸 一次10粒,一

5、日3次。儿童减半 连蒲双清胶囊 一次2粒,一日3次,预防护理,预防 注意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夏秋季节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多饮清凉饮料,防止痱子发生。 患消渴病及体质虚弱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增强体质。,护理 少食辛辣油炸炙煿之品,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 疖肿不宜挤压碰撞,以免引起并发症。 箍围药敷药干燥时,宜随时湿润。,第二节 疔,概念: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发于颜面及手足。相当于西医的疖、痈、瘭疽、气性坏疽、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 特点:疮形虽小,根脚坚硬如钉丁,病势急剧,容易毒邪走散。颜面疔易走黄而危及生命;手足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

6、能。,一、颜面疔疮,概念:颜面部一种发病迅速、易于恶化、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 特点: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或痒或痛。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 命名:按部位、穴位命名如眉心疔、颧疔;眼胞疔、眉棱疔、唇疔、虎须疔、锁口疔、迎香疔、人中疔、承浆疔、地角疔,病因病机,内因: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脏腑蕴热,火毒积聚于内所致; 外因:从外感受火热之气,或皮肤破损染毒,蕴蒸肌肤,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诊断 诊断要点,1.好发部位 2.病史 3.局部症状特点 4.全身症状特点 5.预后 6.理化检查,鉴别诊断,疖:病变部位表浅,红肿范围小,无明显根脚,一般无

7、全身症状。 有头疸:初起即有粟粒样脓头,脓头逐渐增多,溃后呈蜂窝状,红肿范围超过9-12 cm,多发生于项背部,发展缓慢,病程较长。,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基本证型为热毒蕴结证。根据火毒的轻重程度又而分为热毒蕴结证和火毒炽盛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分证治疗 1.热毒蕴结证 治以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 治以凉血清热解毒,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物外治 1.初起 宜箍毒消肿,用金黄散、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敷,或千捶膏盖贴。 2.脓成 九一丹撒于疮顶,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盖贴提脓祛腐。脓出不畅用药线引流。 3

8、.脓尽 生肌散、太乙膏或红油膏生肌收口。 手术治疗 脓已成熟,中央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其它疗法,中成药 梅花点舌丹 一次2丸,一日3次 蟾酥丸 一次3-5粒,一日1-2次,吞服,儿童减半 珍黄丸 一次2粒,一日3次。 六神丸 一次10粒,一日3次。儿童半量,预防护理,1.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 2.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卧休息,减少患部活动 3.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碰撞,以免发生“走黄”。 4.患疔后饮食宜清淡,忌酒、辛辣、鱼腥发物,二、手足都疔疮,概念:发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瘭疽。手部发病多于足部。 特点:发病较急,红肿热痛明显,化脓后易损伤筋骨,影响患指

9、功能。 分类命名:蛇眼疔、蛇头疔、蛇腹疔、托盘疔、足底疔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化脓性腱鞘炎、掌中间隙感染、足底皮下脓肿等。,病因病机,外因针、竹、木、鱼骨刺伤或昆虫咬伤,感染邪毒。 内因脏腑火毒炽盛。 托盘疔还可由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火毒炽盛为患。 足底疔多由湿热下注引起。,诊断要点,1.好发部位 2.病史 3.局部症状特点 4.全身症状特点 5.预后 6.理化检查,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基本证型为火毒蕴结证。成脓期则称为热盛肉腐证;发于足底者辨为湿热下注证;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脓成热盛肉腐,则清热透脓托毒。发于足底者属湿热下注者清热解毒利湿;,分证治疗 火

10、毒蕴结证 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 热盛肉腐证 清热透脓托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皂甲刺、炙山甲;或合透脓散加减。 3. 湿热下注证 清热解毒利湿,五神汤合萆藤渗湿汤加减。,外治 初期 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蛇眼疔可用10黄柏溶液湿敷。 溃脓期 脓成及早切开排脓,循经直开。 蛇眼疔 沿甲旁0.2 cm挑开引流,甲下积脓切除部分指甲;指甲溃空者拔除整个指甲。,蛇头疔 手指掌侧面作一纵形切口,必要时可对口引流。 蛇腹疔 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托盘疔 依掌横纹切开,切口足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3.收口期 脓尽

