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经学》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17519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基础之《经学》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国学基础之《经学》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国学基础之《经学》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国学基础之《经学》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国学基础之《经学》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基础之《经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基础之《经学》(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国学基础 之经学,2,“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说文说:“经,织纵丝也。” 释名说:“经,径也,常典也。” 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也。” 四库全书总目说:“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删定之旨,如日中天。”,经学的命名,3,南宋朱熹删繁就简,编成了“四书五经”。 “五经”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四书”是论语、孟子,再加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 在四库全书的分类中,“四书五经”都归到了经部,这也就变成了“经典的核心”。,经学的内容,4,经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系统,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所运载的是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就中国文化、学术而言,

2、“经”是源,史学、子学、文学都是出自源的河流,“史”是实的,“子”是虚的,“文”是活的,而“经”则是浑然的包容这一切的博大精神。,5,第一章 五经,五经创造了一个民族,也创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而经学史,也就成了中国民族主流文化精神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史。这五经,易是天地间的大道,书是先王行事的记录,诗是先王之泽尚存背景下的情怀表达,礼是人的行为规则,春秋是人间是非的价值判断。这五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价值系统,确立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6,第一节 易书诗,易主言理,是人必须遵循的; 书主言事,是为政者必须效法的; 诗主言志,是人情感必然要表达的。 这在不同的三个层面上,规定了

3、人的行为方向。,7,1、易经:天地之道,易就是变化无穷、生生不息的意思。 周易系辞说:“生生 之谓易。” 荀爽云:“阴阳相易, 转相生也。”,8,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说:“易曰:宓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効(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9,周易分经和传两部分: 经的部分以八卦为基础。八卦即干(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

4、、坤(地)、兑(泽)。 解释经的部分叫传。传有十篇,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也称“十翼”。,周易的基本内容,10,周易的基本思想:以修己治人为目的,以“阴阳”、“则天”、“通变”为理论,以应时处中为核心。,周易的基本思想,11,说文曰部说:“书,着也。从聿者声。”说文序又说:“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这是说,把事情如实地记录在竹帛上就叫“书”。之 所以又称作尚书,尚者上 也,言其为“上世帝王之遗书”,2、尚书:王者之范,12,尚书的基本内容,就尚书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上古“中央政府”政治文件的汇编。全书分四部分,共58篇。虞书5篇,夏书4篇,商

5、书17篇,周书32篇。这些文件,大约分为六类,即:典(档案)、谟(谋也,约如会议纪录)、训(教诲)、诰(告谕)、誓(誓辞)、命(命令)。,13,尚书的文化意义,一、尚书确立了圣王系统与王道政治典范。 二、尚书确立了以德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三、尚书展示了圣王的忧患意识。,14,诗经是一部周代诗歌的总集,一共305篇。全书分风、雅、颂三部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 雅分大雅、小雅, 有诗105篇。颂分周、 鲁、商三颂,有诗40篇。,3、诗经:王泽之光,15,据有关史料记载,周代有“采诗”之制,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内,有专人到各地采集歌谣

6、,并把采集到的诗歌集中上报到周王朝中央管理音乐的官员那里,经过王朝乐师的整理,再献给天子,目的是为了“观民风,知得失,自考正”。 另外的雅诗许多为朝廷官员的“献诗”,即国语周语上所说的:“故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采诗”与“献诗”,16,第一、它是先民真情的宣泄。 第二、诗经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意义。 第三、它体现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民主政治制度,因而可供后世为政者效法。 第四、诗经所反映的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是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先民喜怒哀乐情感的展现。,诗经的多重意义,17,与易书诗不同,“三礼”

7、与春秋是关于行为规则与行为评断的。故庄子天下篇说:“礼以道行,春秋以道名分。”“三礼”指周官、仪礼、礼记,这是关于周代礼制的三部书。春秋是编年史大纲性质,解释它的就有三部书,即左传、谷梁传、公羊传,被称作“春秋三传”。,第二节 “三礼”与春秋,18,说文说:“礼,履也。” 释名说:“礼,体也,得其事体也。” 礼记乐记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合而言之,礼就是治身治国治家之主体,是要履而行之有道,是不可更易之理。,1、“三礼”:王者之制,19,周礼,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关于周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由六官区分。六官即天官(主官朝廷及宫中事务 )、地官(主管土地和人口 )

