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国殇》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70967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屈原《国殇》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屈原《国殇》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屈原《国殇》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屈原《国殇》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屈原《国殇》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屈原《国殇》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屈原《国殇》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殇,战国楚屈原,作者介绍,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作者介绍,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楚辞又称“楚词”,是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作者介绍,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屈原

2、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美人,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题解,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清代戴震屈原赋

3、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20岁)笄(15岁)而死,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 可见,国殇是祭祀为国捐躯的将士的挽歌。,写作背景,楚国自从怀王后期开始,常与秦国发生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军大败。,写作背景,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败楚,楚军

4、死者二万,杀将军景缺。”“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顷襄王)元年,秦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写作背景,从上述一连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强秦不断的侵袭下,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所付出的牺牲代价如何惨重!诗人以祭歌的形式,极其沉痛地描写战争实况,歌颂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的坚强斗志和爱国精神,祭悼亡灵,抒发哀思,并以阵亡将士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来激励民心士气,感召人们同仇敌忾,雪洗耻辱,以振兴楚国。,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

5、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整体把握,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整体把握,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整体把握,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

6、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二、内容和结构全诗共十八句,可分为两个部分。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理解每段具体内容及思想感情。并说说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包括前十句,叙述激烈的战斗过程和楚军将士血染沙场的情景。 第二部分是后八句,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精神。,前者叙的内容是后者赞的依据,后者赞的词句是前者叙的深化。两者有机联系,互相映衬,完整地表现了中心思想。,1-4:写战斗开始的情况,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尽管敌人旌旗蔽日,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战斗一打响,楚军战士就表现出大无畏

7、的精神气概。,6-10:写激战的场面和楚军将士牺牲的悲壮结局。由于寡不敌众,楚军伤亡惨烈。但是将士们仍然手持“玉枹” 鸣鼓进攻。战斗结束,作者用“天时怼兮威灵怒”的诗句来渲染战场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气氛。后面一句“严杀尽兮弃原野”,点明伤亡惨重,从而突出了战士们的牺牲精神。,第二部分,表示对阵亡将士的深切悼念,赞颂他们勇武刚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出不入兮往不返”,歌颂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平原忽兮路超远”,对烈士牺牲在遥远的异乡表示钦佩和悼念。中间四句写楚军将士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这样的战士既勇敢又威武,他们气概凛然,始终不可冒犯。,高度赞美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最后两句表示对

8、烈士们的无限景仰和热烈的赞颂。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全诗通过对激烈悲壮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写法探究,一、本诗描写了哪些战斗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四个场面: 1. 披甲执戈短兵相接的场面。 2. 敌强我弱,战士奋勇冲杀的场面。 3. 阵地被侵犯,战士仍击鼓反攻的场面。 4. 全军覆没,尸横荒野,仍手握武器的场面。顺序:战斗的过程。,二、哪些是概括描写,哪些是具体描写?哪些是暗写,哪些是明写?哪些是动态画面,哪些是静止画面?这样多种手法结合在一起写的好处是什么?,概括描写

9、:开头四句写敌我遭遇,楚军奋勇冲杀的场面。 具体描写:后六句表现楚军兵败,将士奋力搏击,以至于血染沙场的情景。 暗写:敌军的凶猛。,明写:楚军的奋不顾身,英勇拼杀,血染沙场的惨烈。 动态画面: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静态画面:对战士虽首身分离,仍手握武器,威风凛凛,决不屈服的描写。,多种手法相结合,使当时的战斗场面如同浮雕般凸现在读者面前。,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 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对比阅读,秦风无衣是一首描写秦军战士

10、出征前的高昂士气的诗。读后与课文作比较,说说两者在主题思想、表现方法、形式特点上有什么异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披同样的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穿同样的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赏析,国殇再现楚军将士面对强敌英勇拼杀的场景,歌

11、颂他们刚毅勇武、至死不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由衷的崇敬与深情的哀悼。国殇是七字一句,每一句中第四字又都用“兮”字。这样的句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使情感的表达显得庄重。,秦风无衣写作背景,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

12、。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赏析,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 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赏析,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谢谢观看,组员:崔在峤 张路 柴月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