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72013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护理学医患沟通与健康型社会构建讲解(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健康观与健康型社会构建哈尔滨医科大学 郭斌硕士一、科学健康观的涵义与演变 人类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将其分为 3 个阶段:消极健康观、积极健康观以及科学健康观。 消极健康观是指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是传统的健康观念。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积极健康观。积极健康观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科学健康观是在前两种健康观念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更高级、更科学的观念。 (一)消极健康观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疾病与健康是对立的,人们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患病就意味着失去健康,疾病治愈就重获健康。健康被简单地定

2、义为没有症状和体征。在这种认知下,人们衡量健康的指标常采用疾病指标和死亡指标,如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而实际上健康与疾病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所有生物都会患病,都会经历生、长、老、死亡的过程,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个人都处于疾病和健康连续统一体的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而且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健康与疾病并不是简单的对立面。 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定义健康,从而也推动了健康观的进步。社会学家帕林斯认为,健康不应仅以生理功能失调为依据,还应纳入社会角色和能力失调,应以测量个体的社会常态为主,而不是以生理常态为主。经济学家认为,健康不仅是一种经济

3、物品,给人们带来效用和收益,也是一种资源。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认为,健康是有着深刻内在价值,是人类一项最重要的能力,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舒尔茨认为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家认为,健康是人的一种基本自由和权力,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和追求的价值和目标趋向之一。这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健康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二)积极健康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医学的存在无法触到幸福,而只能把不幸福的因素尽量排除。医学不但治疗疾病,还要预防疾病,避免死亡,照顾病人和残疾人。因此,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已不是简单的治愈疾病,还要求改善和控制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以达到综合防治的目的。 世界

4、卫生组织于 1947 年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念的定义,认为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心理、社会的完好状态,这是目前全球较公认和接受的定义。这一定义指向的是健康而不是指向疾病。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鉴定健康。 我们要倡导积极健康观和促进消极健康观念的转变,强调影响健康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强调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推行积极的健康观,转变医学卫生服务理念,有效指导医疗保健实践,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推动和发展医学相关的学科。 (三)科学健康观 健康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百年追求和梦想之一,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必须有理论创新与推动,那就是科学发展

5、观的提出,同时也需要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你我他的实际行动。科学健康观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所提出的一种更科学的观念。 1. 科学健康观的定义 广义的科学健康观是指我国卫生事业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紧密结合、执政理念与医学观念有机结合、政府部门一切工作和行为与人民健康紧密结合,即一切以民众健康为目的、为终极目标的社会观念。狭义的科学健康观,具体指的是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人员的一切行为与病人的健康利益紧密结合,医学理念与病人需求有机结合,医疗措施与病人的社会心理、情感、伦理需要紧密结合,是一种以病人健康、以全民健康为中心的正能量观念。 2. 科学健康观的核心 人民健康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

6、化和自然生态发展优劣的主要综合指标之一,促进人民健康是执政党、政府及全社会的主要责任和共同目标。 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和谐发展和改革来促进人民健康,一切社会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一切工作都要以是否对人民健康有益作为标准。 3. 科学健康观的宗旨 构建执政党、国家、社会与医学科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为执政党和政府主导的社会医学有机互动模式,从而把医学的观念与要求上升到执政党与政府的立党与执政理念中,从而真正发挥医学的健康功能,为执政党和政府实现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实现提供新途径、新思想,也使人民群众从享有的健康中体会政府的执政理念的落

7、实,从遇到的健康问题中对政府的工作提出矫正的反馈,从而实现执政党、政府与医学之间的完美结合,为形成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的健康型社会提供理论与方法,为原来抽象的、缺少操作动力与操作方法的新医学模式的实施提供社会框架和动力支持系统。 所以,科学健康观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具有政治、文化、经济系统的三维支持结构,而医学的观念、人民的健康要求在这三者的构建中起到最主要的标准作用,全体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其最终的目标和落脚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与医学实现新的融合和贯通。 二、科学健康观产生的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联合国规定 60 岁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为老年人口, 60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8、 10% 或 65 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7% 为老年型社会。目前人类所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之一即人口老龄化问题,而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婴儿死亡率下降,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人民寿命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得到有效的实施。以上各种因素的结果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我国于 2000 年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之一。 2010 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3.26% , 65 岁及上的老人有 1.19 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87% ,近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9、。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到 2049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 31% ,老龄化程度仅次于欧洲。与其他年龄段人口相比,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以及住院率较高,卫生资源消耗量大。据资料统计,美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 12% ,其医药费用占 30% ,英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 15% ,其医药费用占 36% 。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引发的卫生问题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其他各国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疾病谱和死因谱的改变 抗生素的存在使烈性传染病得到控制,全球疾病和死因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传染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疾性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占据了疾病

