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718728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恒心】人口与城市+第1讲+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与城市 第1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第1讲 人口数量与人口迁移,真题1 (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 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2)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 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解析 第(1)题,该省

2、在2000年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达到0.51%,属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增长模式。由2000年与2010年的人口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人口密度不存在大幅减小现象。而城市人口的增加依赖于城市化过程,即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迁移。2000年城市人口是8 23527%2 223.45万,2010年的城市人口是8 04240%3 216.8万,增长不到50%。第(2)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不为负值的前提下,只是滞缓了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会造成人口数量的减少,从题意看,既然研究的对象是我国西部的某省,就不可能是行政区域缩小,因为那样会失去可比性。劳务输出是西部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并且随

3、着东西部经济差距的加大,人口迁移的规模在不断加大,会造成当地常住人口的减少。而随着西电东送工程的逐步实施,西部某些省区的水利工程移民增加,但是迁移的规模不会达到近200万之巨,况且水利工程大多是就近后靠式的迁移。 答案 (1)A (2)D,真题2 (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4、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 B C D,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数据的读取与分析能力。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所以A项错;苏南人口的变化比例与苏北、苏中有关,而人口数量的变化受人口基数的影响,2000年与2010年人口基数不同,所以C项错;江苏省人口的数量变化受人口的自然增长和

5、机械增长的双重影响,所以D项错。第(2)题,从三角坐标图可以看出,2000年到201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向老龄化迈进。所以正确。 答案 (1)B (2)B,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分析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表所示:,特别提示 区别人口增长模式 (1)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是高低高,原始型是高高低。 (2)从数值上区分,原始型和传统型的人口出生率都在3.0%以上,但传统型的死亡率低;现代型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在1.5%以下,而自

6、然增长率在1%以下,与原始型有本质不同。 (3)特殊国家:我国的人口增长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率急剧下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目前,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仍然很多,人口增长很快。,1(2011年北京海淀区模拟)下面左图为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状况图,右图为不同阶段人口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四个国家人口增 长特点与右图人口增长阶段 对应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影响丙国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有( ) 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医疗卫生水

7、平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A B C D,解析: 读左图可知,乙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的过渡类型,与右图中的阶段对应;甲国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丙国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丁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甲、丙、丁三国人口增长特点与右图中阶段不符。(2)丙国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10左右,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受教育程度高,医疗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答案:(1)B (2)C,二、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1)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

8、展;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2)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提示 综合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促成人口迁移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在确定了其主导因

9、素的前提下,还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2读我国省(市、区)际人口迁移概率比较图,回答(1)(2)题。 (1)从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五个主要的人口迁入省区是( ) A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 B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北京 C广东、北京、广西、江苏和浙江 D广东、浙江、北京、山东和海南 (2)从2010年人口数据来看,我国净迁入人口的省区出现变化,其中人口迁入明显减少的省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江苏,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2000年人口迁移概率曲线上各点对应省区可得,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是最主要的人口迁入省区。第(2)题,读图可知,与2000年相比

10、,2010年我国省(市、区)际人口迁移概率变化最大的是广东,故广东省人口迁入明显减少。 答案:(1)A (2)C,人口增长与影响,讲析 本考点是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时要掌握各种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学会结合资料归纳人口增长、分布、构成的特点,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例1 (2011年天津河西区质检) 图一是我国某省人口情况图, 图二是该省2000年人口金字塔 图。读图,回答(1)(2)题。 (1)表示该省人口机械增长 (指因人口迁移而引起的 增长)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2)2000年该省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总人口增长快 B人口增长速度快 C迁移人口少 D人口老

11、龄化严重,解题导引 图一中要注意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差异。图二中注意横坐标的数值单位是解题的关键。 解析 第(1)题,图中曲线d在1945年以前和以后变化比较稳定,且处于低值水平,而在1945年前后急剧增大和迅速降低,由此可以确定曲线d是表示人口机械增长的曲线。第(2)题,2000年该省人口金字塔图呈缩减型,说明该省青少年人口的比重越来越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答案 (1)D (2)D 解题技巧 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判读 (1)从宏观角度分析人口年龄金字塔图的形状,是年轻型、成年型还是老年型,其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分析人口金字塔代表的人口组成状况

12、,如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等; (3)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人口增长所属模式,性别比例、各年龄段人口比例产生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人口迁移,例2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 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 (下图),结合所学知识, 完成(1)(2)题。 (1)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2)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

13、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人口过度老龄化会引起一系列问题: (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2)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人口老龄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其次,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再次,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经济发展停滞。 (3)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等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 (4)国防兵源不足。人

14、口老龄化容易造成国防兵力不足。,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分布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而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存在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更是重中之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如何正确看待我国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有可能成为命题的方向之一。,下图为我国某省近三十年来四个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 A B C D (2)年份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 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 A人口年龄结构合理促进经济发展 B人口增长过快制约经济发展 C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 D老年人口太多制约经济发展,解析: 第

15、(1)题,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时间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或014岁的人口比重逐渐减少),可判断先后顺序为。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年份014岁占36%左右,65岁以上占4%左右,1559岁占60%,说明该年份人口增长较快,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1)D (2)B,一、选择题 (2011年黄冈模拟)下图 示意我国甲、乙两省区 平均人口密度和老年 人口(60岁)比重。 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两省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自然灾害 2两省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可能是( ) A甲省区为“三低”类型人口增长模式 B甲省区为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 C乙省区为“高高低”类型人口增长模式 D乙省区为过渡型人口增长模式,3两省区人口流动的趋向是( ) 甲省区人口稀疏,为净流入区 甲省区劳动力富裕,为净流出区 乙省区人口稠密,为净流出区 乙省区劳动力短缺,为净流入区 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