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60653 上传时间:2018-12-12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龙: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 技术决定论批判 宋朝龙 2006年6月6日 目 录 导论1 第一章 社会劳动方式14 一、家庭结合劳动 14 二、企业结合劳动 18 第二章 所有制形式25 一、征役主义所有制 25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31 第三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39 一、征役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39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51 第四章 技术决定论是怎样形成的? 58 一、由“决定”概念的混淆所导致的技术决定论 58 二、因“物质交往”的概念缺失而导致的技术决定论 62 第五章 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中的辨证逻辑69 一、矛盾辩证法的思想渊源 69 二、资本论中的辩证逻辑73 附录:马克思对黑

2、格尔异化概念的改造79 内容提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和发展动力,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技术决定论的成因。生产方式是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是私有制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展开即是私有制生产方式的发展。 社会劳动方式,就是社会劳动的分工协作形式。粗略说来,社会劳动方式有家庭结合劳动、企业结合劳动和社会结合劳动等历史形式。一定的社会劳动方式是由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质决定的:手工工具产生家庭结合劳动,机器体系产生企业结合劳动,而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则孕育着社会结合劳动。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质对社会劳动方式是一种产生性决定关系,也即一定性质的劳动资料必然

3、产生一定的社会劳动方式。 所有制形式可以从目的因、质料因和致动因三个方面来考察。私有制关系的目的因是无偿积累,即用别人的无偿劳动来积累。私有制是以劳动要素垄断为基础的产品支配权。劳动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手段(生产资料)和劳动结合过程,只要控制住了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或若干个,就可以实现无偿支配别人劳动的目的。劳动要素是但也只是私有制的质料因,也就是说它们具有被利用来作为私有制根据的能力,而不是自身主动具有这种能力,就象砖具有被利用来用作房子的材料,而不能主导变成房子一样;质料因还需要致动因来推动。这个致动因不能是劳动实践,而只能是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实践。 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4、构成生产方式运动的动力。如果所有制形式和社会劳动方式能够互相适应,则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革,而随着社会劳动方式的变革,所有制形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形式的这种联动式变革,促成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形式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中的适应性决定关系。这种适应性决定不同于产生性决定,也即一方只能决定另一方能否跟自己相适应,而并不能决定对方的产生过程;这正如相亲中的女青年只能决定男方的素质品质能否和自己相适应,而并不决定这些素质品质的产生一样。 根据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要求,本文通过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实际发展过程,即通过对宗族奴隶制、农奴制、自由隶属农制、资

5、本主义生产方式等的分析,证明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技术决定论产生的两个根源,即:第一,把社会劳动方式和所有制形式在相互作用中的适应性决定混淆为产生性决定,这样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就变成了一方产生另一方的线性因果结构,由此造成了技术对社会劳动方式、社会劳动方式对所有制形式的单向决定论;第二,因为缺乏物质交往,缺乏所有制关系的动力机制,无法从概念上定义所有制关系,于是就把所有制关系直接折衷为社会劳动关系,这样,劳动资料的技术形态对社会劳动方式从而对社会劳动关系的直接决定作用,就被转化为技术对所有制形式的直接决定作用。这两种技术决定论的共性在于二者都取消了社会生产方式

6、的内在矛盾结构。 最后本文从矛盾发展观以及资本论的辨证逻辑,来辅助论证了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理论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社会生产方式,劳动方式,所有制形式,物质交往,技术决定论,辨证逻辑 导 论 本文分析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二重结构。为了使分析对象更为具体,我们选择私有制社会下的社会生产方式作为分析对象,而对原始社会公有制时代的生产方式以及未来自由人联合体时代的生产方式,本文都不作详细分析。分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分析所有制关系;而因为我们局限于分析私有制社会下的生产方式,所以对所有制关系的分析,也就具体为对私有制关系的分析。顺便说明,本文所说的私有制一概是指剥削性的私有制关系;个体

7、劳动者的独立小私有制不属于本文的分析范围。为了把握私有制关系产生的一般背景,首先须要对劳动形态的发展史做一番浏览。 最初的人类和动物一样,也是直接的植物采集或动物猎取。那时的人类不能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他们并非忙着生产食物,而只是忙着找食物,自然条件的优劣决定、导引着原始群的流动方向。如果他们能够找到好的生活富源,那么他们会生活地非常悠闲。如果自然产品被消耗完了,他们就另寻地方;如果寻不着新的生活富源,他们就只有用自然死亡来解决生存危机,也不可能通过劳动时间的增加来独立生产生活资料;因为劳动者不是生产的主体。产品是大自然本身未经人的协助就直接提供的。人的活动既不能改变大自然的生产条件,也不能生