8、、 春官(主管祭祀和礼仪 )、 夏官 (主管军政)、秋官(主管刑法 )、 冬官(主管百工及土木建筑 )。,20,周礼在官职职责的记述中,体现出了对民生的极大关心 。如萍氏 、禁暴氏 、媒氏 、司市 、草人 等官职的设立。 周礼中的生态保护意识。如地官中山虞、泽虞、迹人 ,天官中的兽人、(渔)人、鳖人 等。,21,仪礼与周礼不同,它不是讲行政制度,而是讲生活礼仪。释名说:“仪,宜也,得其事宜也。”这是说“仪”是指具体行事中非常得当的行为表现。 内容涉及七个方面:一、关于 成年礼;二、关于婚礼;三、关 于交往之礼;四、关于宴饮之礼; 五、关于射礼;六、关于丧礼; 七、关于祭祀之礼。,仪礼,22,仪

9、礼中所记载的礼的基本内容,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部分地得到了延续和发展。如“六礼”、见面礼 、五服制度等。 仪礼对重建现代礼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 士昏礼说:“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23,礼记的取名有对古礼“分疏而识”的意思。说文说:“记,疏也”。 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之分,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是小戴礼记。,礼记,24,礼记对于我们认识礼的意义很有帮助 。如: 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

10、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 昏义说:“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25,礼在周代既作为制度与生活规则存在,也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行为进行评断。春秋其实就是以礼来评断历史的学说。 春秋大义: 一、复礼。桓公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 襄公九年:“毛伯卫来求金,非礼也。” 二、正名。“崩” “薨” 。 三、尊王。 春秋每言“春王正月”,公羊传隐公元年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2、春秋:礼定褒贬,26,对于春秋作出详细解释

11、的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公羊传主于微言,谷梁传主于大义,左传主于历史。 春秋隐公元年 :“郑伯克 段于鄢。” 春秋庄公二十三年 :“夏,公如齐观社。”,27,参考书目 孔颖达周易正义(王弼、韩康注),十三经标点本,北大出版社99年版 朱熹周易本义,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985年版 高 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高 亨周易大传今注,齐鲁书社1979年版 朱伯昆易学基础教程,广州出版社1993年版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版 蔡沈书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杨筠如尚书核诂,台北学海出版社1978年版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版 孔颖达毛诗正义(毛亨传

12、,郑玄笺,孔氏疏) 十三经标点本,北大出版社99年版 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林尹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 李景林等仪礼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 陈澔礼记集说,四书五经本,中国书店1985年版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徐彦春秋公羊传注疏(何休注) 十三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杨士勋春秋谷梁注疏(范宁注) 十三经标点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8,第二章 四书,“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先秦典籍,这是南宋朱熹为重新建立意识形态话语系统而确立的新的经典体系。 元史儒

13、学传记许谦说:“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29,大学、中庸是从礼记中剔选出来的两篇论文。 大学讲外王,中庸讲内圣,其核心不外乎“修己治人”四字。 康熙说:“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是为圣贤第一要节。” 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第一节 大学与中庸,30,1、大学:自我实现之路,“三纲六证八目”之谓。 所谓“三纲”,即明德、亲民、至善。 所谓“六证”,即止、定、静、安、虑、得。 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1,学习大学值得注意的两点 : 第一、大学的目标是培养以天下苍生为怀包括帝王在内的圣贤,是要涤除每个受教育者身

14、上那种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小家子气与庸俗气,成就天下大材。 第二、在这种教育系统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修身”,故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2,中庸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中庸”,据朱熹子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就是说:中庸是不偏不倚、不可更易的中正平常之道。,2、中庸:通向内圣之路,3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

15、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中庸的总纲领,34,第二节 论语与孟子,从宋以来,学者们都认为要通五经,就须先读论语、孟子,因为这两部书蕴含着孔、孟对五经的理解和体会,比五经容易读,而且孔、孟二圣鲜活的形象都隐存在其中,可见圣贤气象。 朱熹引程子的话说:“先读论孟,次及诸经,然后看史,其序不可乱。” 朱子读书法,35,论语可以说是孔子及与孔子有关的言行录。之所以叫“论语”,“论”有编次之意。,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1、论语:人格典范,36,孔子一生进行着三项活动:一是政治的,二是文化的,三是教育的。 我们从四方面认识孔子: 一、从孔子在时代文化中的角色看,他代表的是先进的文明制度。 二、从当时社会对孔子的认识看,他的形象是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