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试题规律(幻灯)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817282 上传时间:2018-12-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索试题规律(幻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试题规律(幻灯)(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索试题规律 研判高考趋势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综析,陕西师大附中 张可伦,一 、全国17套语文试题的综析,语言基础知识 (一)知识能力综析 1字音 17套试卷有11套涉及。题型大致与历年相同,没有多少创新。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卷与湖南卷,把字音放在具体语境中考查,显得科学合理。北京卷只涉及了5个字的读音,趋向简单考察。全国卷的命制较一般,未彰显新的思路。,2字形 除上海卷与福建卷外,其余15套卷均有考查。其中浙江卷、湖南卷稍好,特别是浙江卷,将字音与字形放在语境中综合考查。另外,北京卷首次将歇后语纳入字形考查之中,这可以说是一次有创意的尝试。 3词语 有9套试卷涉及,题量比过去明显减少。天津卷

2、的综合度高,与诗句、成语综合考查;江苏卷也与成语综合考查。,4熟语 有12套试卷涉及,绝大多数考查成语,只有辽宁卷、广东卷涉及熟语的其他类型。 5标点符号 用现代语料考查的有山东、湖北、重庆和江西卷。北京、福建、广东、辽宁四个省市卷涉及到文言文断句的考查。 6连贯 只有全国卷、全国卷及浙江卷三卷涉及。 7得体 只有安徽卷涉及,而且是一个创新题型,首次把语言交际的内容纳入考查范围,(二)动态趋势研判 从全国及各省市自主命题的类型和内涵上看,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考察还是接近于传统题型,显示出稳定的指导思想,因此这部分的考查内容重点仍然在识记、积累。需要注意的是: (1)字音、字形、词语的考察均放在具体

3、语境中。 (2)各种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察将会强化。 (3)文言文的断句(兼考察标点符号)是一个需要关注的动向。 (4)连贯和得体是今年试题的一个显著信号,要有应对措施 (5)从题型回归的意义看,文学常识题也应重视。,科学类文章阅读 (一)知识能力综析 从文体上看,社科类有11篇,自然科学类有8篇。与2005年相比,自然科学类文章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从选材上看,有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生存环境、自然奥秘等各方面的内容,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也堪称空前。在题型和试题内容及答案尺度的掌控上,普遍都做得较好,没有偏、难、怪的问题,设计上也无大的变化,非常切合考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范围。可以说,这类

4、题是全部试卷保持稳定的主要体现。 在试卷的公正、公平性上,福建卷与天津卷做得较好,社会科学类文章与自然科学类文章各占一篇,既照顾了文科考生,又注意到了理科考生。但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加大阅读量之后,必然造成考生的心理压力过大;从材料角度上考虑也是一个浪费,没能最大限度地考查文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卷与北京卷,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主观题可以最大限度的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题型创新方面,上海卷要求给文章写摘要,也是很有创意的。,(二)动态趋势研判 (1)自然科学类和社科类的材料兼顾。 (2)选择题和语言表达的考察题兼有。 (3)按新课程改革的思路看,整体把握一类的问题会强化

5、。 (4)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概括仍会是考察的重点。,文言文阅读 (一)知识能力综析 选材上,安徽卷、浙江卷、湖南卷、江西卷、湖北卷、北京卷、广东卷、上海卷都进行了大胆尝试,走出二十四史,向更广泛的古文化领域寻求出路,既可以引领高考复习深入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又避免了猜题、押题的弊端。江西卷的续古文观止醉书斋记(郑日奎)、浙江卷的蚊对(方孝孺)、安徽卷的齐民要术序、湖北卷的颜氏家训和湖南卷的序(曾国藩)等选文有意避开人物传记,转而选材于论事述行类,开拓了命题的新领域。 应关注上海卷,无论是题型、考查内容,还是命题思想,都有打破常规的新意。如主观题量的增加,文言阅读题的设置等,均突破了文言文的常