8、产大自然所没有的东西。人的劳动不是把原料加工成产品,而只限于把天然存在的产品采集或猎获到自己手里,无论是从水中捕鱼,从树上摘果子,还是围猎野鹿,都是如此。但和动物的采猎活动比较起来,人类的采猎活动毕竟要高级一些。首先,采猎的方式不一样。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化把人和猿区别开来了。手越来越多的运用自然物作为工具,越来越多地以天然工具来获取生活资料,这样,采猎的对象和范围就扩展了。人通过模仿其他动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就把它们的能力综合到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就突破了动物的天然的、本能的局限 “各种禽兽只有它自己所固有的本能,人本身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固有的本能,但却能逐渐取得各种禽兽的本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9、基础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5页)。“一只鸽子会饿死在满盛美味的肉食的大盆旁边;一只猫会饿死在水果或谷物堆上,其实这两种动物,如果想去尝试一下,并不是不能以它们所不喜欢的食物为生的。”(同上,第8283页。) 。我们把和动物的采猎活动有了一定区别的、人的采猎活动称作采猎劳动。采猎劳动,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因为采集或猎获,是动物活动的普遍特征,而劳动是人的活动。但是,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正可以表明这样一个过渡时期人的活动性质,即在采集活动中已经加进了越来越多的自觉活动,虽然这种自觉创造的因素还没有成为主导性的因素。 不能过高估计了采猎劳动的地位。采猎劳动中所发明的一些简单的辅助工具主

10、要是直接服从消费活动的,他们是借以获取天然消费资料的手段,而不是生产消费资料的工具;采猎劳动还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能基础上,这样的人还是野蛮人,而不是文明人。但是促进发展的因素在继续增加。在克服自然障碍的努力中,野蛮人不断获得新的品质和新的力量。他们已经能够区别石料的质地差别,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计划,他们在接着打制石器之后,开始磨制石器;他们对不同类型和品种的动物进行比较,开始驯养并繁殖动物;他们观察植物,保护那些适于食用的植物而铲除那些无用的杂草;他们清除大片的森林,使之变成耕地和牧场;他们进行铁矿石的冶炼,并用牛拉着带有铁铧的犁来从事大规模的田野农业,从而不但增加而且保证了生

11、活资料的来源;他们精心制作自己的生活资料,发展起了真正的手工业;他们模仿大自然的动作和节奏,把大自然缤纷的色彩点缀在自己身上,这样就发展起了最初的艺术。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整个自然界作为生命活动的工具、材料和对象,大自然也越来越作为科学的、艺术的和实践的对象,进入人的活动领域,增加着人的普遍性和能动性。在实践中人的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了。掌握了思维工具的人可以把大自然产生一个自然产品的诸简单运动形式分析出来,一旦这些运动形式分析出来,就可以让这些运动形式进行重新组合。虽然人在思维中进行物质运动形式的综合时,可能毫无结果,例如 “把鞋刷子综合在哺乳动物的统一体中,那它决不会因此就长出乳腺来”马克思

12、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卷第381页。 ;也可能塑造出一些虚幻的存在来,例如把翅膀综合到人身上,或把狮身和人面综合起来;但有一些综合却是可能成功的,例如把梨树枝嫁接到苹果树上,把竹子编排成舟,把泥土、树枝和野草“综合”为房屋等等。一旦人们在思维中把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分解开来并重新组织起来,他们就又可以借助工具在现实中来实现物质运动形式分解或重新组织,这样就把观念的房屋变成现实的房屋等等。这样,通过实践中的新综合,人就可以改造大自然的生产条件、控制大自然的生产机制,甚至生产出大自然所不直接存在的产品,最后一直以电脑的形式把人最引以为傲的器官即大脑复制出来。 随着人的自觉创造能力的提高

13、,劳动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即从采猎劳动转变为生产劳动。在采猎劳动阶段,产品是自然物质通过自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现在,产品是人借助于一定手段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物质运动进行调动、调整和控制的结果。采猎劳动是占有物品的阶段,生产劳动是创造物品的阶段 哈贝马斯认为应当把狩猎和采集阶段同耕种和畜牧阶段区分开来,即把“占有物品的经济阶段同创造物品的经济阶段加以区别”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62163页) ;采猎劳动阶段,人在搜集,生产劳动阶段,人在生产 “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4、1995年,第4卷第623页) ;采猎劳动中人适应自然,生产劳动中人改造自然;采猎劳动使人简单地从属于自然,生产劳动则包含着人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采猎劳动是形成中的人的活动,生产劳动是完全形成的人的活动;采猎劳动属于人的自然进化阶段,生产劳动属于人的社会进化阶段把采猎劳动和生产劳动区分开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的论断。恩格斯指出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了,劳动使动物变成了人,也就是说还处于动物状态的人通过劳动使自己变成了人。前一种说法认为劳动是人特有的活动,后一种说法认为劳动是人猿就有的,人猿通过这种劳动把自己变成了人。这就发生概念内在规定的互相冲突。为了解决这种冲突,郭大力提

15、出了广义劳动和狭义劳动之分,制造工具是指狭义的劳动。(郭大力:人类的劳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学习杂志,1949年第1卷第3期)艾思奇提出古猿使用天然工具进行劳动的论点(艾思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23页)。郭大力所谓广义劳动,艾思奇所谓的古猿劳动,都不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劳动,都不是生产劳动,而是我们这里所说的采猎劳动。 ;采猎劳动把野蛮人与猿区别开来,生产劳动把文明人与野蛮人区别开来;采猎劳动中,人和动物还有太多的共性,生产劳动才最终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第1卷第67页)从历史上看,只是在农业和畜牧业出现之后,也就是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不是来自大自然的直接恩赐,而是来自自身的活动,由自己亲手来栽培和驯养,人的活动形态才从采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