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归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61418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 归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理学 归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理学 归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理学 归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理学 归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 归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 归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先你先回答: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人格的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气质的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性格的特征包括:态度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能力种类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模仿和创造能力、流体和晶体能力、认知、操作和社交能力。然后从心理学对人格的学习和了解,分析自己属于哪种气质类型,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还有什么样的能力。以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做一个综合的分析。刚刚学过,希望对你有用。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把成果与失败的归因分成了四种可能性,其中稳定的有能力和任务难度,不稳定的有努力和机遇;按照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划分,

2、内部因素有能力和努力,外部因素有任务难度和机遇。一个高成就者在归因时,归因于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所以取了成功,或者是由于能力和机遇取得成功,也可以是能力和任务难度恰当所以成功,不要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就好了。 我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刻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做出解释。然而无论找到的原因是否是真正的原因,对原因的解释是否符合客观情况,它都影响了我们随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在没有接触归因理论时,我真的不知原来自己

3、经常做的一件最不经意的事,却能成为一门精深的学问。举个例子,为什么最近在物理课上总是精力不集中呢?对“为什么在物理课上精力不集中”寻找原因的过程就是归因过程。归因过程的科学定义是,人们根据一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而寻求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过程。可见,归因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我们知道,需要对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然而行为或事件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常常是不明确的,再加上归因个体的特点、生活环境等都不相同,因此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很是复杂了。就如上面的例子,答案可能有:“我很笨,不能学会这部分内容”;“由于贪玩,课上总是思想开小差”;“近期休息不好,身体不适”;“前一阵受到老师的批评而闹

4、情绪”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恐怕几页纸都举不完。心理学家们虽然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和模型,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归因理论能够很好地说明人类所有的归因现象。因此由各种不同的观点、学说和模型构成的理论体系,而不是某一种单一的理论,称为归因认知过程论。再深入一下,对上面的例子,如果把原因归结为“我笨”,那么学生的自尊心一定会受到伤害,可能出现颓废、沮丧等情感体验,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果认为是“我贪玩,没有努力”,他只要意识到了这个原因,在今后的学习中不再贪玩,并且比从前倍加努力的学习,反而对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可见,对同一结果,人们会作出不同的归因,并会直接影响他们随

5、后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这一部分,不仅仅停留在找到原因,是由寻找原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也就是产生了归因效果。所谓归因效果论就是关于归因如何影响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可见,归因认知过程论和归因效果论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那么对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能否进行分类呢?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对自己观察到的多种现象或事实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其进行分类,把它们纳入到不同的知识类别中去。在归因研究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维度对不同情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原因进行分类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些原因的实质,而且有助于建立一种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迄今已经得到研究者们公认的原因特性有三种,即:原因的部位、原因的稳定性

6、和原因的可控性,这三种特性同时也就是原因分类的三个标准或维度。其中原因的部位可划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两类;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使得对原因的分析更加精细化。同时也有老师对上面所述的三种原因特性或维度还存在怀疑和批评,例如有人怀疑它们是否真是互不重叠、相互独立的三种特性;有人指出它们很难涵盖其他十分重要的原因等等,但这些怀疑和批评丝毫没有触及到其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正是通过上述对原因的分类和对原因特性和结构的逻辑分析,韦纳才找到人们的归因与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从而系统地提出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得到归因与情绪、动机和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的不只韦纳一人,许多学者研究并证

7、实了归因与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情绪、情感和成就动机的关系。一般地说,学生将成功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或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原因,有助于维持和激发其随后的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拿我亲身经历举例,记得我在读研之前的暑假给一名初三即将中考的孩子补习物理和化学,通过与他接触我发现他很聪明,但他总是消极悲观,刚刚接触时他很自闭,不愿与我交流,做物理题更是一塌糊涂,平时成绩都不及格。那时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我很着急,决定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我: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物理?他:我什么都不喜欢学,学习有什么用?我:那你认为什么有用?他:我现在

8、什么都听不懂了,老师也不管我,每天上课除了睡觉,就逃课上网。我:说明你根本没有努力学习!你想过今后要做什么吗?他:当经济学家,老师你说那个挣钱多是不是?我笑了,说:经济学家?那如果这样不学习,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他犹豫并陷入了深思,然后问:那你说我现在学还赶趟吗?知识都忘了。我:当然,你很聪明,只是没有把聪明用到正地方!我相信如果你努力学习,一定会很出色的!你的经济学家也不是幻想,一定能实现!还有,你的老师可能不管你,觉得你没有希望,但你不可以不管自己,只有自己看得起自己,别人才能看重你!这次谈话后他开始努力学习,他的母亲也曾说自己儿子的变化很大,我当然很高兴。经过一个月的共同奋战,他中考的物理