10、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 幻灯 11 的表格显示的是我国部分城市前五位死因谱的变化情况。位于表格最上方的分别为: 1957 年、 1975 年、 1985 年、 1990 年、 2000 年及 2010 年。而在表格中最左边, 1 表示第一位, 2 表示第二位, 5 表示第五位。 1957 年排列第一位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排在第二位的是传染病;第三位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等;第四位是心血管疾病,第五位是脑血管疾病。各种疾病所对应的死亡率以及构成比,随着顺位的下降,死亡率和构成比减少。 17 年后, 1975 年消化系统疾病已退出死因谱的前五位,同时传染病下降到

11、第五位,而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分列第一位和第二位。 1985 年前五位的死因谱中已无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明显下降,而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 1990 年,前五位的死因谱中开始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上升至第一位。 2010 年,死因谱前五位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恶性肿瘤占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心脏病,排在第三位的是脑血管疾病。 (三)现在医学模式的要求 在传染病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主要位置时,人们关注探讨生物因素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但随着疾病谱和死因谱的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复杂,与人的性格

12、、生活行为方式、心理因素乃至经济生活条件都有联系。 医学模式发展至今,共经历了 5 个模式:神灵主义学模式、自然哲学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生物 - 心理 - 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从以往只关注疾病、关注个体的局限视点拓展到关注健康、关注社会群体这一更广阔的视野,要求预防与治疗的中心和着眼点前移,从仅仅关注疾病到关注疾病亚临床、亚健康高风险人群和健康人群,从关注疾病的治病原因到关注导致疾病产生的综合因素以及各种健康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健康和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危险因素的早期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阻断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可以更早、更快、更主动地对人群健

13、康实施有效的保护,并提高医疗服务系统的绩效。 (四)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医学发展的社会化是指从个人分散的医疗活动转变为社会分工协作的系统医学活动的过程。医学是社会性的事业,承担着社会保健职能。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公共卫生和社会保健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健康问题局限在个人范围内无法解决,因此,必须采取社会化措施才能找到出路。 1978 年,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提出了“ 2000 年人人将有卫生保健”的口号,对此我国政府也做出了庄严的承诺,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已成为全球共识,所以突破传统的健康观念,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成为必然。 (五)健康需求的提高与多样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需

14、求日益多样化,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疾病的防治,而是要求提高健康生活的品质,获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幸福。这个要求扩大了卫生服务的范围,即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这四个扩大要求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面对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要求卫生服务全面满足人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健康需求。这种需求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成为倡导科学健康观的推动力量。 三、健康型社会的构建 (一)健康型社会的涵义 健康型社会应该是一个稳定有序,人们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经济、政治、文化等达到良好的互动,高度和谐

15、的社会,国民健康政策完善,全民健康知识和技能普及,健康服务公平、可及和良好,全社会共同自觉地增进、维护和修复健康,达到较高的健康发展水平和人群普遍健康,继而深刻影响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这就是健康型社会的涵义。 (二)健康型社会的标志 1. 物质富裕、精神富有 指的是物质资源在满足自身基本合理需求外,还有剩余的物质状态。而物质贫乏指的是物质水平不能满足自身基本合理需求的一种物质状态。精神富有指的是对各种精神要素资源,如思想道德、文化艺术、法制素质等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及意愿,以及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正面而积极的精神满足、享受和超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衣食

16、住行在质和量上得到充分供应时,人们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这就意味着,只有当自身基本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即物质富裕时,人才能从物质世界解放出来,去探索精神的世界,才能最终实现精神的富有。 物质贫乏导致一个人的重心放在自身的生活上,根本无暇顾及精神的发展,更谈不上精神富有。实现精神富有的过程需要物质的支持,同时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也要求物质世界必须不断发展、不断富裕,最终使得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只有物质富裕了,跟上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精神富有。因此,我们应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审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有之间独特的辨证统一关系,正确理解并充分认识两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在经济稳固、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精神建设,最终实现精神富有。 2. 人人健康长寿,人人生活幸福 历史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经历了三次卫生革命。不同时期的研究对象与重点不同,目标与任务也有所不同。第一次卫生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