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学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731512 上传时间:2018-12-1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育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美育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美育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美育教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美育教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育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教育学(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美学,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及史书中对美的谈论 孔子认为美与善紧密相连,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划分美育实施的三个阶段,以礼乐的美学精神贯穿之,形成以“仁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 孟子继之,以“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也”为礼乐教化的美育方法增添新内容,自得之道的形成之关键在“养浩然之气”,在孟子看来,浩然之气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浩然之气的养成之成败在于礼和乐,要发挥乐导人心,礼见仁术的效用,重视美德和圣人对人的化育作用。 荀子对礼乐深有研究,并写了礼论和乐论的名篇,他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

2、乎人心”,为礼乐教化的美育方法打开一片新的世界,如果说孔孟的美育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人性的建构活动,荀子美育的实施则建立在对人的天性的颠覆之上,一破一立,通过礼乐的美育而构建人类的和谐。,(2)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论述 柏拉图认为美是难的,以爱情譬美,他所提出的“达到爱情的深密教义”实际是关于美育方法的论述,他分理论和实践两条路线论述美的形体美的理念审美人生境界的美育实施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各种审美情绪,情绪在美育实施中发挥着柏拉图自己不愿正面承认的效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成为善良贤明之人有三种途径:本性、习惯和理性,有摹仿和快感两种天性,美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情感的陶冶,精神娱乐和休闲

3、放松成为审美兴趣产生的动因,符合政治目标的道德之美是美育标准,人性的和谐是情绪感化所要达到的审美人生境界。,第一节 美学,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确立。 (2)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的发表,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3)卢梭美学:自然、自由、情感 卢梭的美学思想:不仅是法国美学史,也是西方美学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方面,卢梭是一个处于从古典主义美学向浪漫主义美学转型期的人物,对于康德美学的影响与启发使其在19世纪西方审美范式的转换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一方面,卢梭对自然、自由和

4、情感等观念的重视形成了他傲视一切的浪漫主义批判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他以一种“更加先进的现代性的名义”批判了现有的启蒙现代性,成为审美现代性的法国源头。 局限:他在批判文明异化时表现出的“片面的深刻“,对审美经验的过分执着导致的“整体的偏狭,在艺术观上体现出的美与善、古典与浪漫等等之间的“内在的矛盾”,都说明卢梭在思考人类命运、回答艺术审美问题时所具有的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第一节 美学,三、中外对美的论述 国语中楚国臣子伍举论美,是我国历史上关于美的最早论述:“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孟子尽心下中孟子继承

5、和发展了孔子的美学思想,认为:“口之于味也,有同蓍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墨子墨子佚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荀子劝学:“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第一节 美学,柏拉图说美是“理念”,把美看成是客观精神世界的东西,认为现实世界中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黑格尔进一步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由于数而显得美”;“美是和谐与比例。” 亚里士多德说“美在适当”; 狄德罗说“美在关系”;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 还有“美在愉快”、“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移情说”、“距离说”等等。,第一节 美学,二、美学

6、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美学的研究对象 (1)以美(美感)或艺术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西方传统美学的两大流向。 (2)中国美学界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最有代表性。 2、美学的研究方法(分两个层次) (1)方法论原则 (2)具体方法:艺术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发生学的方法;科学实证的方法等,第二节 美论,一、美的探索 二、美的本质 三、审美关系,第二节 美论,一、美的探索 1、美的探索分三个阶段(纵向分析) (1)古希腊和罗马早期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3)古典美学时期 2、三个论美的模式(横向归纳) (1)美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毕达哥拉斯、达芬奇) (2)

7、美不在现象,而在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柏拉图、康德、黑格尔) (3)美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二节 美论,二、美的本质 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结论) 1、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劳动使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自然,有了主观意识的产生。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 自在自然(狭义)原生自然界 人化的自然(劳动的结果)现实自然界 3、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1)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2)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使人具有了以下特点: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创造性,第二节 美论,三、审美关系 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 (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

8、合目的性的统一 2、审美关系中美的各重属性 (1)个体性与集体性 (2)民族性 (3)阶级性,第三节 美育,一、何谓美育 1、古今中外美育思想发展的轨迹 (1)西方古、近代美育思想 a.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柏拉图认为美是难的,以爱情譬美,他所提出的“达到爱情的深密教义”实际是关于美育方法的论述,他分理论和实践两条路线论述美的形美的理念审美人生境界的美育实施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各种审美情绪,情绪在美育实施中发挥着柏拉图自己不愿面承认的效用 b.席勒的美育思想: “人们是通过美走向自由的”。他认为艺术作为美的主要表现形态,能够打开纯净的美的源泉,滋养培育高尚完美的人性。而审美是通过人的游戏驱动力