9、和化学成绩均过90分,考上了牡市二中。假期时他还问我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让我吃惊,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思考过我今后的道路,可他都开始规划了!通过对归因理论的学习,回想起这个实例,现在才知道原来那时是归因让他对学习发生了这么巨大的改变。他知道自己并不比其他同学笨,通过谈话引导,他意识到了成绩差是自己从不努力的原因,再通过询问他的理想,增强他学习的动力,加上我对他抱有的强大期望,他很快就投入学习中,并进步很快取得了成功。通过我的这个事例可以体会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的行为是学生原因知觉的重要的来源,他们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手段或途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

10、性的归因训练。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的归因训练或引导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或手段来实现,例如口头要求、指导、强化、言语反馈、直接指出原因等。总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意识到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知觉在决定其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了解自己对学生原因知觉的重要影响,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意识地利用归因研究的有关发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一、归因的心理学含义 归因,就其字面含义来说,是指“原因归属”,即:将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归属于某种原因。通俗地说,归因就是寻求结果的原因。心理学将归因理解为一种过程,因此归因是指根据行为或事件的结果,通过知觉、思维、推断等内部信息加工过程而确认造成该结果之原因的认知活动。 需要注

11、意的是,心理学中的归因与哲学中的归因有所不同。前者着重探讨人们认识因果关系的具体心理过程以及归因对个人随后行为的心理意义。它主要关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怎样确定事物和现象的原因。显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未必都按照严密的逻辑进行,但这种归因对于个人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因此心理学中的归因也包括着生活中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归因。可以看出,心理学的归因通常是以预测和控制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为直接目的的。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归因的观点、学说和模型。具体地说,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可以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

12、有区别的方面:关于归因认知过程的理论和关于归因效果及作用的理论。前者被称为归因认知过程论,而后者被称为归因效果论。 三、归因偏向 前面提到,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归因未必都按照严密的逻辑进行。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归因可能是不相同的,存在着归因偏向。 对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有一种高估内在倾向的作用而忽视情境因素作用的一般倾向。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人归因多于或强于情境归因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基本归因偏向。 当然,人们作出相反归因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即高估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个人因素。 四、归因的案例 以下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 高中时期,我的化学成绩不错。高一升高二时,我的成绩在班里的前十

13、名。但是由于高二开始讲有机化学,与前面的无机化学体系不太一样,我一时慌了手脚。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在第一次月考中,我考了49分,是全班的倒数第九。拿到这个成绩时,我是哭笑不得。从前十到后十的变化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平时的练习也没少做,成绩却还是不理想。 平静之后,我开始寻找成绩下降的原因。首先,我意识到这是我的主观没有努力造成的结果。对比以前的学习,我这一阶段的付出相对较少,导致了成绩的下滑。其次,知识结构的变化也要求学习方法的相应改变。针对这两点原因,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了复习和练习,并且经常梳理知识结构,使得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效的联系起来。 经过努力,第二次月考时,我的

14、有机化学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而且从那以后,我的化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前三名。这次归因的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成绩,也使得我学习化学的信心增强了。从那以后,我开始将归因更多的归结为个人努力,而很少去抱怨环境,并且开始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同时,有一个同学和我的情况相似,但是她把原因归结为环境和自身的能力。从那以后,她的化学成绩一路下降,而且人也变的不自信。 【分析】以上的两个例子对比,可以看出恰当的归因,对于人的行为有控制的作用,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而且,归因还能够影响自我效能。恰当的归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完成预期的行为,获得好的结果从而提高自我效能。谈我对归因理论的理解,徐教学案例。

15、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韦纳(B.Weiner)等人又进一步使这个理论系统化。学生在分析自己行为的成败时常常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一些原因加以解释。韦纳从三个角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划分,从学生自身来看,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从因素特性来看,可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从对因素的调控来看,分为可控制的和不控制的。同一个因素可以有多个角度的认识,如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内部的、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归因理论认为,学生本体的因素对成败的情感体验最为重要。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等内部因素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和能力不强时,会感到自卑和内疚。因素的稳定与否的特性会

16、使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有重大影响。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就会对以后的成功抱有较高的期望。因素的可控制与否影响着个体以后的努力程度。积极、科学、实事求是的归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促进差生的转化,帮组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做为一民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积极的归因习惯,还要有积极的解决问题态度。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她本来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尤其是数学科,她几乎一看课本上的例题,就会做课本上其它的练习题。由于她平时几乎都不做作业,练习得太少,考试时总是错这错那,考试的成绩也不理想。数学老师跟她谈过话,告诉他原因,要求她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争取考试取得好成绩。可是她每次总是说:“其实这些题目我都懂,我考试时只是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