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822147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学业质量标准检测1人民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理解课文,了解孙中山,了解“布衣”与总统的关系,了解布衣总统的来历及其布衣特色的体现,体会甘于淡泊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专题一学业质量标准检测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召公奭于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周王可在燕国直接任免官吏B召公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大宗C召公奭领有燕国土地和人口D燕国物产全部归召公奭所有【解析】分封制之下的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但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A项错误。召公

2、奭在周王室中属于小宗,B项错误。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D项“所有”错误。C项正确。2(2017开封)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D)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家国一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时期国家政治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干材料文言文的中心意思。材料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了国和家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我国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理

3、念,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我国并未实现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故A、C两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不是官僚政治,故B项错误。3(2017南京)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材料表明(C)A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B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D殷族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

4、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选建明德,以藩屏周”表明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故C项正确;A、B、D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4(2017杭州)左传载,郑庄公寤生因出生时难产,母亲姜夫人很不喜欢他,而弟弟段却很受母亲宠爱。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姜夫人数次向丈夫郑武公提起改立段为太子,但郑武公以长幼有序为理由没有答应。这反映了西周的(A)A宗法制B皇帝制度C郡县制D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寤生因是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的相关史实,A项说法正确;B、C两项说法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可以

5、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5“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D)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根据“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统一管理。故D项正确。6(2017太原)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A证明皇

6、位正统B体现皇权独尊C保证皇位世袭D震慑割据篡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可以分析出帝王认为有了玉玺就有了上天的任命,具有了合法性,所以本题选A。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7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C)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解析】本题以史料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依据材料“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可知此官职是负责监察百官,C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7、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故选C。8(2017达州)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B)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解析】材料主要是针对蒙恬修长城一事的评价,不是对当时迷信思想的评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蒙恬修长城,秦二世、司马迁和郭嵩焘从不同的职务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蒙恬的行为进行评价,不是对长城的评价,故C项错误;评论历史应从历史的史实出发进

8、行分析,并非完全辩证而为,故D项错误。9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A)A设“中朝”B置枢密院C置刺史D设内阁【解析】“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大意是:道、德出自于皇帝,制度政令出自于丞相,反映了西汉初期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设立中朝,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本题选A项;B项北宋时设立枢密院;C项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监督,设立刺史;D项明成祖时设立内阁。10. (2017石家庄)贞观四年,唐太宗问政于张玄素。玄素曰:“臣观自古以来,

9、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材料表明,张玄素(B)A揭示隋王朝亡于暴政B反对君主独断专行C主张加强控制地方D建议扩大选官范围【解析】根据材料中“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说明张玄素认识到了隋朝灭亡的原因,但是本题主要是从中吸取教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向使君虚受于上,臣弼违于下,岂至於此”“如其广任贤良,高居深视,百司奉职,谁敢犯之”说明张玄素认为君主应该任用贤臣,使得百官各司其职,实质是反对君主独断专行,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古

10、代的选官的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项。11魏晋时期,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杨氏、袁氏世代占据高官主要靠的是(B)A战事立功B门第出身C才学品德D皇亲国戚【解析】魏晋时期,官吏的任免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下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出身,故出现了材料中世代为官的现象。1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C)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解析】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11、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A项中“独立施政”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13(2017郑州)李瑞兰在中国社会通史中提到:“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该材料反映

12、出(C)A社会等级的流动根源于阶级结构的变化B分封制的崩溃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流动的根本原因C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等级流动的重要因素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可以判断出是科举考试促进人才的流动,故本题选择C项;A项中等级制度错误;B项中分封制崩溃不符合题意;D项是秦朝时期形成。14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属于“封驳”和“

13、谏议”的机构的是(B)A隋朝中书省 B唐朝门下省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由”封驳”和“谏议”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门下省具有此职权,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排除A项;明代内阁、清代军机处都不属于中央机构,都不具备“封驳”的职能,排除C、D两项。答案为B。15(2017襄阳)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

14、映出(B)A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主考官翰林学上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表明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B正确;A、C、D各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6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D)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三司使是北宋前期的最高财政长官,前代没有该官职,故选D。17(2017杭州)忽必烈建元后,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

15、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多数情况下该机构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这一机构体现了(D)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解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信息“忽必烈频繁派中书宰执带相衔临时到地方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世祖末成宗初,才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机构”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行中书省制度的确立,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各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18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以下四篇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D)A以宗法制为例浅议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解析】明朝时朝,丞相被废除,因此,清代是没有丞相的,D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