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700185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ccess数据库技术与应用(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ACCESS 2010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2,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习时间:8周 计分方式:百分制 期末考试70% 平时成绩30%(考勤、实验报告),联系方式:zijun_,课程简介,3,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知识,本章主要内容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2 数据模型 1.3 关系数据库 1.4 数据库设计基础 1.5 ACCESS2010简介,4,1.1 数据库系统概述,1.1.1 数据管理的发展 1.1.2 数据库系统,5,数据,存储在某一载体上、能够被识别的物理符号 包括 对事物特征的描述 存储的形式,6,数据处理,定义: 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储存、分类、加工和传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

2、和 目的: 从大量的、原始的数据中获得并提取我们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 管理好数据信息,以便人们能随时提取和使用 数据采集是基础,数据管理是核心,7,用电脑进行数据处理的步骤,收集数据 数据转换和代码化 数据逻辑结构分析 数据整理和输入,数 据 收 集,数 据 转 换,结 构 分 析,数 据 输 入,数 据 存 储,数 据 输 出,数 据 操 作,新数据,原始数据,决策,数据存储 数据处理 数据输出,8,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数据管理技术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 文件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阶段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9,1.1.2 数据库系统,数据库

3、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指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即以数据库应用为基础、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所组成的具有管理数据库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具体包括: 硬件系统(CPU、内存、磁盘和I/O设备等) 相关软件(OS、宿主语言和应用软件) 数据库DB(DataBase)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人员(数据库管理员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系统分析员、应用程序员和用户),10,数据库系统 DBS,数据库管理员 DBA,用户1,数据库 DB,

4、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用户2,用户N,11,1.2 数据模型,1.2.1 数据模型的概念 1.2.2 E-R模型 1.2.3 常用的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 面向对象模型,12,1.3 关系数据库,1.3.1 关系模型 1.3.2 关系代数 1.3.3 关系完整性 1.3.4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关系模型的组成,关系数据结构 所有数据的逻辑结构都是一张二维表 关系操作集合 包括关系运算以及增、删、改、查等数据操作 关系的完整性约束 数据库中的数据与现实世界中应用需求的数据之间的正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数据库内,各数据之间的正确性、相容性和一致性,13,14,数据:学生信息

5、,15,基本术语,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就是一张二维表 对关系的结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其格式为 关系名(属性名1,属性名2,属性名n) 数据库中关系模式对应着二维表的表结构 表名(字段名1,字段名2,字段名n) 属性(Attribute):关系中垂直方向的列称为属性 数据表中一个属性对应着一个字段,属性名即字段名 元:关系模式中属性的数目称为关系的元数,又称为关系的目、度,16,基本术语,元组(Tuple):关系中水平方向的行称为元组 数据表中一个元组对应一条记录,一个关系就是若干个元组的集合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 码(关键字Key):关系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为

6、关系的一个属性或属性集,17,基本术语,主关键字(Primary Key):表中某个属性或某些属性的集合,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外部关键字(Foreign Key):当一张二维表的主关键字被包含到另一张二维表中时,主关键字就称为是另一张二维表的外部关键字 通过外部关键字,可以实现关系之间的动态联接,18,关系的类型,基本表:关系数据库中独立存在的表,是实际存储数据的逻辑表示 视图表:从基本表或其他视图中导出的表,是数据库的一部分 查询表:根据指定条件对基本表进行查询所得的结果表,19,关系模式的特点,关系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分解的,是最基本的数据单元(数据表中不能再包含表) 一个关系中不允许

7、有相同的属性名(一张表中不能出现重复的字段名) 关系中不允许出现相同的元组(数据表中任意两行不能完全相同) 关系中同一列的数据类型必须相同,即同一属性的数据具有同质性(数据表中任一字段的取值范围应属于同一个域) 关系中行、列的次序任意(任意交换两行或两列的位置并不影响数据的实际含义),20,1.3.2 关系代数,传统的集合运算 并、交、差、笛卡儿积 专门的关系运算 选择、投影、联接 提示:关系运算的运算对象和运算结果都是关系,21,1.3.3 关系完整性,指数据库中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和相容性 三类完整性约束 实体完整性 参照完整性 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数据库必须满足

8、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为是关系的两个不变性,由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自动支持,22,1.3.4 关系数据库的规范化理论,第一范式(1NF) 实体中的某个属性不能有多个值 实体中不能有重复属性 第二范式(2NF) 满足第一范式的前提下,表中所有非主键字段完全依赖于主关键字段 第三范式(3NF) 满足第二范式的前提下,表中所有非主键字段均不传递依赖于主键,23,不满足3NF的表,通常存在如下问题:,冗余度高 插入异常 删除异常 修改麻烦 一个满足3NF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四个问题,24,1.4 数据库设计基础,1.4.1 数据库设计的内容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功能设计 1.4