9、来表达的,现实中支离破碎的人性一旦导入审美游戏便能得以融汇、统一,游戏中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艺术拯救人性” (人的美学教育书简) (2)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主要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思想传统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传统,而且有“儒道互补”之说。其中儒家的影响要大一些,孔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代表。,(3)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 王国维、蔡元培、 王国维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位“学术大师”,也是现代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位比较系统的研究西方哲学、美学和美育的学者。他主要受到康德、叔本华等西方学者的影响,认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那么要摆脱人生而具来的苦痛,关键就是要忘记和超越

10、“欲”。最佳的途径就是通过艺术的熏陶、教化,也就是通过美育的作用。也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价值来使人的情感得到满足和升华。从而拯救人生,只有拯救了人生,才有可能救国。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他主张“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尤其注重美育,并且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提出的美育事业。蔡元培早年留学德国,同王国维一样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1)从广义讲“美育不简单地是一个艺术教育问题,它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

11、它是某种新感性的建立。所谓新感性,包含深刻的理性,它是一种渗透理性达到的超理性,它把一个人的社会性的东西同生理性的东西融合在心里中。这就不仅仅是道德、功利的境界,它不完全脱离道德境界,但比之更高一层;它也不完全脱离功利的,但又是超功利的 2)狭义的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对人的心灵、行为、语言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就在数学教育中,也有美学规律问题,掌握、运用这些规律,对开发、促进智力发展特别是青少年智力发展也极有好处。”,第三节 美育,2、何谓美育 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美育是完人教育(代表是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席勒) 美育是美的价值教育和艺术教育 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 美育是美感教

12、育(或情感教育),第三节 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的向往是人类的天性。在原始社会中,人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追求。社会越走向文明,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就越高,美育也日益赢得了应有的地位。 对美育的认识,有形式美育与实质美育之分。形式美育是以培养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等界定是从形式美育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

13、、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第三节 美育,二、美育的任务和内容 1、美育的任务: 2、美育的内容: 3、美育的功能:,(一)美育的任务,1、培养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指通过自己的感官,反映客观存在着的美,从而产生美感的能力。人们天然具有这种感受美的能力,但它具有原始和简单的特性,不能使个体适应今天所需要面临的日益丰富的审美关系,不能满足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需要。学校美育的任务首先是要以

14、此为基础,爱护、发展个体的审美感受能力,使之更加敏感、细腻,更加丰富。为此,学校美育应当充分展示自然、艺术、社会和教育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因素,养成学生热爱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动机。 美到处都有,重要的是发现美。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修养,也不能发现美,感受美。所以,提高审美感受能力,不仅需要良好的审美感觉器官,也需要提高其他感知能力和精神积累。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养,还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美育的任务,2、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对美的事物的鉴别和评价。它不仅要识别事物的美丑,对美丑的质量层次进行判定,还要理

15、解事物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 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一是因为只有具备鉴赏能力才能谈得上创造美。二是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为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这也是学校美育的最大意义所在。 培养鉴赏美的能力要求学校美育既要教会学生正确地鉴别美的内容,也要使他们具有欣赏美的形式的能力。既要让学生接受民族的、社会的、阶级的审美标准,同时又允许他们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健康而有个性的审美能力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目标。一些学校在美育活动中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纠缠道德、阶级属性等,结果是审美活动必需的心理自由丧失,破坏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活动本身。这与不分高下、美丑的做法是一

16、样错误的。,(一)美育的任务,3、培养和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艺术美的创造虽然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具有职业定向的意义,但是它对所有教育对象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美的创造过程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提高也具有积极意义。其次,创造美与审美是相互支持的。只有具备创造美的实践能力的人,才可能对美的形式有最切近的理解。所以创造美的能力反过来又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最后,创造美不仅意味着艺术美的创造,还体现在对生活之美的创造上。具有创造美的能力的个体,会对自己劳动与生活的条件、环境、对象以及主体自身,产生自然的创造美的冲动和审美改造冲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影响。做好人好事,胸怀远大理想同样是美的创造。,(一)美育的任务,4、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理想 所谓高尚的审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