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导读教学课件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89307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仪礼》导读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仪礼》导读教学课件(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仪礼导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8年11月,一.礼与仪礼仪礼导读,三.仪礼书名的变迁及其结构,七.仪礼学习参考文献,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四.仪礼的内容及特点,五.历代仪礼研究概況,六.经典章节,仪礼导读,一.礼与仪礼,仪礼是记录我国上古时代礼仪的一部重要典籍,与周礼礼记一起合称“三礼”。仪礼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宝藏,为我们今天了解中国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之所以会产生仪礼这样一部迥然特异的儒家经典,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乐文化的民族。在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

2、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习礼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使许多贫寒子弟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演习礼典仪式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重要课程。名目繁多的礼典仪式,为仪礼成书提供了天然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礼在上古时代人们的生活中所占据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扮演的愈益重要的角色,则是仪礼成书的必然条件。,仪礼成书的条件,关于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 其一、礼起源于宗教祭祀,王国维、郭沫若、何炳棣等持此说; 其二、礼源于俗,李安宅、杨宽等持此说; 其三、礼

3、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礼物交换,杨向奎等持此说; 其四,礼的起源是多元的,陈戍国、陈来等持此说。 其五,礼起源于饮食。刘丰、张岂之等持此说。 这些说法各有其理,虽然争议较大,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大家公认的,那就是在中国民族的发韧期,便有了礼的萌芽,礼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礼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就目前从文献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获得相关证据而言,我们认为,礼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祭祀有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也就是说礼是一种实践活动,具体而言,礼是敬祀神灵

4、从而获得神灵福佑的祭神活动。,说文对“示”与“豐”的解释是:“示,神事也”;“豐,行礼之器,从豆象形”。王国维依据殷墟卜辞,进一步证明和阐发了说文的说法:“案殷墟卜辞有豐字,古豐、玨同字,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盛玉以奉事神人之器谓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六,释礼,中华书局1959年版290页) 王氏认为,“豐”就是祭祀神灵时盛放玉的器具,由此引发把敬奉神灵的具体活动释为“礼”。近年的一些考古发掘,证明了王氏的说法。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就发现了大量的玉制随葬器,据专家初步考证,

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浙江余杭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玉器,在原始时代,人们认为自然界处处存在神灵,天地日月星辰、四季更替等都由神灵主宰,进而对自然界产生敬畏心理,并产生了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祭祀仪式就是原始先民对天地自然界等诸多神灵崇拜的具体而形象的表达。原始先民希望通过祭神仪式上人们虔诚敬畏的心情和仪态,隆重庄严的乐舞礼仪,丰盛琳琅的祭品祭器,感动神灵,获得神灵的护佑。 与此同时,与祭祀仪式还伴生了冠、昏、丧、射等礼仪习俗。祭祀之礼主要是实现人与神的沟通和调谐。冠、昏、丧、乡、射则是维系调谐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的特定习俗,体现了初民的共同意愿和共同文化心理,是初民生活方式及其文化

6、的独特体现,是原发性的自然形态的东西。,各种祭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产生以后,礼俗开始了分化,一部分淡化了宗教色彩,留存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另一部分被统治者引进政治领域,经过加工改造,成为统治者表达意志和权力的工具,其中最突出的是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强化王、天子的地位和权威。原来是全民共尚、全民共享的礼典礼仪被规定为严格的等级,成为贵族阶级的专利,所谓“礼不下庶人”。因而,礼制被当政者作为治国安民的无上法宝。所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礼在政治中起着主导作用。 孔子之前的一些颇有远见卓识的智者和精英已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例如:周惠王、襄王时代的内史曾经

7、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僖公十一年)卫文公的正卿宁庄子说:“夫礼,国之纪也;国无纪不可以终。”(国语晋语)晋平公、昭公时代以博识多闻著称的叔向也说:“礼,政之舆也。政,身之守也。怠礼失政,失政不立,是以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礼已发展为上层建筑。,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沉重的打击,诸侯之间动辄兵戎相见,社会陷入极度混乱无序的状态。如何恢复社会的安宁有序?在深刻反思之后,许多人作出的结论是:恢复礼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只要人们严格守礼而行,那么社会就会自然回到秩序井然、上下敦睦、和谐有序的正常轨道。此时,礼成为人

8、们解决社会危机的一根救命稻草。这是当时的社会和时代为仪礼的撰作提出的迫在眉睫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仪礼的成书既与上古先民丰富的礼仪活动有关,也与礼在后来政治领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关,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二.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争议,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在学界争议较大。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其一,仪礼为周公所作; 其二,仪礼为孔子编著; 其三,仪礼为孔子之后的儒者所作; 其四,仪礼的编作权主要应归属孔子,其后有 七十子后学的续编与增益。,1.仪礼为周公所作,滥觞于西汉时期的今古文两大学派的纷争。今古文学派对仪礼的作者及撰作时代的看法存在严重的分歧和对立。 古文学派坚持认为仪礼是周公

