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99745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X 页数:46 大小:73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二十 (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十 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板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 (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

2、,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

3、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答

4、题思路 把握动因特点明确得失标准把握评价原则。 第一步:把握动因特点:从时代发展、政治需要、民主愿望等方面思考改革的原因;从改革步骤、指导思想、受益对象等方面思考其特点,如本题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平均主义”“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从方法步骤、原则、管理办法、倾斜对象等方面概括。,第二步:明确得失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第三步:把握评价原则: (1)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

5、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如本题材料中“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是新一轮工资改革的历史条件;“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体现出此次工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当时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如本题,不能只关注工资改革提高了哪部分人的工资水平,更应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认识其意义。,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

6、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模拟练 (2018安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退休制度建立的目的,其指出在于“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后,我国退休制度建立起来。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中央又于1978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使退休制度得以恢复。,

7、20世纪50年代规定的正常退休年龄为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年龄要求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除因工致残外,因病提前退休中男性必须达到50周岁,女性必须达到45周岁,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 摘编自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退休管制制度优化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退休制度建立的背景。,答案,答案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解析 据材料“妥善地安置年

8、老和身体衰弱、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以归纳即可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有关退休处理的暂行办法制定实施;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加以回答即可。,解析,(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退休制度的特点。,答案,答案 特点:实施过程中遭受挫折;内容相对僵化;主要以暂行办法为准则。,解析 据材料“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20世纪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即可得出其特点所在。,解析,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解题方法思路,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卷,46)【历史选

9、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

10、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答题思路 (读)提取材料信息(述)调动教材所学(评)简析说明作用。 第一步:(读)提取材料信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本题考查的是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及其开罗宣言。 第二步:(述)调动教材所学。本选考模块相比其他两选考模块与教材结合十分紧密,因为命题素材以教材所述基本史实为依托,所答问

11、题要点,除了材料信息点外,很多还直接源于教材所述。如本题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做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第三步:(评)简析说明作用。即要在获取材料信息和对接所学知识基础上,要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史实的作用、意义等。如本题第(2)问“简析”,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双方同意”、对日本“军事管制”、“双方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美国主持”等从中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美国主导等方面概括。,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

12、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模拟练 (2018菏泽三模)【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日本的侵略虽然对远东和苏联西伯利亚形成威胁,但受制于国内外形势,为了避免卷入与日本的冲突,苏联实行了对华不干涉政策。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苏联担心日本侵华成功后将矛头转向自己,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由此,苏联开始调整对华政策,旗帜鲜明地谴责、揭露日本

13、的侵略行径,并积极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侵略,给予了中国大量的积,极的、有效的援助。1941年,德国在横扫西欧之后,矛头慢慢转向苏联。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开始与日本展开秘密谈判,并最终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此后,苏联对华援助基本中止,中苏关系趋于冷淡。 据吕厚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苏联对华政策的演变历程。,答案,答案 九一八事变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推行对华不干涉政策;七七事变后,为了防止日本在侵华成功后北上,推行援华抗日政策。 苏德关系紧张后,为避免两线作战,与日本达成中立条约,对华关系趋冷。,(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苏联的对华政策。,答案,答案 以

14、维护苏联的国家利益为宗旨;受国内外局势的影响而不断调整;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双重影响。,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解题方法思路,典例 (2017新课标全国卷,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

15、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答题思路 了解生活时代明确身份称谓认识活动影响。 第一步:了解生活时代。如本题,据“公元前544年,吴国”可知季札生活在春秋时期。了解人物生活时代,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其活动的时代价值。 第二步

16、:明确身份称号。如本题,“吴国公子”为其身份、“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为其称号。“儒者”尊季札为“贤人”,要从分析材料中季札的行为符合儒家思想的哪些原则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第三步:认识活动影响。评价人物活动,需要注意:,(1)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根本标准。如本题从江南文化的地位和认识方面进行分析。 (2)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评价任何一位历史人物都要把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去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苛求于古人,就是把古人现代化。如本题第(2)问把“季札出使”结合材料信息“吴国”“中原诸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利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回答。,(3)“就事论人”,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