11、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外敷。 胬肉高突,疮口难愈者,修剪胬肉后用平胬丹或枯矾粉外敷。 已损骨,溃烂日久不收者,2-10黄柏溶液浸泡患指,1-2次/日,10-20 分钟/次。 有死骨者,七三丹提脓祛腐,待死骨松动时用血管钳或镊子钳出死骨。 筋脉受损手指屈伸障碍者,伤口愈合后用桂枝、桑枝、红花、丝瓜络、伸筋草等煎汤熏洗,并加强患指屈伸功能锻炼。,中成药治疗 梅花点舌丹 一次2丸,一日3次 珍黄丸 一次2粒,一日3次 六神丸 一次10粒,一日3次。儿童减半量,其它疗法,预防护理,预防 注意劳动保护,防止手足皮肤损伤。手足部外伤,应及时治疗。 护理 患肢忌持重物,以三角巾悬吊固定。托盘疔宜手背向上,使脓

12、液易流出。足部疔疮宜抬高患肢,避免过多行走。忌辛辣、炙煿及鱼腥发物。愈后影响手指屈伸功能者,宜加强活动锻炼。,三、红丝疔,概念: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特点:患处皮肤出现一条或数条“红线”,扪之发硬、压痛。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多伴恶寒发热等症状。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病因病机,因内有火毒凝聚,外因手足部疔疮、脚湿气糜烂或皮肤破损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串而发。,发病前有四肢皮肤黏膜感染病灶或损伤史。 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情况 红丝走窜四肢内侧,伴臖核作痛。或不见红丝,但患肢出现条索状肿块和压痛。 若伴有高热神昏者,是为走黄征象。 血常

13、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1. 青蛇毒 发生索状物,红肿消退后多伴有后遗色素沉着和无痛性条索状物,日久可消散。发病前可无肢体皮肤破损染毒史。,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火毒炽盛。病轻者为火毒入络证;病重者为火毒入营证 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病情较重属火毒入营者清营凉血,解毒散结 证治分类 1. 火毒入络证 治以清热解毒,行气和血,用五味消毒饮加味。 2. 火毒入营证 治以清营凉血,解毒散结,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辨证论治,其它疗法,药物外治:金黄膏、玉露散冷开水调外敷。 砭镰法:红丝细者,局部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

14、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预防护理 预防 1. 注意保护,避免手足部损伤. 2. 手足部外伤,应严格消毒,及时治疗。 3.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 护理 1. 抬高患肢,减轻疼痛。 2. 忌辛辣、鱼腥发物。 3. 忌发怒、火烤或灸法,以防助长邪毒。,四、烂疔,概念:发于皮肉之间容易腐烂,病势暴急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气性坏疽。中医文献中称之为水疔、卸肉疔、烂皮疔、脱靴疔等。 特点:起病急骤,焮热肿胀,疼痛彻骨;皮色暗红然后稍黑或有白斑,迅速腐烂,范围甚大。疮形略带凹形如匙面,流脓稀薄如水、臭秽。易并发走黄危及生命。,病因病机,总由阳发大毒所致。

15、因皮肉破损,接触潮湿泥土、脏物等,感染特殊毒气,加之湿热火毒内蕴,以致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 湿热火毒炽盛,邪毒走窜入营,则易成走黄重证。,诊断要点,好发部位:足部 病史:外伤和接触泥土、脏物史 潜伏期: 1-4日 局部症状特点:肿、痛、烂、黑 全身症状特点:高热、烦躁等 理化检查:血常规、分泌物、线,鉴别诊断,流火 常有反复发作史,局部皮色鲜红,边缘清楚,高出周围皮肤,压之能退色。一般无水疱,即使有水疱亦较小,破后流出黄水,肉色鲜红,无坏死现象。 发 发病相对较慢,疼痛渐渐加重,其红肿以中心最明显,四周较淡。溃后患处无捻发音,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基本病机为湿

16、热火毒,发病初期为湿火炽盛证;中期为毒入营血证;后期为气血两虚证。 治疗原则:基本治则为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广泛切开引流,同时配合大剂量抗生素,中西医结合治疗.,证治分类,湿火炽盛证 治以清热泻火,解毒利湿,用黄连解毒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毒入营血证 治以清热凉血,解毒利湿,用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减。 气血两虚证 治以补益气血,解毒生肌,用四妙汤、顾步汤加减。,其它疗法,药物外治 初期 玉露膏外敷。如皮色紫黑加掺蟾酥合剂,或蟾酥合剂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敷。 中期 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时,改掺蟾酥合剂或五五丹。 后期 疮面腐肉脱净后用生肌散外掺,红油膏盖贴。或用象皮生肌散或象皮生肌膏外敷,手术治疗,确诊后立即行广泛、多处、纵深切开,直达健康组织,并切除濒于坏死和已经变性的组织,清除异物、碎骨片,用大量双氧水冲洗创口,创口完全敞开,双氧水纱布松填。,高压氧治疗,吸入高压纯氧,一般采用“3日7次疗法”,即在3日内进行7次治疗,每次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