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702126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j2_传统的国际贸易(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学习目标,熟练掌握绝对优势理论 熟练掌握比较优势理论 熟练掌握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理解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及其解释,概述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而发展。 基本可以分为两大派别: 一派是自由贸易理论 另一派是保护贸易理论 从经济学说史上看,两大学派都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长期以来,占据主流地位的是主张自由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 扩大双方的生产总量 提高双方国民的消费总量 使双方国民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 因此,各国应采取自由(放任的)贸易政策: 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

2、给予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实现自由竞争。,2.1绝对优势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从绝对优势论开始。 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最早的自由主义国际贸易/第一次系统分析国际贸易的经济学理论,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建立。 绝对优势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分析、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1.1绝对优势论的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站在工业资产阶级立场上,在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猛烈抨击了重商

3、主义,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理论上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服务。 同时,在国际贸易领域,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2.1.2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绝对优势论: 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产品,不生产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绝对优势去进行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贸易,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1.国际分工理论 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即“绝对优势”

4、。产生“绝对优势”的原因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绝对优势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也可用生产成本来衡量。,2.自由放任原则 “自由放任”是斯密整个经济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其国际分工理论和自由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斯密: 要增加社会财富,最好的办法是给私人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自由放任,不加以限制。 斯密自由贸易的思想要求一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垄断、特权和限制,放弃政府对贸易的干预。,3.绝对优势论的贸易模型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可以用22模型来说明。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设如下: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22模型。 (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即劳动要素。

5、(3)劳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在国内充分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5)规模报酬不变。(成本不变,不考虑规模经济。) (6)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都实行自由贸易,相互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通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两种方法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的产品是一致的,即法国生产小麦、英国生产布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的贸易理论,法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小麦,英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布。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小麦的生产总量并没有变化,但布的生产总量由原来的40匹增加到80匹。,2.1.

6、3对绝对优势论的评价 绝对优势论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也是第一次系统分析国际贸易的经济学理论。 斯密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分析、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用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得利益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绝对优势论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其一些观点,今天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绝对优势论的缺陷: 1在这个理论看来,在国际贸易中,各个国家都必须有某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否则,这些国家就没有必要进行国际贸易。不具有普遍性。 2绝对优势论的假设过多并且许多与现实不相符合,简化了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把国际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

7、,2.2 比较优势论 2.2.1理论产生的背景 李嘉图站在工业资本家的立场上反对谷物法,将古典政治经济学推向高峰,为英国及世界的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系统的更有普遍意义的自由贸易理论著名的比较优势论,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2.2.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用“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如果与生产其他商品的成本相比,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

8、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就具有比较优势。,1.比较优势论的基本思想 (小结:) 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各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比较利益”。,相对优势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也可以是较小的绝对劣势。 处于优势/劣势的国家在优势较大/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或相对生产成本来确定。,2.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型 比较优势论的22分析模型,及其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论完全相同。 如果

9、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按照表2-4中的情况,两国似乎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可能性。而按照比较优势论的方法,可以确定两国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比较优势用相对劳动生产率或用相对成本来衡量,两种方法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国际分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毛呢,其结果如表2-7。 国际分工后,两国的一年劳动总量,就能生产比分工前更多的产量。 显然,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一定的劳动总量就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或使用价值。,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

10、的普遍意义。 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3. 比较优势论的发展相互需求论 李嘉图的学生约翰穆勒对老师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相互需求论。 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贸易双方互利交换的范围应该介于该上下限之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只能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即所有的贸易利益都被一方所独占。,双方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 在互利范围之内,双方贸易利

11、益的分配取决于贸易双方的实际的商品交换比例,实际交换比例的确定或者说贸易条件是由两国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 这样,穆勒在国际价值原理的基础上: 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贸易双方互利交换的范围, 用贸易条件说明了贸易利益的分配, 用相互需求强度解释了贸易条件的变化。,马歇尔在穆勒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供应条件理论,并用供应条件曲线对相互需求原理做出了几何的图解分析。 马歇尔的图解分析说明了互利贸易的范围是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 两国产品的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获利越少;反之,本国获利越多。 穆勒和马歇尔的理论共同构成了相互需求论,补充解决了比较优势论没有涉及的国际贸易互

12、利的范围问题,以及双方在利益分配中各占多少的问题,充实了比较成本论的内容,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2.2.3对比较优势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论完善了古典贸易理论,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 比较优势论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彻底地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指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方向。 它揭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客观规律,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高低,只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都可以从中获得实际利益。 这样,比较圆满地说明了开展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比绝对优势论具有更普遍的意义,成为100多年来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比较优势论仍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局限性。 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论

13、完全相同:假设过多,且大多与现实不相符合。 1.要求各国采取完全自由贸易政策, 2. 将(比较)优势看作一国固有的、不可改变的状态。 3. 此外,由比较优势带来的比较利益并不是贸易利益的全部,贸易不仅能给一国带来比较利益这样的静态利益,还能为一国带来动态利益。 所以,不能将比较利益看作国际贸易原因的最一般性的解释,比较优势也并不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2.3要素禀赋理论 231要素禀赋理论的产生 要素禀赋论对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李嘉图的单一要素模型做出了修正和完善,从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成因,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在马歇尔等人的理论之后,全面地确立了新

14、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2.3.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1.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论点 根据要素禀赋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的差异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 每个国家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能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进口商品。各国按各自的要素禀赋进行分工,能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开展自由贸易,各国均可获利。,2.有关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禀赋 (2)要素丰裕度 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丰裕程度用资本劳动的比率即“人均资本”来衡量。 (3)要素密集度和

15、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一般是指某种产品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3.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要素禀赋论的假设前提,主要九个方面: (1)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3)两种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不同,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4) 资源充分利用。假定两国在贸易前后都能产出最大可能的产量。 (5)各国内部生产要素能自由转移,但在各国间不能自由转移。 (6)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7)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8)完全竞争的商品/要素市场。 (9)无运输成本,无关税,或其他阻碍贸易自由的障碍。,4. 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分析 要素禀赋论的分析思路是: 商品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而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于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商品生产成本比率不同,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比率不同,则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 生产要素禀赋比率的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重要基础。,赫俄模型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或者说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