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08979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人认识从何而来(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第五课,第六课,唯物论,认识论,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世界奥秘的脚步,宇宙奥秘,人体奥秘,思维奥秘,社会发展奥秘,认识自然 认识社会 认识自已,人类永恒的课题,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马克思生前最喜爱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会游泳吗?” “不会,不会!”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1、

2、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知识重点,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探究活动,农业生产,科学工作者搞实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归纳: 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含义,(一)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主体:人 (不是动物),对象: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不是主观世界),性质: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的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

3、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想喝水 喝水,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克隆羊“多利”问世。,5、“争论克隆人”,随堂检测,思考:实践有哪些特点?,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实践对象,教师讲课,农民播种,人,自然界或 社会关系,工具和其他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构成要素,运用,改造,主体,手段,对象,决定,客观物质性的,(1)实践是 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议

4、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物的 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吗?,(2)实践具有能动性。 (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表现,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是能动性活动,原因,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第一、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第二、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

5、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课堂演练,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听后认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但他毕竟还是太愚,因为真移山要的是锹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药炸,用车运。对此,你如何看待?,社会性:,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3)实践有社会历史性,辨析: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6、错。离开他人和社会的孤立的活动 是不存在的,并不否定单个人的 实践活动的存在。,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1961年人类首次升入太空(前苏联),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美国),2004年勇气号登陆火星(美国),实践是历史性的活动,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 各方面的改革,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如革命、改革等),科学实验,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 斗争,小结:实践及其特点,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性活动。,2.特点,3.基本 形式,生

7、产实践(最基本)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探究活动1(P42),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 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2),(3),不下水, 怎么学会游泳,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

8、践决定认识),因为:,材料一:“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材料二:李时珍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入药麻醉作用。,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区分认识的来源,途径?,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 二是就是读书学习,这就是间接经验。,人类认识的来源则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

9、获得,通过实践获得,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认识途径,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通过实践获得,如何理解:,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可以获取间接经验),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可以获取直接经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 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说明?,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着人们去探

10、索研究,(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 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准; 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名言示例:,: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

1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前者强调通过实践产生认识(来源),前提是还没有这种认识。 后者指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是实践。前提是已经有这种认识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如何区分?,A,黄鼠狼偷鸡,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

12、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 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 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 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 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 为什么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呢?因为实践具备将主观和客观联 系起来的特性。,实践是如何检验认识的呢?,3、

1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何谓正确认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主观,客观,正确的认识(相符合),对照,错误的认识(不相符),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客观事物,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无法证明,多数人公认的观点,科学理论,权威的话,原有的认识,实践,受主观认识指导,联系主观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联系客观事物,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名言示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

14、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毛泽东,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一定能推动实践的发展么?,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名言示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

15、是检验认识正确 与否的唯一标准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1)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 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 不科学的理论则会 把实践引向歧途。,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认识,基础,反作用(双重作用),方法论要求: 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原理:,你能全面总结出实践与认识的 辩证关系吗?,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 (1)来源 (2)动力 (3) 标准 (4)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两种性质) (1)促进 (2)阻碍,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知识梳理,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综合提高,(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