6、规考查方法,引入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这又是一个大胆的突破。 文言文的翻译,大部分试卷仍然沿用传统的命题方式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而福建卷使用另一篇文言短文考查断句和翻译,这种做法可能受到关注。,(二)动态趋势研判 (1)传统的题型仍然是主流,因为文言文的特殊情况有一定的限制。 (2)选材上可能有一定变化,关注有一定意趣、较健康积极的小品或散文。 (3)断句加翻译也是旧题翻新的做法,应有一定的准备。 (4)继续进行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考察。,古诗词鉴赏 (一)知识能力综析 2006年17套试题中有12卷涉及诗,3套涉及词,2套涉及元曲。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选诗到晋代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7、),重庆卷选了清代诗歌,有的甚至选了近代人的旧体诗。此外,重庆卷、湖南卷、湖北卷均用比较阅读赏析的形式考查。而湖南卷将红楼梦中的诗(比较薛宝钗与林黛玉咏白海棠诗的异同)作为命题材料,题材更广泛了。 在命题的着眼点上,没有太多的创新。反倒是全国题的返璞归真,令人意外,将划分诗段(乙卷)和描述意境(甲卷)这样简单又实际的问题用以进行考察,可谓用心良苦 。,(二)动态趋势研判 (1)近体诗仍是命题的最佳取材库,以名家和名诗为主。 (2)宋词和元曲要适当关注,思想情感偏重闲适轻松、忧国忧民、健康情趣等。 (3)赏析的重点依然会是意象意境、情感志向、手法特征、语言特点等。 (4)关注并练习诗、词、曲等在

8、感情、手法、语言上的异和同。(即比较、对比赏析),名句名篇与文学常识 (一)知识能力综析 名句名篇,从福建卷、全国卷、四川卷、天津卷和北京卷的根据语境填名句,特别是全国卷根据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填写名句来看,显然,命题形式和范围在悄悄变化、拓展。 文学常识,有广东卷、辽宁卷、浙江卷、重庆卷和湖北卷等几套试卷涉及。基本是简单的或常见易记的。 (二)动态趋势研判 (1)也只有这一点:把课本上的该背诵的(可能的话还有读本上的)诗文整篇整段的反复诵记就行了。,文学作品阅读 (一)知识能力综析 17套试卷全选的是散文。这也难怪,散文的文学含量高,命题点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不胜枚数,既能出彩又可防猜题押题,因而

9、命题人对其情有独钟。其中中国散文15篇,外国散文2篇;而当代作品就有11篇,且均出自当代走红作家冯骥才、毕淑敏、阎连科、朱增泉、林清玄等人。湖南卷第六大题的文章赏析题显出一定的新意和水准。 命题设计上,17套题各显神通和创意,但从考察的内容、形式和范围来讲,仍然没有脱出以往的窠臼,无非是词语句子、篇章段落、主题感情、手法语言等。,(二)动态趋势研判 (1)当代的优秀散文依然占相当比重,适当关注现代作家和作品。选小说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2)依照文体特点,侧重整体把握和信息筛选、整合方面的考察。 (3)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看,文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4)文章的倾向性,语言、

10、写作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可适当注意,这是复习的盲点。 (5)语言的组织和准确表达仍然是大多数考生的弱点,也是命题者的杀手锏。,语言表达运用 (一)知识能力综析 仅上海卷与湖南卷未作考查,其他15套试卷均涉及。这是命题者的试验田,也是高考命题最能出彩的闪光点。其中较有新意的题型有:,1全国卷第19题要求根据示意图介绍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地理位置。 2湖北卷第21题要求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串联词;第22题要求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 3重庆卷第23题要求撰写邀请语。 4山东卷第21题要求为运动会拟写主题口号。 5广东卷第20题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第21题要求根据“图书

11、漂流”读书活动写图书推荐词。 6北京卷第23题要求写新闻点评;第24题要求为北京奥运进言献策,写一条建议。 7江西卷第22题要求根据表达需求添加上下文。,8浙江卷第22题要求以标点符号为描述对象写比喻句;第23题要求根据情境向作家谈感受、提问题。 9安徽卷第20题要求选择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陈述喜欢他们的理由。 10天津卷第22题要求根据文字用成语评价对象;第24题要求为运动会的入场式写解说词。 11四川卷第20题要求为运动员写赞赏词。 12福建卷第17题要求为短文续写结尾;第18题要求撰写欢迎辞。,(二)动态趋势研判 (1) 语言的运用依然是主要考察目的,语法(包括实词虚词、单句复句),修辞格

