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_1-3章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11496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原理_1-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传播学原理_1-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传播学原理_1-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传播学原理_1-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传播学原理_1-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原理_1-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原理_1-3章(1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 播 学 原 理,绪 论,一、为什么要学习传播学,1、传播学给新闻传播研究以更大的解释力,报 纸 报 学 19世纪1930年代 报纸+杂志+广播 新闻学 1930年1940年代 报刊+广播+电视 传播学 1940年代末 报刊+广电+ 社会信 上世纪末 手机+网络 息 学,传播学叫做新闻取向来源的三个发展阶段(或媒介来源) 发展时期 过渡时期 现代时期 19世纪 1930年代 1950年代至今 1930年代 1950年 报学为主 新闻学为主 传 播 学,2、传播学给新闻传播研究以新的视角 科学范式 社科范式 人文范式 研究对象 物 社会+人 人 研究差异性 小 小 大 研究方法 定量 定量为主

2、 定性 研究结果 具有重测性 具有重测性 不具有重测性,3、传播学给新闻传播研究以新的方法 讨 论 1978年以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的变化 研究目的是什么? 解决什么问题? 有何意义?,先看报业30年变化的文章 前期调查总编、编辑、读者 提出假设 a 功能 b国际化 c内容倾向 抽 样 a等距 b重大事件 设置分析标准 a 内容:政、经、文、社、国际 b态度:表扬、批评、中性 c 会议、人物、经验、典型、动态,d 领导、工作、常人、其他 e 体裁 f 稿源:本报记者、通讯员、新华社、摘编 g 长短 分析数据 总结,归 纳 传播学与新闻学之不同 学科属性不同 研究方法不同 研究目的不同,争 论

3、包容说 替代说 交叉说,二、本课教学目标,1、使同学们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 2、使同学们掌握了解传播学的主要方法 3、使同学们学会用传播学眼光看待新闻问题 4、使同学们试用传播学方法研究新闻传播现象,三、本课的学习方法与要求,1、注意基本概念的科学含义 2、注意理论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3、理论联系实际思考新的传播现象 4、努力使用传播研究方法 5、要看参考书,四、本课的考试与作业,考试形式:堂内开卷 一考察基本知识、理论掌握情况 二考察理论联系实际 三考察方法应用 提前布置题:把本教材与另外三本大学的教材 做比较,并尽可能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布置作业:传播研究方法研究一个新闻传播 的新课题

4、(可以三人一组),五、学习本课的参考书目,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 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 传播学史,美罗杰斯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著,新华出版社。 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华夏出版社。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类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传播学的来源,一、传播研究的发生,(一)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舆论与传播的厉害 传播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 进入文明社会 阶级 集团 国家,战国策 人改变态度 春秋说客 国家改变态度 四面楚歌

5、军队改变态度 唇枪舌剑 舆论杀人 人言可畏 心理 环境 身份 语言 表情 思维 人心对人心,黑箱 人心难测 居心叵测 写作研究 政治策略 军事计谋 演讲,(二)现代传播学研究的背景 1 、科学研究背景 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一战前热起来的社会学 人类文化学 心理学的兴旺 实验心理学 精神分析 社会心理学 政治学,2 、社会形势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战后期协约国的心理战 2030年代德意法西斯兴起 十分活跃的广告商与刚刚兴起的公共代理 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宣传威力无比的观点,3 、传播技术背景 1920年匹兹堡电台开播 1927年有声电影问世 1927年美国用闭路传

6、送电视 媒介铺天盖地 总之 社会需要 公众认同 科学已有能力 传媒技术支持,(三)现代传播学研究的开端 宣传与舆论研究 拉斯韦尔 1927年发表了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 李普曼 1922年撰写了舆论学,对传播形态的研究 1932年和后加的提出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 对谁说 产生什么 效果 拉斯韦尔首次把传播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 5W模式,Who 谁 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 内容分析 In which 通过什么 媒介分析 channel 渠道 To whom 对谁说 受众分析 With what 产生什么 效果分析 effect 效果,传播结果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 1933年从事

7、广播效用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霍夫兰 注重研究人们态度改变 实证研究,最初的传播理论 “枪弹论” 或叫“皮下注射论”,二、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一)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 1940年的伊里县调查 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模式,(二)霍夫兰的研究 影片英伦之战 实验组 控制组 “一面理”与“两面理” 小结:由盲目到科学 有粗略到细致,结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典例:毛主席指示发行参考消息,(三)模式研究的引入 模式:是用文字、图表或数字形式描述某种结构或过程,以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模式的功能有: 构造功能 解释功能,启发功能 预测功能 传播模式便是现代科

