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37810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9.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非艺术专业_美术鉴赏_课件_03_第二章_山水画_刘立伟整理(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 术 鉴 赏 (医学专业选修课),第二章 中国书画鉴赏,二、中国山水画鉴赏,1、基本概念和术语,山水画: 简称“山水”。中国画的一种。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董源等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山水画的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

2、形式。,金碧: 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宫室、楼阁等建筑物。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 浅绛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 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皴法: 中国画技法名。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

3、皴、牛毛皴、荷叶皴、铁线皴、长斧劈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带水斧劈皴、鬼脸皴、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括铁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骷髅皴、破网皴、刺梨皴、马牙皴、马牙钩(用于青绿山水)。 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 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米点皴,牛毛皴,2、中国山水画名作鉴赏,中国山水画萌芽于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画种,五代两宋时期达到高度成熟,元代以后,

4、水墨山水、浅绛山水代兴,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家颇盛。,隋,游春图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 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43厘米 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游春图描绘达官贵人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踏青游乐的情景。其艺术表现手法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绿勾填技法的运用。山石树林有勾无皴, 填以青绿色为主的厚重色彩; 二是在构图上, 脱离了魏晋时期作为人物画背景的“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的处理方式, 而变为以山水为主, 人物只作点景出现的独立完整的山水画, 具有与自然景物的空间关系相适应的“远近山水, 咫尺千里”的画面效果。

5、此画开创了青绿山水之端绪。,游春图,元代汤垕(音厚,元代初期之书画鉴赏家及收藏家)认为其人物画“人物面部神采如生,意度具足,可为唐画之祖”; 宣和画谱称其“善画台阁,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李思训、李昭道 (唐),李思训(651-716), 唐宗室, 高宗时为江都令,开元初, 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其子李昭道亦擅山水。人称他们父子为“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李思训继承和发扬了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技法, 已形成“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李昭道, 盛唐人, 李思训之子, 亦工着色山水, 与其父同享盛名, 官至太子中舍, 画史上称为小李将军。他能“变父之

6、势, 妙又过之”。,江帆楼阁图唐 李思训 绢本设色 纵101.9厘米 横5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表现游春情景, 近景山岭间有长松桃竹掩映,山外江天空阔, 烟水浩淼,意境深远。 整个画面山势起伏, 江天辽阔很有气势。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细笔勾勒, 画树交叉取势, 变化多姿。山水构图的整体大势与局部的一丝不苟的精致描写, 统一在一起。山石着色, 以石青、石绿两种浓重色彩, 显得金碧辉煌。,江 帆楼 阁图 局部,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缓、烟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 历代名画记,明皇幸蜀图唐 李昭道 绢本设色 纵55.9厘米 横8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皇幸蜀图局部,此画体现的是明皇

7、为避“安史之乱”而入蜀的历史。画为青绿设色, 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出, 向远山栈道行进, 前方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 应为唐明皇, 嫔妃则着胡装戴帷帽, 展示着当时的习俗。画中山势突兀, 白云萦绕, 山石有勾勒无皴法, 设色全为青绿。此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王维,王维(70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

8、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王维辋川图,此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 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在王维的山水画中,尤其这幅辋川图所创造的淡泊超尘的意境, 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 旷古驰誉。元代汤垕在其所著画鉴中说:“其画辋川图,世之最著也”。此卷为唐人摹本,构图着色尚存唐人气息。,张璪,张璪已无作品存世,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很大,对于中国画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他所撰的绘境今已不传,但是他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

9、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栎(音茶利)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五代,匡庐图五代 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荆浩(889923),字浩然,因隐于太行山,朝夕观察山水树石的变化,分析总结了唐人山水画的经验,创立了北方水墨山水画派,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

10、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荆浩指出“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二者皆唐代画家,其中吴道子以线条见长。,关山行旅图 五代 关仝 关仝(音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 “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潇湘图五

11、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2厘米 横14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图画的是江南景色。画中山峦连绵, 云雾暗晦, 山水树石都笼罩于空灵朦胧之中, 显得平淡而幽深, 苍茫而深厚。岸边船上有几组人物, 远处坡下有张网的渔人和船只。此画以花青运以水墨, 清淡湿润, 山石用笔点染, 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 显得浑厚滋润, 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 郁郁葱葱俱得以表现。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潇湘图五代 董源,秋山问道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65.2厘米 横77.2厘米,巨然 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附

12、近)人,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本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 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荆 关 董 巨,五代北南代表,北宋,李成,中国五代及北宋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他博学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诗酒书画,后醉死陈州(今河南淮阳)客舍。 擅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并加以发展,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多作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 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

13、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读碑窠石图 (图中人物为王晓所画),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纵 206.3 厘米 横 103.3 厘米,范宽(活动于十世纪 ),陕西华原(今耀县)人,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14、溪山行旅图局部,北宋人谓李成、范宽两人“一文一武”,“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纵51.5厘米 横11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千里江山图北宋 王希孟,王希孟,北宋画院学生,受宋徽宗赵佶指点,才华横溢,画艺早熟。他18岁时用半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千里江山图,不久便去世了。 千里江山图是以一匹整绢创作的青绿山水画长卷,气魄宏大,构图严谨,刻画精细,色彩绚丽,充分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风貌。画家在布局上独具匠心,使之“咫尺有千里之趣”。此画用笔精细, 既能把握住山水景物的起伏变化大势, 对各个局部的刻画又细致入微, 画面既显得富丽凝

15、重而又和谐统一。,米芾 米友仁 米氏云山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至两米而画法大变,盖意过于形。”,南宋,南宋四家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万壑松风图 南宋 李唐 绢本水墨,秋窗读书图南宋 刘松年 纨扇 绢本设色,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这是一幅构思构图颇为讲究的秋景图。在圆形的构图中景物与人物的安排可谓苦心经营:两棵参天高松顶天立地,上部的松枝如盘龙相互缠绕,曲折多变;傍水而建的庭院后有错落有致的山石;画面右部是境界开阔的近水远山,与左部构图严整的庭院景致相对照。画家是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平稳的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微波荡漾的湖水,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

16、和情趣。,四景山水图 之一 游春访友,四景山水图 之二 荷塘纳凉,四景山水图 之三 清秋闲坐,四景山水图 之一 踏雪寻幽,踏歌图南宋 马远,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擅画山水,兼画人物、花鸟、作人物有轩昂闲雅之气。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踏歌图是一幅与风俗画相结合的山水画,画面的下端有几个正在踏歌的人物,像几个喝醉的老农手舞足蹈,表现出一派丰收后喜悦的欢愉。田垄的左端紧靠着直插云霄的大山,用笔刚劲,墨色凝重,对比强烈,表现出山石的坚硬。而右下端则是一株衰柳,几笔毛竹。画面的右上角又有几座山峰,但已经淡入烟海。在衰柳毛竹与左上端大山之间的空白,就是烟霭迷蒙了,从而使得近景在画面中更为突出,也使得整个画面的意境更为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