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下湿邪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66312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一下湿邪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谈一下湿邪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谈一下湿邪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谈一下湿邪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谈一下湿邪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一下湿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一下湿邪(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一下湿邪 谈一下湿邪吧。湿邪从受邪的类型来分,可以分为内湿和利湿。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于脾失健运,不能运化精微,以致水湿停聚所致,即所谓脾虚不运而生内湿。利湿则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冒雨,居住于潮湿环境等外界湿邪侵扰机体所致。但是内湿与外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外湿发病,常累及与脾;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而内湿又由于脾虚,脾阳亏损,不能生肺金,肺主皮毛,皮毛不固,又容易感受外湿。在本帖中主要讨论的是内湿。内湿,湿浊内生,是由于脾气不能健运,体内的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运化,水湿停滞,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病理产物。内湿的形成主要由于脾不运湿,肾不能主水,也就是肾对于水的控制能力效果太差,导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

2、能障碍,从而引起的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由于脾气虚弱,所以叫做脾虚生内湿。湿气的病症数以千万计。然而不外乎寒湿和湿热。寒湿者,因寒而生湿,阳气不能蒸运,留滞而为湿;湿热者,因湿而生热,湿气郁结,郁而化热。寒湿者,寒为本,湿为标,寒祛湿自消,故而主以温燥,佐以淡渗;湿热者,湿为本,热为标,湿去热自消,故而主以淡渗,佐以清热。湿与燥。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荣养无资则成内燥。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气结则血结,血结则营运不周而成内燥。湿热内郁和湿热下注湿热内郁时,尿黄而清;湿热下注时,则尿黄而浑。寒湿者,寒从湿生,故宜苦温燥其中;湿热者,湿从热化

3、,故宜甘淡利其下。而且燥性多热,利药多寒。小便利则热自去,中温则寒也随之而消。寒湿必本虚,不可更行渗利;湿热淤积,多成毒,不宜再进行温燥。谈一下治疗湿邪的中药炮制问题。健脾和胃的中药,有生用和炒用的区别。湿邪致病轻的,宜生用,病情重的,炒用;清热利湿的,宜生用,健脾利湿的,炒用;热重于湿的,生用,湿重于热的,宜炒用;需泄邪气的,生用,需补正气的,炒用。关于养血与利湿人身的关节,如同门户之枢,用养血活血药,当归,赤芍之类,是取其活血通络,润泽滑利I之力,可使湿邪无从粘着,从而起到间接祛湿的作用。 余春山云: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每见恶寒,足冷,如果拘于伤寒恶寒之说,投以温散,其寒反甚,但用芦根

4、,灯草,甘淡通阳利窍,煎滚热服,下咽即觉热丛外达,津津汗出而解。其症初起神烦而昏者,这是由于湿热郁蒸过极,内蒙清窍,如果投以轻清甘淡,泄热导湿,蒙蔽即开。 :对于湿热这个问题,需要考虑,1,湿重还是热重。2,湿气久郁必化燥,热久必伤阴,所以要考虑阴血受伤的情况。3,去湿不在燥,而在于通小便。救阴不在肾,而在于生胃津。 一般的说来,胃热重的,内湿将化为湿热,为阳湿;脾气虚寒的,内湿将化为寒湿,为阴湿。湿中有火,则湿热熏蒸而停郁为热;湿中无火,则湿气不化而流聚为寒。内湿之症,属于阴虚的,因湿而生热则阴更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反而稽留而不动;属于阳虚者,因湿而化寒,则阳更虚,阳虚则真火内败,而寒

5、湿更加积蓄难消。所以,如果确定其病是阴虚内湿者,需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运行而邪湿无所容;如果确定是阳虚生内湿,则用益火壮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去攻击而自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虚弱,邪气留滞而为病。经云:壮者气行则已,怯者,著而为病。 湿为阴邪,午后为阴,阴邪盛于阴时,则发热;湿热之邪内蕴,定然汗多,重新发汗则津液枯竭,引动肝风,变生不测;湿邪粘腻,有质无形,故不可竣下,只宜缓下;湿那为阴邪,不宜投用滋腻之物,如熟地,何首乌等,使得邪气深固而不出。湿为污浊,津液不足,舌绛光红,不养阴,不足以托邪外出。犹如河沟之中,存有污浊,水少无力以自净,大水一发,何浊可存。行气化湿,犹如搅动浊水,促

6、其清浊分离,这是对于津液充足者而言,是至当的,对于津液不足者,定然不行。 内湿之症,属于阴虚者,因湿而生热,则阴气更虚,阴虚则精血内耗,而湿热之邪反而留滞不祛;属阳虚者,因湿而生寒则阳更虚,阳虚则真火内败,则寒湿更为积畜而难消。因此医生应依据其真实情况加以判断:若确为阴虚夹湿者,须用壮水补阴之品,则真水运行而邪湿自然无处藏身;若确知是阳虚生内湿,则需用益火补阳之药,则阳气流通,阴湿不攻而自走。 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之邪。这里所谓的六淫之邪,即是自然界中六种属性相异的侵犯人体的力量。湿邪属于其中之一。湿邪从侵裂来源来说,可分为内湿之邪和外湿之邪。湿邪若与其它邪气湿杂,会有风湿,寒湿,湿热等类型。