12、以及简明、连贯、得体等是命题者的主要思路。 (2) 扩展语句和压缩语段是筛选和整合信息的实际运用,命题者可为之处较多。 (3)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传统形式如对对联、猜灯谜、词语接龙等,既有趣味,又能看出考生的文化底蕴。 (4)一些实用文体如说明介绍、颁奖领奖、主题口号、欢迎解说等简短完整的小文断、片断。 (5)片断的叙述描写、读后感言和评价议论类短文。,作文 (一)知识能力综析 2006年的高考作文,从命题形式上看,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有涉及,打破了也挽救了话题作文的尴尬局面,堪称百花齐放。而且取材十分广泛,如名言警句、寓言故事、现实镜头、网络调查等。,名言警句:浙江卷的“生有所息

13、/生无所息”;江苏卷的“人与路”。 寓言故事: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全国卷“乌鸦抓羊”的故事 现实镜头:重庆卷的“走与停”;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 网络调查:全国卷关于读书的作文题。 这样的命题显现出走进现实生活的思路和贴近考生生活的导向。,特别是浙江卷的作文题 “生有所息/生无所息”。看起来题目陌生,材料繁杂,意思似乎有点艰深、晦涩。命题者正是借此巧妙而又善意地提醒考生:要准确审题,要细读材料。这个命题引入了人文理念,强调人的工作和休息都是重要的。从引文来看,有古文,有外国人(歌德)的论述,也有医学专家的讲解,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思路,体现了人文关怀。可能考

14、生对某则材料不理解,但对另外的材料却有一定的认识或解读,何况几则材料互有关联,可以从中获取某种正确的信息。如果细心读完六则材料,就会发现立意并不神秘。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人生要努力工作,一类是说要注意休息。生命与休息,劳作和放松,张与弛,紧和宽,收与放都需要正确把握,要科学、合理、和谐、适度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题干中还有一条温馨的提示:可任写一个方面。所有考生都会有话可说的,作文命题与现实生活、社会时尚贴得较为紧密,这对高中语文教学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二)动态趋势研判 (1)命题形式不拘一格,标题、材料、话题作文都可能出现。 (2)试题依然会在“开放性”上体现得较为突出。 (3)要对

15、作文的显性、隐性限制有所加强,如避免宿构、抄袭、套用,强化审题、强调结构等要求。 (4)强调对命题或所给材料的意义指向、范围(内容、含义)的全面理解和判断。 (5)未必是热点或焦点的问题,但一定会是贴近现实、考生有话可说的命题。,二、2006年全国卷语文试题评析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甲、乙两套试卷,在形式上与2005年完全一致,内容的考察点上也与2005年大体相当。总的来说体现出“稳定、微调、回归加创新”的特点。除了前面涉及的“稳定”外,“微调”体现在几个题的变化上,题型和命题内容有贴近课本和回归传统的显著特征,而命题中不管成功的还是稍有瑕疵,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趋向。这样做,

16、既保持了高考试题的连续性,又有利于稳定教学和考生的状态。当然,也说明命题者把改革的重点放到了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考试命题研究上,而原有的将逐渐被新的考试形式取代。,语言基础知识 (一)知识能力综析 第一大题的变化稍大:(1)毅然丢弃了以往的必考题字音和词语的选择。(2)把连贯题又搬了回来。(3)两套题竟然是一样的命题思路选出两个错别字来。 应该说,如果复习较全面并细致的话,这个板块的内容还不算难,而且成语和病句分析的命题设计都是较为浅近容易的。如果考生的答卷不尽如人意的话,应该是心理准备不足和粗心大意所致。 (二)动态趋势研判 (1)无论是创新还是复旧,命题者只想在这方面有些变化。 (2) 字音、实词虚词、标点符号甚至文学常识等也应准备。,现代文阅读(科学类和文学类) (一)知识能力综析 第二大题考查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能力,难度适中。有意思的是,两套题分别选了自然科学和社科类的文章,但命题考察的内容却是一致两套题的三道小题都考查了三个知识点:对文中重要语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