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2)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89961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0.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2)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世界近代史(2)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世界近代史(2)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世界近代史(2)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世界近代史(2)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2)(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西方文明的扩大与完善,南京晓庄学院 人文学院,主要内容,1848年欧洲革命概况 法国革命与第二帝国 德国崛起与统一运动 19世纪英国改革运动 俄国落后性与农奴制改革 美国内战、南部重建与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综述,革命的影响与起因 革命的总任务、性质与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与1848年欧洲革命 思考题与参考书,1848年法国大力神银币,参考书目,米涅法国史商务印书馆 孙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史1995年 郭华榕法兰西第二帝国史1991年 郭华榕法兰西文化的魅力 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1988 高毅大革命的政治文化1991年,维也纳三月起义,1848年意大利革命,一、影响与起因,欧洲近代史上规模最大

2、的一次革命,波及范围广,席卷法、德、及东南欧等国;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的第一次革命,检验了理论,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理论。 各国起因不同,根本原因是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与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的矛盾所致; 直接原因:1845-47年马铃薯病虫害/1847年欧洲范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革命的到来,二、革命的总任务、性质与特点,总体而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 具体而言,各国不尽相同(法、德) 特点: 几乎同时在欧洲发生,范围广、影响深远; 工人阶级参加革命,登上政治舞台; 阶级关系错综复杂,资产阶级既联合无产阶级又与无产阶级发生冲突; 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检验了马克思主义。,三、马恩与1848年欧洲革

3、命,2月在巴黎写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3月在科隆,办“新莱茵报” 后来在伦敦,总结革命经验,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总结,重要文献(至少四部) 重要思想: 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暴力革命问题) 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不断革命的思想,思考题与参考书目,名词:新莱茵报 列举马恩关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文献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教出版社 韩承文主编1848年欧洲革命史1983年 (美)罗杰劳威廉斯欧洲简史 拉布鲁斯“1848、1830、1789年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载世界历史译丛1980.4.,法国革命与第二帝国,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历史分期与线索: 七月王朝统治(1830.7.27-1848.2.

4、2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1848.2.22-5.4.) 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时(1848.5.4-1849.5.28) 秩序党议会专政时期(1849.5.28-1851.12.2) 第二帝国时期(1851.12.2-1870.9.4.),主要内容,一、七月王朝统治(1830.7.27-1848.2.22) 七月革命(1830.7.27)/ 路易菲利普 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1848.2.22-5.4.) 三、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时(1848.5.4-1849.5.28) 四、秩序党议会专政时期(1849.5.28-1851.12.2) 五、第二帝国时期(1851.12.2-1870.9.4

5、.),一、七月革命与七月王朝统治,七月革命(1930.7.27)自由引导人民 七月王朝统治及危机 政权性质:大资产阶级掌权/君主立宪制 路易菲利浦 危机与政治派别 宴会运动,路易菲利普与夫人,政治派别,“王朝反对派”:资产阶级保守派,要求改革,扩大选举 梯也尔、奥隆弟巴罗 “国民报派”:资产阶级共和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拉马丁和马拉斯特 改革报派:小资产阶级派别,建立民主共和,实行普选 赖德律洛兰 无产阶级代表:建立社会共和国 拉斯拜尔,宴会运动(1847.7-1848.2),以宴会形式组织的群众性政治集会。目的社会乡政府呼吁实行改革 是与政府对抗的一种形式 声势浩大,对七月王朝构成威胁 为首者

6、:巴罗,巴黎是先导,里昂等声援,阿道夫 梯也尔,自由引导人民 德拉克罗瓦,1848年7月27日七月革命,二、法第二共和国建立(1848.2.22-5.4.),二月革命及胜利 拉斯拜尔,二月革命成果,组建临时政府(2月24日) 11人:资产阶级7人,小资产阶级2人,工人代表2人 第二共和建立(2月25日)实行普选制 卢森堡委员会(2月28日)路易勃朗为主席 开办国家工场(针对失业工人,计11万人,45生丁税) 24营别动队(每营1000人),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1848.5.4-1849.5.28),制宪议会与资产阶级共和派统治确立 5月4日:5人执行委员会,4人是共和派 六月起义1848.6.

7、22 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 1848年11月12日宪法 总统选举12月10日,秩序党议会专政 (1849.5.28-1851.12.2),秩序党:1848-51间保王党奥尔良派(大资,恢复七月王朝)和正统派(恢复波旁),目的重建君主制,故名 立法议会选举: 1849.5.28开幕,政权转入秩序党 此期是波拿巴发动政变的准备期,第二帝国时期 (1852.12.2-1870.9.4.),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2) 第二帝国统治 对第二帝国的评价,第二帝国的统治,帝国政治:波拿巴主义 帝国经济状况 对外政策 帝国危机 工人运动 奈儿事件 对外战争失利,对第二帝国的认识和评价,法国人

8、竭力谴责第二帝国,原因: 普法战争的失败,民族情绪问题 法国人民对帝国这一统治形式有看法 政敌有意贬低之 20世纪6080年代充分给予肯定 郭华榕:北京大学历史系 完成工业革命 政治上倾向民主化(普选、恢复资产阶级议会制),思考题,名词: 宴会运动、旺多姆圆柱、秩序党、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问题: 路易波拿巴为什么能当上法国总统乃至皇帝? 第二帝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怎样评价拿破仑三世?,当选总统的原因?,1848年的政治形势与十月十二日宪法 各个阶级的支持,尤其是农民 波拿巴个人的努力,德国崛起与统一运动,德国的概况 普鲁士的兴起与军国主义 普鲁士进步主义改革 德意志统一与其政治制度 思考