9、所作,仪礼的成书年代在西周,东汉礼学大师郑玄、六朝崔灵恩、唐陆德明、孔颖达、贾公彦、元代敖继公、清代礼学大师胡培翬、曹元弼等都持此说。古文学派提出这一观点的历史依据是:周公摄政,曾制礼作乐,仪礼就是周公所制之礼的一部分,孔颖达说:,武王没后,成王幼弱,周公代之摄政,六年,致大平,述文 武之德,而制礼也。礼记明堂位云:“周公摄政六 年,制礼作乐,颁度量于天下。”但所制之礼,则周官、 仪礼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序,十三经注疏上 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1224。),孔颖达根据礼记明堂位中周公“制礼作乐”之说,推断仪礼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仪礼的作者是周公。,周公像,清代礼学家胡培翬总结、研究历史上对

10、仪礼的研究和争论,作出了如下结论:礼记明堂位曰,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故崔氏灵恩,陆氏德明,孔氏颖达及贾氏皆云仪礼周公所作也。韩氏愈云:文王,周公之法制,具在于是。亦以为周公作也。孔子、孟子所云“学礼”,即谓此书。唯仪礼为礼经之稍完者,先儒谓其文质彬彬,乃周公制作之遗。今案,据此诸说,三礼以仪礼最古,亦唯仪礼最醇矣。仪礼有经有纪有传;记、传乃孔门七十子之徒之所为,而经非周公莫能作。(胡培翬仪礼正义卷一。) 胡培翬非常明确地肯定仪礼的撰作者就是周公。,2.仪礼为孔子所作,今文学家坚持仪礼的编著权应归于孔子,仪礼的成书年代在春秋。 这一说法首出汉儒,其中司马迁的说法影响很大。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

11、:“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此礼记即指仪礼。 自孔氏。”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1935页。,司马迁肯定了孔子与仪礼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得更明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3115页。 很显然,司马迁认为仪礼是经过孔子的编修加工而成。,孔子,今文

12、学家继承发展了司马迁的观点,同时在他们内部又分为两种不同意见: 其一,以邵懿辰、皮锡瑞为代表,认为孔子是在周公制礼的遗存基础上,编订仪礼。邵懿辰在礼经通论中认为后人所见到的仪礼十七篇是孔子在周公所制之礼的众多遗礼中加以选择而编定了仪礼,并不是周公所制之礼的全部。 皮锡瑞赞同邵懿辰的看法,并进一步补充说: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补增,皆未可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犹之删诗为三百,删书为百篇,皆经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经也。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 皮氏认为,仪礼十七篇是孔子亲手所定。 另一部分是孔子

13、根据时代的发展、礼仪的变 化增补的一些新出现的礼仪。,皮锡瑞经学历史,其二,今文学家的另一种意见是仪礼是孔子所著,与周公无关。廖平、康有为是持这种看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卷十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中说: 然以诗、书、礼、乐、易为先王周公旧典,春秋为赴告策书,乃刘歆创伪古文后之说也。歆欲夺孔子之圣而改其圣法,古以周公易孔子也,汉以前无是说也。孔子所作谓之经,弟子所作谓之传,又谓之记,弟子后学展转所口传谓之说,凡汉前传经者无异论。故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为孔子所手作,故得谓之经。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 康有为的看法可归结为二:首先,在汉以前没有周公撰作仪礼的文献记

14、载,也从未有人提及周公撰作仪礼,把仪礼归诸于周公所作,是刘歆造伪之说。其次,从“经”的概念来看,汉以前人们的普遍看法是:只有孔子所作的才称为“经”,既然仪礼居于经典之列,显然它的作者非“孔子莫属”。,3.仪礼出于孔子之后儒者之手,滥觞于唐末,畅引于宋,延续至清末的疑古疑经学风,曾在中国学术界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基本意见是:仪礼既非周公所定,也非孔子所撰,而是出于孔子之后的儒者之手。 疑古学者的分歧是仪礼的撰作者是战国儒者还是汉儒。南宋郑樵认为是汉儒,但他只是持怀疑的态度。清顾栋高则明确肯定仪礼成于汉儒之手。理由三点:其一,孔孟书中不曾提到仪礼;其二,左传广引经文,却未征引仪礼一字;其三,仪礼

15、是汉武帝之时忽然冒出来的。,更多的疑古学者主张仪礼成书于战国时代,如清代的经学家毛奇龄、姚际恒、崔述、袁枚等皆持此说。而现代疑古派的主将钱玄同承袭毛、姚等人的观点,进一步明确提出撰作者当为战国时荀子一派的学者。洪业在仪礼引得序中遵崇钱说。,钱玄同,4.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当代礼学大家沈文倬提出仪礼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陆续撰作而成,其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之间,此说被当代许多学者接受。他之所以肯定孔子时没有仪礼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物与礼仪相结合的各种礼典已在各级贵族中普遍实行,孔子就曾担任赞礼的摈相一类的职务,亲自参加过礼典实践,同弟子的谈话多次涉及到礼的理论及礼的实践,然而在孔子的言论中却没有直接援引仪礼原文,这就有力地证明礼书还不存在,各种门类的礼典还没有被记录成文。而在孔子之后的墨子、孟子、荀子都在援引仪礼之文,说明仪礼一书至迟在墨子、孟子、荀子之前已经成书,并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墨子、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人,说明仪礼在战国早期即已成书。,沈文倬,我们认为,沈文倬之说是可信的。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仪礼一书并非成于周公或孔子之手,但是不能抹杀二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