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25445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秋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新人教版选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4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

2、指的是秦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2“新皇帝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集中经济化。”下列措施属于“新皇帝”所为的是()A.开驰道控制全国B.置太学设五经博士C.轻赋税行均田制D.废丞相设内阁解析根据“将在本国取得成功的法家学说运用到全中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信息可判断出,材料中的“新皇帝”指秦始皇。在题目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项是秦始皇所为。答案A3秦朝之所以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主要是因为()A.秦国经济高度发展B.完成了

3、国家的统一C.秦始皇有卓越才能D.秦朝有完备的律法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是秦朝能够推行统一的度量衡、车轨、文字的前提。答案B4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形成世卿世禄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均没有独立性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A.B.C.D.解析说法错误,将含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答案C5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如图),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A.弘扬法家思想B.压制儒家文化C.巩固政治统一D.彰显皇帝威严解析秦统一全国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这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

4、的统一。答案C6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基本消除了敌对的政治势力稳固了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核心地位为其登上皇位扫平了道路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A.B.C.D.解析是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将含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答案A7唐太宗深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此他()A.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B.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C.在周边设置羁縻府州D.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解析小农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民”主要是指小农。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只有B项。答案B8“贞观二年,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贞观)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发展

5、,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压制手工业,丝织业产量下降C.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重农抑商导致市场货物紧缺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答案A9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A.慎用刑罚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制D.重视纳谏解析唐太宗主张以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的地位,这为广大儒生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护。答案C10唐太宗时曾经有人奏请修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事苦民。”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

6、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解析长城在古代中国起到的是抵御外敌的作用,但由于唐朝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归附中央,所以就没必要修筑长城。故选D项。答案D11唐朝诗人胡曾有诗:“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该诗中所说的“胡”主要指()A.西突厥B.厥C.匈奴D.蒙古解析材料中的“胡”是对当时的少数民族的蔑称。A、B两项主要出现在唐代,曾对唐朝的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D项蒙古曾对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项匈奴在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秦始皇筑造长城,主要是为了防范匈奴的进攻。答案C12康熙帝亲政后,毅然下令撤

7、藩,主要是因为()A.吴三桂等藩王公开起兵反清B.吴三桂等藩王打出“复明”旗号C.“三藩”严重威胁清朝统治D.“三藩”同外国势力相互勾结解析“三藩”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这是康熙帝下令撤藩的主要原因。答案C13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事实()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A.B.C.D.解析彭春是雅克萨战役的将领;清政府从郑克塽手中收回台湾,符合史实;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

8、克萨;康熙帝并未进行多伦战役。答案B14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之后又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巨。”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A.借此彰显自己的汉学功底B.以儒家思想巩固统治C.内心仰慕崇拜儒学D.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解析根据材料要求分析康熙帝高度评价朱熹的根本原因。A、C两项属于表象的叙述,不符合题意;D项属于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康熙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高度评价朱熹,是站在巩固统治的立场上,故选B项。答案B15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

9、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解析由“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可知,康熙帝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所警觉,B、C、D三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9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4分,共55分)16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下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料中空缺的文字。(4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10、(4分)材料二16731681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张岂之中国历史(3)根据材料,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其对康熙帝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分)材料三政事无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

11、熙五十八年(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分)参考答案(1)小篆。皇帝。(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4)专权;勤政。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卷一

12、九八材料二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继,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章梫康熙政要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6分)(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根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3分)参考答案(1)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2)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

13、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新唐书材料二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康熙帝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

14、固清朝在全国的统治的。(8分)参考答案(1)制度:羁縻府州制度。评价:有利于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学习和创新,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如祭拜孔庙,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强与蒙藏等民族的团结,如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19阅读下列材料: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

15、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请完成:(1)秦始皇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4分)(2)唐太宗是怎样“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处理与西藏(当时称吐蕃)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政策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3)康熙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西藏和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参考答案(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2)唐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