9、题和参考书目,俾斯麦,德意志的概况,政治分裂与经济落后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后果 / 再版农奴制 两个最大的邦国 奥地利与普鲁士,普鲁士的兴起与军国主义,现代德国的起源 勃兰登堡与普鲁士的兴起 霍亨索伦家族与腓特烈一世 普鲁士王国兴起的原因: 地理优势;重商主义政策; 军国主义政策:军事立国; 全民皆兵,军费开支大;加强科技文化建设。,普鲁士进步主义改革,民族觉醒 施泰因和哈尔登堡的改革 普鲁士教育改革,施泰因和哈尔登堡的改革,施泰因(1757-1831) 1807.101808.11月底任首相 颁布十月敕令 哈尔登堡,1810-1822年担任首相 颁布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敕令

10、(1810),教育改革与教育立国,对教育改革的认识,提升到国家首要地位 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普鲁士国王) 格尔哈特沙恩霍斯特(国防大臣) 教育改革的理念或理论 费希特/洪堡 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影响,费希特,费希特的教育理念,“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世界;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门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种种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全民族的事,要教育的是整个民族。”,洪堡教育思想,“教育是个人状况全面、和谐的发展,是人的个性特性的一种整体发展。

11、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都不可能结束的过程。因此,接受教育是人自身的目的,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德国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影响,贯彻普遍教育的原则,降低文盲率; 大力开办职业学校 德国大学独具特色 综合性 学术自由,科研和教学统一 学生有充分自由 教授的资历问题,柏林大学(其前身是洪堡大学1810-),德意志统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两条道路和两个方案 宪法纠纷 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一、统一的历史条件,1.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实现政治统一的先决条件 180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覆灭,打击了旧帝国意识 法国大革命关于民族自由和民族平等原则的传播 拿破仑对德意志的民族压迫政策,刺激德意志民族意识觉

12、醒 德意志民族价值的认同,2.19世纪上半叶统一斗争积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反拿破仑战争的经验 维也纳会议的教训: 1848年革命的启示,3. 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经济基础 农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普鲁士道路”,废除农奴制度 推行“自由地产”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德意志的工业化 19世纪2030年代工业革命启动的条件 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原因,二、 德意志统一的道路和方案,1. 两条道路 自上而下:通过合法议会道路实现民族统一。 法兰克福议会:1848年5月美因河畔 自下而上:以人民革命的手段,消灭地主经济、政治势力,建立统一、民

13、主的德意志共和国 贵族地主、资产阶级自由派以及工人阶级三股主要政治力量对比,最终决定了德意志统一道路的选择,、,2. 两种方案 “小德意志方案”:由德意志普鲁士邦的霍亨索伦王室领导。将奥地利排斥在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之外 “大德意志方案”:由奥地利皇室领导。建立包括所有德意志邦国在内的德意志民族国家 德意志统一两种方案的取舍,由普、奥“双强”综合力量的对比决定,三、“宪法纠纷”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 18151898) 普鲁士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公爵。普鲁士勃兰登堡容克地主出身。18321835就读于哥廷根

14、和柏林大学法律系。1847年以等级议会议员身份步入政坛。18511862年间历任普鲁士驻法兰克福联邦议会代表、驻俄国公使、驻法国大使。任内以“铁血政策”完成德意志统一,有“铁血宰相”之称。1890年去职,著有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俾斯麦观念,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鄙视议会作用 反对个人主义和物质享乐,强调集体、忠诚、责任、贡献和秩序 维护普鲁士容克贵族特权,忠于霍亨索伦王室 现实主义;作风强硬,手段灵活;随机应变,讲求实效,德国人对俾斯麦的评价(1),俾斯麦具有贵族地主肆无忌惮的为非作歹的闯劲,这一点远非自由资产阶级所能及,甚至在他的阶级兄弟中,他那股闯劲都是他独有的。 弗兰

15、茨-梅林(德国历史学家, 马克思主义者),德国人对俾斯麦的评价(2),没有人比我更热情地崇拜俾斯麦了。世上还没有比他更伟大的天才。很少有像他那样勇敢和性格坚强的人,难得有比他更出色的幽默家。可是,有一点是他所欠缺的。这就是:宽宏大量。他的性格是与此相反的,并最终发展到吹毛求疵、尖酸刻薄、令人厌恶的地步。这种性格贯穿了他一生。 冯塔诺(德国作家),俾斯麦评价,俾斯麦的治国艺术建立在不受约束的纵横捭阖的战略上。他始终有意识地在同一时期保持不同的政治选择,把他的决策推迟到最后时刻,从而使对方或竞争者措手不及。直到他任期结束,他一直在用左手收回右手所作的事情。 艾伦-帕麦尔,俾斯麦传记作者,俾斯麦评价

16、,俾斯麦有着杰出的天赋、坚强的意志和专横的权利欲。他能把无偏见的想象力、政治上的敏锐判断力、对切实可行的事务的可靠感觉结合起来。他将胜利视为勇气,对政敌抱有难以遏制的仇恨,这使他在揭露政敌的弱点时,尖酸刻薄到了难以附加的地步。他仅仅忠诚于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皇帝。他那变化多端、前后矛盾的性格使得他既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又对自认为是上帝安排的事务俯首听命、乃至五体投地。他既保守又革命,能够凭着敏锐的洞察力,进退有度地把握各国间的关系。,如有必要,他也能一扫傲慢之情,变得谦虚谨慎。他善于估量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并利用它们为自己和国家政权服务,因而即使纠缠在各种关系之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俾斯麦作为政治家,是他那个时代的伟人。他在天性上既气度恢弘,又心胸狭隘,因而他既得到人们少有的尊敬,又遭到人们深刻的仇恨。这种情况在他那个时代是找不出第二个人来的。他从好和坏两个方面造成了给德国人民的命运。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