9、.2 数据库设计步骤 设计原则 设计步骤 需求分析 确定需要的表 确定所需字段 确定联系 设计求精,1.5 ACCESS2010简介,面向对象的、采用事件驱动的新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提供了丰富的可视化操作工具及操作向导 为开发者提供了丰富的内置函数及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编程功能 支持ODBC,可与其他主流商用数据库(Oracle、Sybase、Visual FoxPro等)相连,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支持与Word、Outlook、Excel等其他软件进行数据的交互和共享,25,26,导航窗格,27,数据库对象的不同显示方式,28,文件选项,选项

10、卡式文档,29,重叠窗口式文档,30,功能区开始选项卡,31,功能区创建选项卡,32,上下文命令选项卡,功能区外部数据选项卡,33,功能区数据库工具选项卡,34,快速访问工具栏,35,36,ACCESS数据库的系统结构,6大数据对象 表 查询 窗体 报表 宏 模块,37,数据库对象之间的关系,表,查询,报表,窗体,宏,模块,38,39,END,40,人工管理阶段,时间:50年代初期 计算机硬件:磁带、卡片、纸带 计算机软件:汇编语言 计算机处理速度慢,没有存储设备,没有专门管理数据的软件 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结合相当紧密,每处理一批数据,都要特地为这批数据编制相应的应用程序,41,人工管理阶段图

11、解,42,人工管理阶段的特点,数据无法保存、无法共享 数据由应用程序自己管理 数据与程序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数据不具有独立性:数据所发生的任何修改,都导致其对应的应用程序必须做出相应修改,43,文件系统阶段,时间: 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计算机硬件:磁盘、磁鼓 计算机软件:文件管理系统、数据文件 主要优点: 数据可以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程序和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由专门的软件(文件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应用系统通过管理系统与数据文件发生联系,44,文件系统阶段图解,应用程序1,数据文件1,文件 系统,45,文件系统阶段的缺点,数据冗余度大 数据面向应用程序,对需要相同数据的其他应用程序

12、,只能重复存储数据,造成大量数据冗余 数据的不一致性 数据更新由每个程序自己进行,同一数据间没有一致性保护措施 数据依赖性 应用程序的编制必须依赖数据的存储形式,46,数据库系统阶段,时间:60年代后期以后 计算机硬件:大容量、快速存取的磁盘 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出现,47,数据库系统阶段的优点,数据共享(多个用户同时存取使用多种语言读写数据) 具有最低的冗余度 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逻辑独立性物理独立性) 具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数据恢复等) 由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即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48,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数据定义 数据操纵 数据库的运

13、行管理和控制 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数据通信接口,49,数据库系统的内部结构体系,数据库的三级模式 概念模式 外模式 内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的二级映射 逻辑映射 物理映射,50,数据库的系统结构图,51,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 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包含所有被研究的对象类型 数据操作 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包含该数据模型中各种对象允许执行的所有操作 数据的约束条件 完整性规则的集合,给定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52,1.2.1 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组成 数据模型的

14、分类 概念数据模型:面向客观世界、面向用户,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具体的计算机平台无关,是整个数据模型的基础。较为有名的概念模型有E-R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面向数据库系统,着重于在数据库系统一级的实现。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逻辑数据模型为: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物理数据模型: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给出了数据模型在计算机上物理结构的表示,53,1.2.2 E-R模型,概念模型: 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使用易于理解的概念、符号、表达方式来描述事物及其联系。最常见的是实体-联系模型(E-R模型) 实体: 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

15、抽象的概念或联系 属性: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一个实体可以有若干个属性来刻画,54,1.2.2 E-R概念模型,码: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联系:反映实体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 实体的内部联系主要表现在实体内部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实体外部之间的联系分成三类: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 一对一联系 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实体集B中至多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反之亦然,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一对一联系。记为1:1,55,1.2.2 E-R模型,一对多联系 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实体集B中有n(n0)个实体与之联系,反之,对于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实体集A中至

16、多只有一个实体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有一对多联系。记为1:n 多对多联系 实体集A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实体集B中有n(n0)个实体与之联系,反之,实体集B中的每一个实体,在实体集A中也有m(m0)个实体与之联系,则称实体集A与实体集B具有多对多联系。记为m:n 说明:一对一联系是一对多联系的特例,而一对多联系又是多对多联系的特例,56,E-R模型的表示方法,实体-联系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方法。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用实线将其与对应的实体联系起来,57,E-R模型的表示方法,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实线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m:n),58,层次模型,有且仅有一个结点位于最高层,称为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