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82321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X 页数:72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江苏专用版实用课件: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知识框架,内容索引,考点知识夯实,考向命题研析,压轴大题导练,考点知识夯实,1.先秦时期 (1)主要政治制度 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 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考点一 周秦时期的政治文明,(2)主要特点 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

2、政治隶属关系。,2.秦朝时期 (1)中央体制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2)地方体制 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重点深化 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

3、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真题导练,抓题眼,答案,(2017江苏卷,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找错点,抓题眼 商周时期用作祭祀的被视为“政治的权力”青铜器具。,找错点 商周时期,青铜器比较珍贵,较少用于农具、食具、货币,况此类器具不具有政治权力的象征。,对点训练,答案,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

4、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2.(2018无锡二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 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 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解析 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

5、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 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 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考点二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秦朝 (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

6、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 2.汉朝 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 3.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4.宋朝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5.元朝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6.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 (2)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7.清朝 (1)议政王大

7、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 (2)南书房: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3)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

8、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真题导练,抓题眼,答案,(2017江苏卷,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找错点,抓题眼 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和提高决策职能部门的地位,反映的实质是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即削弱相权。,找错点 三省六部制在唐初是主要中枢机构,“已被废除”说法错误;执掌行政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不会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不

9、等于决策权的扩大。,对点训练,答案,解析,3.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 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 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解析 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 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 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 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4.(2018南通一模)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

10、的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解析 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 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 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三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 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 2.汉朝 (1)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

11、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 (2)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4.宋朝 (1)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5.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6.明朝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重点深化 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

12、方的监察,如汉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真题导练,(2018新课标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抓题眼,答案,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抓题眼 “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由朝廷驻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骄纵的藩镇。,对点训练,答

13、案,解析,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解析 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A项错误; 据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 据材料“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

14、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6.(2018高邮一模)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解析 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 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 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

15、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改土归流便于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错误。,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选官和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演变 (1)夏、商、西周世官制 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2)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 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 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3)两汉时期察举制 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 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

16、了参政机会。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 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5)隋、唐、宋、明、清科举制 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 (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 (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重点深化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