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

上传人:雪** 文档编号:61710829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五”普法及“谁执法谁普法”情况汇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先决条件,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压力倍增。今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省、市“七五”普法规划部署,精心组织、创新举措、分类施教,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一、健全机制,不断增强普法续航力始终把法治宣传教育作为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重点工作,着力建立健全“三统一”的工作机制。一是统一组织领导。成立“七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委政法委书记为副组长,市直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把“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调整为“普法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七五”普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办。

2、二是统一责任主体。出台“谁执法谁普法”实施方案,列出个市直部门项普法责任清单。尤其是将涉及交通、社保、环保、文化、教育、安全等多个重点领域和民生领域的法律法规纳入常态化普法内容,普法对象也延伸到各部门各行业的主管对象、执法对象、服务对象和社会全体。三是统一督办问效。建立“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市委、市政府督查室每季度对执法主体责任清单完成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定期通报。并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市绩效考核范畴,把“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清单落实情况列入年度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的重要内容,作为单位部门和领导干部考核定级的重要依据。二、创新模式,不断增强普法影响力以普法公众化、

3、网络化、基层化为目标,拓展和创新普法模式,把普法工作由过去的虚功变成实做,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一是建设了一批法治文化阵地。在城区着手打造法治文化广场,今后凡是新建的广场、公园和小区必须注入法治元素。在乡镇推广“镇做法”,要求每个乡镇必须建成1-2个普法宣传长廊。在社区和村普遍建立“农家书屋”和法律图书角,实现了法治文化宣传阵地的城乡全覆盖。二是开设了一批法治文化栏目。在电台电视台开设了平安4488、法治在线、举案说法等多个法治宣传栏目,基本上保持每天一个栏目普法。并依托政府网站、论坛、法治微信等网络媒体线上随时点播,实现了法治宣传电视广播天天有、网络平台时时在。三是探索了一批法

4、治乡镇试点。在镇开展“一村一社区一法律顾问”试点,10名执业律师进村,免费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提供法律意见等服务,在免费法律服务中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依法行政和广大群众遵法守法意识。目前,已着手准备向其他乡镇逐步推广。三、分类宣传,不断增强普法实效力结合普法重点、普法难点和普法关注点,分类实施普法宣传教育,实现普法教育覆盖全域、覆盖全民。一是针对领导干部,实行学法用法与考法用法相结合的法治宣传。率先启用无纸化学法用法管理,定期不定期组织机关干部试卷答题考法、网络答题考法、专班出题考法,并把考试结果作为提拔任用、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促进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主动学法

5、、认真学法,避免普法宣传教育在行政机关走过场。二是针对青少年,实行专班宣传与专人辅导相结合。邀请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门的法律专家和顾问组成法律宣讲团,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误区,在全市中小学进行轮回法律宣讲。普遍建立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或法治辅导员制度,落实专人,设立专门法制课程,保障青少年在校普及基本法律知识。三是针对民生关注点,实行日常宣传和主题宣传相结合。在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的基础上,针对群众关注的民生难点,结合“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维权日”、“6.5世界环境日”等部门法治宣传主题日,采取现场解答、电话直答、网络解答等多种方式,推进法治宣传更加深入、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开展。我们的普法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全面依法治国、司法体制改革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体系,细化法治宣传责任,强化法治宣传措施,优化法治宣传服务,推进“七五”普法和“谁执法谁普法”向纵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