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87582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6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9课古文两篇司马光救友》(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司马光救友,司马光(10191086),字君 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司马池之子。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文言文: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是相对于白话文,但区别于白话文。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书面语言是“饭否?”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学习目标:,1.准确、通顺、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古文的意思,了解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3.背诵课文。,司马光救友,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句子意思,1.自读自悟。结合注释揣摩重点词语及句子的意思,读懂每一句话,自己理解不了的标记下来.,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在小组内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逐句相互研讨,解决不了的标记下来。,戏: 瓮: 没: 皆: 弃: 击: 迸:,游戏,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淹没,沉下去。,都。,放弃,扔掉。,打,敲打。,向外溅出或喷射。,光生七岁,与群儿戏于庭 司马光

3、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众皆弃去 其他小孩子都吓跑了,光持石击瓮破之 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了,水迸 水流出来了,儿得活 小孩子得救了,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诚信卖马 司马光要卖一匹马,这匹马毛色纯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温顺,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马光对管家说:“这匹马夏季有肺病,这一定要告诉给买主听。”管家笑了笑说:“哪有人像你这样的呀?我们卖马怎能把人家看不出的毛病说出来!”司马光可不认同管家这种看法,对他说:“一匹马多少钱事小,对人不讲真话,坏了做人的名声事大。我们做人必须得要诚信,要是我们失去了诚信,损失将更大。”管家听后惭愧极了。 低调淡泊.,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用原文回答, 故事的起因: 经过: 结果:,与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拓展延伸,1.从司马光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2.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反馈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迸射( ) 皆是 ( ) 登瓮( )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并翻译句子。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3.本文通过 的故事,赞扬了司马光的 品质。,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