8、学对传播过程和状态进 行具体观察和描述的手段,图4-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1 拉斯韦尔的5个W模式 如图4-1:,主要传播模式简介,布雷多克对5W模式的扩充,布雷多克对5W模式的扩充 如图4-2 谁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说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在什么情况下? 为了什么目的? 取得什么效果? 加入传播行为的问题,即传播者的目的及传播环境背景。,图4-2 布雷多克7W模式,信息,信号,接收到 的信号,信息,图4-3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2、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的特点:提到了传播的三个问题,一是技术层次,二是符号的语言层次,三是受传者的反应层次。 将渠道具体化,变为一个

9、过程;加进了噪音功能,仍为单向的线性模式。,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1)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反馈和回路。 (2) 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经验范围,图4-4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的特点: 1、突出信息的传播过程是循环往复的永远没有止境的,2、循环模式探讨过程中传播双方的行为及其转化,不足: 1、只适合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事实上传多,反馈少。,媒介组织,许多相同 的信息,可能的推测,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等的输入,大量的受众,每个接收者都扮演着 译码

10、、释码和编码 的角色,个人从属于群体, 在群体内讯息得到 再解释或加工,4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特点,特点:这个模式说明了从一般传播模式走 向大众传播模式的趋势,以及把大众传播看 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A,X,B,图4-9 纽科姆模式:它显示了两个个体(A与B)相互之间的意向及双方对另一物体(X)的意向,纽科姆模式 图4-9,X1,X2,X3,X,X,A,C,B,X1,X2,X3,X4,XX,图4-11 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它引入了一个第二种传播者C(即信息渠道角色),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图4-11,X4C,X3C,fBA,fCA,f

11、BC,这个模式的特点是:表明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强调反馈的重要性。 这个模式的主要用途,在于帮助就研究现实的大众传播情况、特别是研究大众传播者或媒介组织提出问题。,三 传播学的确立,(一)传播学的形成 从背景看 从主观看 从客观看 确立的标志,(二)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是美国现代科学的倡始人 之一。 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 耶鲁大学任教,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1927年,他出版了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期 的宣传技术一书,全面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 他和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成为传播 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

12、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中最早总结了传播的基本过程,提出了“五W”的 传播模式。 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 论述了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奥地利人 著名社会学家 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先后获哲学、人文学和 法学博士学位。 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 播的研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 学研究中心。 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 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 道路。 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 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 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 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

13、 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 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列文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早年毕业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属格式塔心理学派,是心理学上“群体动力论” 和“场论”的最先提出者。 1933年为因受德国纳粹迫害而逃往美国。先在 衣阿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持群体动力研究中心。 他对群体传播很有研究,在群体归属以及群体规 范对个人的影响方面颇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把 关人”概念。 他对群体怎样影响个人、群体相互间影响的效 果、新闻媒介怎样影响群体的研究,推动了传播学 的建立。,列 文,霍夫兰 耶鲁大学教授,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毕生从事

14、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 影响的研究。 二次大战期间曾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 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 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 战后回到耶鲁大学,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课题”,出 版了一系列丛书。 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 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 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他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 度和传播的研究丛书等。,霍夫兰,集大成者 施拉姆,“我希望所看到的新闻学院将不会像其自身那般软弱,而是像这所大学一样强壮。不是一群教师和学生坐在这所大学的边缘地区,摆弄着

15、他们的小玩意,在文章第一段中拼凑关于谁、什么、哪里和何时的情景描述不是那样,而是一个处于这所大学的中心地带的学院,它会以这样的假设开始,即它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 施拉姆,一、生平大事,1907 生于俄亥俄州玛丽埃塔 1930 哈佛大学美国文明硕士学位 1932 衣阿华大学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1943-1947 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第一门大众传播的博士课程的创始人 1947-1955 伊利诺伊大学校长助理兼出版社社长、传播研究所创始人,传播系主任 1955-1973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创办传播研究所 1973-1975 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创办传播研究所 1977 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教授 1987 逝世于檀香山,二、代表作及其重要的理论观点,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对人类历史上四种主要的传播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