7、外湿:由于自然界中雨,露,雾,霜,霾等致病因素。内湿。所谓内湿,即是脏腑气血不调,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痰留饮,即是内湿。那么,什么是水谷正化呢?内经:水谷进入胃中之后,水谷精微之气,由脾升腾而上输于肺,肺气升极而降,入心化赤而为血,最终送达五脏六腑。这种作用对于脾来说,叫升清。蕴藏水谷精微之气的东西,在被释放出之后,其躯壳,又分为两类。其一是有形质的东西,通过大肠被排出体外;其二是有质无形的东西,通过小肠,膀胱被排出体外。这种排泄糟粕的过程,对于胃来说,叫肃降。清升浊降,精华与糟粕区分一丝不紊,各归其位,人身健康。这种升清降浊的过程就叫水谷归于正化。因此,内湿的产生,是由于脏腑气血不调,水谷精

8、华混淆而造成的,所以其解决途径,就是调整脏腑气机,使之回归正常,升清降浊之机恢复,水谷精华自然回归,化生气血。内湿与外湿又是相互影响的。内湿久蕴,脾气升清之力不足。脾属土,肺属金,土为金母,脾土不足,肺气自然不足,肺气不能固护于外,则易于受到外湿的侵扰。外湿久郁于机体,人身升降之机不利,必然会影响到脾土的运化,脾土运化不及,水谷不归于正化,内湿易生。 湿热病,一般是湿浊蕴于内,似乎机体之中,湿气已给很厉害了,只要清利或温燥即可,就好象一件东西里面水太多了,挖一个口,让水流一下或晒一下,这样这件物品就变好了。但是人体运化之理却是与之有所不同。湿邪性粘腻,善阻气机,气机不畅,湿邪不化,气机畅达,湿

9、邪自化。祖国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气存在于阴血之中,血足则气壮,气壮则血行畅顺。湿邪与寒邪相合,为寒湿,宜温寒利湿或宜温寒燥湿。然而湿邪蕴于阴虚内热体质的人体内,化为湿热,湿热化火,煎灼津液,津液因之而更为匮乏,津血不能敷布,濡布无权。药用甘寒养阴而不腻之药,如石斛,玉竹等,津液渐足,液足而气畅,气畅而湿化,湿化则邪袪。然而液足之时,或发风团,或出痘疹,此阴液充足而余邪自寻出路罢了,继用轻凉之剂,邪气自解。 再谈湿邪-阴滋病的一点思考湿为阴邪,善阻气机,气机壅滞,郁而化热。此热是因湿邪瘀滞而产生的,湿邪是本,郁热是标,湿邪不存,郁热自消。湿邪之伤人,随随所伤之人的身体状况

10、而变化:中气不足,身体差的,则化为寒湿,理应温燥;机体相对健壮,本身阴气不足,阳气稍盛之人,或者本身就有胃热的,则化为湿热;本身肥胖,脾气不足,内湿有余,受到湿邪侵害之后,气机尤为不利,则胖上加胖。伤湿也有轻重:湿邪伤重之人,微热恶寒,身体沉重,如拖着重物前行,身体疼痛,舌白,胸部不适,便溏,尿黄;湿邪伤人不重的,疼痛不明显,但是种感觉浑身无力,犹如虚损。对于这样的疾病,进行错误温补者,湿邪很快化为热邪,病情加重;进行错误消导的话,正气受伤,湿邪留存,病情加重。人身之中,肺脏最高,主一身之气,湿阻气滞,气郁化火,肺为娇脏,最害怕火,火性炎上,肺失肃降,清窍壅塞,必然不利,头胀头昏是必然的。湿邪

11、本是阴晦之邪,伤伤阳气,没有形质可攻,所以清降消导,无济于事,反倒徒伤元气,元气一伤,湿邪更为猖狂。湿,热,皆无形质可攻,首先伤害上焦,中焦,中上两焦不能得到很好解决,蔓延到下焦。所以古人治湿热之邪,皆以刘河间宣通三焦为大法,主以苦辛寒,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以气氛流畅为主。 气阻湿滞,气通湿解。气机畅通,湿邪自化于无形。湿热之邪,是没有形质的邪气,弥漫于胸臆之间,如同烟雾缭绕,身体里面的各种气机不得舒展,大黄,等可以排泄出有形之邪,那不是治疗湿阻气滞的办法。黄帝内经有云:病从上者,治其上;而且上焦如雾,轻可以去实。气机舒展,湿邪自化。所以治疗湿热之邪的根本原则就是:舒展气机,佐以淡渗。 湿为阴邪

12、,善阻气机,气机不利,郁而化热,蕴于皮肤则刺痒,蒸腾于上,上扰清窍,则清窍不利,或头昏,或目花。气机不利,阳气通行不畅,则怕冷。湿为无形之邪,是以不宜重浊攻之,只宜展气化,利湿热,湿热去,病自解。 湿为重浊之邪,其伤人最广。难经,金匱有伤湿,中湿,风湿,湿温之名。伤则伤于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肉也,四肢也;中者,中于内,内者,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而伤表则肢节必痛,中里则脘腹必胀。湿与风邪相合,则周身痛楚,湿与热邪相合,则烦闷热蒸,冲上而欲呕。湿之盛者,有微热恶寒,身痛,舌白,胸痞,溺赤等症可凭;湿之微者,则外无痛楚,内不烦扰,但觉倦怠嗜卧,脉证缓弱,犹如虚损。此种症候,误补之则湿邪化热而病增剧;误消导则湿邪留而正气损,更觉不适。尚须分别阴湿阳湿。阳湿者,胃热恒多,即为湿热;阴湿者,脾阳必衰,即为寒湿。又须分别伤内伤外。伤内者,脾土必虚,内经所谓卑隘之土,易于聚湿,胸腹必满,气机必滞;伤外者,阳气必亏,河间所谓表虚之体,易于着湿,肢节必重,关节必痛。伤内者,理脾为主;伤外者,宣气为先。阳湿者,主以苦辛;阴湿者,主以苦温,俱当以淡渗佐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