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精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707551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者爱人(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仁者爱人(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仁者爱人(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仁者爱人(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仁者爱人(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精品)(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者 爱 人,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 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别人爱我,我爱别人,这是小爱;我爱别人,别人爱我,才是大爱。” “施比受有福。” 【基督教】,“广种福田。” 【佛 教】,二、爱何人?,【孔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养民以惠,惠则足以使人。”,有差等之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 有先后厚薄之分

2、。,【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无差别之爱: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近代人道主义】:天赋人权,众生平等。,自由、平等、博爱:以人为中心。,生命价值的三种取向: 1、否认生命具有任何意义。 2、生命意义只存在于彼岸世界。 3、生命意义存在于过去、未来及现在。,三、为何爱?,“当下即永恒”,生命的终极目的是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完美体现。,小结: 仁的核心就是爱人,就是承认人的人格,承认人是社会群体的成员,应该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重点字: 1:入则孝 2:出则弟 3:吾道一以贯之 4: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何事于仁 6:尧舜其

3、犹病诸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8:能近取譬,在家里,通“悌”尊敬兄长,学说,用,忠,对人尽心竭力。恕,对人仁爱宽厚,止,仅,其,大概;病,以为难,立:使立 达:使达,比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本章内容是仁的根本。,(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

4、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6)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7)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评析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

5、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注释】 参;曾参。贯;贯穿,

6、贯通。,本章内容是仁的内涵(具体准则),忠恕之道,“忠”是从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的角度讲的;“恕”是从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的角度讲的。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非两个问题,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非“二”以贯之。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人活在世上

7、,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南怀谨,“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推己及人),本章内容是仁的实践。,子贡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济众(2),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3)其犹病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6),可谓仁之方也已。”,注释(1)施:旧读,动词。 (2)众:指众人。 (3)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4)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5)夫:句首发语词。 (6)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

8、己及人的意思。,本章内容是仁的境界和实践“仁”的途径、方法。,1:盍各言尔志 2:敝之以无憾 3:愿无伐善 4:无施劳 5:老者安之 6:固相师之道也. 7:过之,必趋 8: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 9:霸诸侯 10:一匡天下 11: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12: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子见齐衰者、免衣裳者与瞽者,何不,使坏,夸,夸耀,表白,使安,本来;协助,帮助,快步走,为而死,称霸,,完全;匡正,没有;大概;通“披”,自缢,衣:上衣。裳:下衣。名作动,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6。”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9、。”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注释】 侍:指立传。若坐侍,则称侍坐。 盍:“何不”的合音字。 衣:此字是唐以后加上去的,应去掉。 敝:坏。 伐善:夸耀 自己的好处。伐,自夸。 6施劳:夸耀功劳。,本章师生各自言志,表达了孔子大公无私、平治天下的胸襟抱负。 (仁的理想),子路的志,代表了子路的个性和思想修养,侠义豪放,胸襟开阔。重伦轻利 :义,颜渊的志,也代表了颜渊的个性和思想修养,道德高,涵养深。重德重功而不夸耀 :仁,孔子的志,表达了孔子的个性和思想修养,敞开了“仁者爱人”的胸襟,展现了以爱天下为己任,平治天下的抱负。教诚爱深 :圣,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

10、人乎?”不问马。,此章明孔子重人贱畜也。仁的实践(具体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此章记述孔子参加丧礼时的哀痛之心 (仁的实践、具体表现)。,我国古代对于丧礼是非常重视的,它直接体现了孝道,所以制度的规定也非常严密。孔子参加丧礼,与人同哀,心存哀痛恻隐之心,难过得吃不下饭,这是一种礼的表现。,15-42“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11、。,此章记孔子以自己言行为榜样,表达接待残疾人的应有礼貌。,9-10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者,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注释 (1)齐衰:音,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本章叙述孔子以诚敬的心情对待三种人。,怎样对待这三种人?,齐 衰 者 冕衣裳者 瞽 者,-哀,-尊,-矜,孔子对有丧服者,表示同情、哀切,对在上位者,表示恭敬,对有残疾者,表示矜惜、同情,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

12、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7-27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注释 (1)纲:大绳。这里作动词用。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在大绳上系许多鱼钩来钓鱼,叫纲。 (2)弋:音,用带绳子的箭来射鸟。 (3)宿:指归巢歇宿的鸟儿。,本章记孔子具有仁人之心。,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

13、于今受其赐。微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6)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7)也,自经(8)于沟 渎(9)而莫之知也?”,【注释】 桓公:即齐桓公,齐国的国君。他与公子纠是兄弟,因为争夺君位而杀死了公纠。 匡:正。 微:假若没有的意思,用于和既成事实相反 的假设句之首。被:同“披”。(6)左衽:衣襟向左边开。披 散头发,衣襟向左边开是当时落后部族的打扮。(7)谅:信,这里指小节 方面的诚信。(8)自经:自 (9)沟读:小沟渠。,本章孔子从大节着眼,肯定管仲的功业,认为他具有仁德,是位仁人。,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

14、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成语: 一以贯之:用一个原则将整个学说或主张贯穿起来。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靠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探究一:在文中“仁者”的内涵是什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15、,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6),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之本孝悌,孝悌,内孝 外悌,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德育为先,智育为后,修身,谨信、爱众、亲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仁之则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积极为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 (推已及人),(5.12),(6.3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积极为人),仁之上圣,博施济众,仁之方能取近譬,特点-推己及人,1、“言志:,仁的实践-爱人,2、问人:,3、导盲:,4、与有丧者侧:,重人不重财,无微不至的关心,尊崇礼,(5.26;10.17;7.9;15.42;9.1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四、如何实践仁?,仁的三个层次:,1、人之性 2、人之道 3、人之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自 觉, 仁即本性,只因人由物欲引申到向外追逐的行动,所以难以见仁,只要反观内心,就可见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流于形式,就丧失了礼乐的真正目的其实是为了实践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行善避恶,只在愿不愿意,而不在能不能够。, 真 诚, 行 动,1、人之性:向善,“忠恕,违道不远。” (道的外延可包括忠恕,内涵应是仁。),释迦牟尼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