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72043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0所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 史(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

2、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佚”(左传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A 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B 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C 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D 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历史评价和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历史叙述(评价)出处霍光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汉书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

3、,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辛德勇海昏侯刘贺A 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B 刘贺因“狂乱无道”劣迹被废黜C 刘贺成为霍光宫廷权力争斗的牺牲品D 刘贺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3唐律规定,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按照关市令,每年8月到太府寺平校,不在京都长安的商贾,到所在州县官府平校,并打“印署”,然后“听用”。这反映当时唐朝(

4、)A 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B 实现了市场经济法制化C 强化了对市场的管理D 并未实现度量衡的统一4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 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 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 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D 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5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导致该词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

5、主义基础薄弱B 政府加大报刊审查C 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D 革命缺乏政党领导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某次重要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该会议召开地点位于下列哪一区域( )A B C D 71941年以后,国统区的经济、国民党政府的财政开始陷入困境,1943年以后达到非常严峻的地步,而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却大大加强,这就使人民对国民党统治更加不满。抗战时期国统区的这一状况( )A 反映了共产党政治影响力提升B 导致国民党的统治迅速崩溃C 反映了国民党政治地位的下降D 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8难民垦殖是抗战时期救济难民最主要的救济方式,即

6、“寓救济于生产”的举措之一,1942年部分垦荒区域如下表: ( )星区名称垦民人数已垦地亩面积陕西黄龙山垦区35860176959江西安康垦区215139959四川东山垦区6602035国民政府的这一举措( )A 将难民看成了国家的重累 B 充实了粮食和增强了凝聚力C 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受到了国人安土重迁的影响9在雅典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由此可以推知( )A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 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C 思想文化繁荣的反映D 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10英国工业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

7、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相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国商业的就要结束了。”材料说明( )A 工业资产阶级需要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要求B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C 议会中的议员已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D 工业革命的进行使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1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B 是苏联内部阶

8、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C 使史学研究背离了真实性的原则D 说明冷战源于二战时期各国政策分歧12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多的国家愈加重视本国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维护。为此,很多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力求把某些重要原料掌握在本国政府手中。这说明( )A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B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C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反对合作D 抢夺资源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

9、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材料二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

10、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环保措施对各自经济发展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欧洲发生了一系

11、列重大变革,如图:运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对图进行探讨。(说明:对图中几个要素间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明朝对漕政管理极为重视,建立了从朝廷到州县的管理机构,“行漕法规得到健全和完善,产生了支运、兑运和直达制度。明永乐十三年(1416年)以前,漕运由粮长和里长等民役完成。会通河重修之后,漕粮远距离运抵北京,“民解”难以完成,于是明朝采用了支运法,由民户和军队相结合运粮,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就近运到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粮仓,再由编定的官军分段沿河接运到通州。明宣德年间,因民役运粮耽误农时,同时军队运粮又多空舟往返

12、,宣德五年(1431年),又推行了兑运法。即规定各地农户将税粮各自运到所在的州县府,兑交给那里驻守卫所军队,由军队再沿运河直运到通州。兑运法的实施,使官运的路程南移,民运的路程相应缩短。明成化七年(1472年),又进一步推行直达法,规定由负责漕运的官军直到河南漕粮府州县码头领兑,直接运到通州,即由运军赴江南、南京附近的水次交兑,农民不必亲自赴淮、徐等仓交纳。但军运路程延长,农民需要付给运军的加耗运费亦有相应增加。从此漕运由民运转变为军运,官军运粮则成了南粮北运的主力。纵观明代漕运制度的演变,民运部分日益减少,而军运漕粮占主导地位,并最终取代了民运。整编自百度试述明代漕运制度的变革(1)概括指出

13、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2)概括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2019届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 史(文)答 案1D【解析】“国饶,则民骄佚”大意是说国家富饶了,则百姓容易骄纵放肆,“民生厚而德正”大意是说民生富庶则会品德端正,再加上“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可见都看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的作用,故选D;AB不符合题干意思,故排除;C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

14、,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2A【解析】A符合第一个和第三个材料,由第二个材料的时间汉武帝驾崩后和第一个材料中的“前63年”可知这时已经“独尊儒术”了,所以A是符合史实的,故选A;B只符合第一个材料,而不符合另外两个材料,故排除B;C只符合第二个材料,但是没法从另外两个材料得出,故排除C;由汉书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以得出D不能被认定,排除。3C【解析】根据“按照关市令”“印署”,可知唐朝对商业市场管理的加强,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对商业的管理,并非严格抑制商业的发展,排除A;B夸大了唐朝市场管理的作用,排除;根据“校对商贾所使用的度量衡”,说明唐朝统一了度量衡,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按照关市令”“印署”分析解答,本题容易错选A,原因在于把对市场的规范管理理解为限制商业发展。4D【解析】根据题干中“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缤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可以看出明太祖在抑制外戚干政,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阻止相权而是阻止外戚的权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到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主要是防止后宫干政,而不是体现限制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