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9411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9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础。也就是说, 它可以针对一个证型 (个性 )进行治 疗, 而西医则是针对一个疾病 (共性 )进行治疗。在 西医治疗中往往是单一地使用抗抑郁药物, 虽然抑 郁好了, 而轻躁狂或躁狂出现了, 至少也是这种转相 的可能性增加或出现的时间缩短, 造成了疾病病程 以及预后的复杂化。 软双相虽然与抑郁症不同, 与双相抑郁也不同, 是一个没有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 2, 但是在临床表 现上却具有抑郁症的部分特点和双相抑郁的大多数 特点。因此,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它都可以 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 并进行证型的分析。但是 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中医证型有差别。例如, 在 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单、 双相抑郁

2、中, 肝郁气滞证 型是有差别的 ( 190/543 , 24/45), 这种差异具有显 著性, 同样对于肝郁脾虚证型,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 单、 双相抑郁也有差异, 这种差异同样具有非常显著 性 10。这说明, 作为没有自发性躁狂发作的软双 相, 可能兼有两者的共性, 但同时又具有自己特别的 具有向着双相发展的势能, 正是因为这种势能, 才需 要应用中医理论辨证, 进行证型分析, 应用中医或中 西医结合的方法, 使其不向双相方向发展, 提高患者 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金卫东. ?软双相 抑郁.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 29 ( 4): 198?201 2? 金卫

3、东, 陈? 震. 介绍一种没有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 临 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 15(4): 249?250 3? 金卫东, 马永春, 邢葆平, 等. 我国部分精神科医生关于抗 抑郁治疗与转躁认识的初步调查. 山东精神医学, 2004, 17( 3): 129?130 4?AkiskalHS, P into O. The evolving bipolar spectrum, proto? types I , II , III , and I V.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1999, 22 ( 3): 517?534 5? 金卫东. 情感障碍分类中 ?软双相 适

4、当的位置与意义. 四川精神卫生, 2005 , 18(2): 122?124 6? 郭雅明, 刘翠峰. 王彦恒治疗抑郁症经验. 河北中医, 2002, 24( 2): 100?102 7? 李 ? 杰. 浅淡抑郁症辨证施治. 湖北中医杂志, 2002, 2 ( 4): 28?29 8? 魏绪华, 杨明健. 自拟百合汤加味治疗抑郁症 85例. 中国 社区医师, 2002 , 18(15): 38?39 9? 章洪流, 王天芳, 郭 ? 文, 等. 抑郁症中医证型的近 10年 文献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28( 3) 79?81 10 胡随瑜, 张宏耕, 郑? 林, 等. 197

5、7例抑郁症患者中医不同 证候构成比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 2003 , 5(10): 1312?1314 收稿日期: 2009?03?09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资助 ( No. BS2006061) 中风病古典医籍文献梳理 * 王媛媛? 王爱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南京 210046 关键词 ? 中风病 ? 古典医籍? 文献梳理 ? 有关中风的记载首见于 !内经 , 历代医家对中 风病的认识各有不同, 在 !内经 、 !金匮要略 等著 作中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证候、 治则、 治法都有详 细的论述。现将古代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理论的相关 论述梳理如下。 1? 病? 名? 中风病, 历

6、代皆有阐述, 而对该病的最早认识, 当首推 !内经。其对中风有多种命名, 如 ? 偏枯 、 ?薄厥 、 ?大厥 、 ? 卒中 、 ?晕厥 等 1。 !灵枢 #刺 节真邪篇 曰: ?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荣 卫, 荣卫稍衰, 则真气去, 邪气独留, 发为偏枯 。 !素问# 生气通天论曰: ?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曰: ?血之 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返则生, 不返则死 。!素问 # 本病论 曰: ?久而化郁, 民病卒中偏痹, 手足不仁 。 !素问 # 大奇论 曰: ?脉至如喘, 名曰暴厥, 暴厥者, 不知与人言。

7、2? 病因病机 2 . 1? 内伤积损 ?!素问 # 脉解篇 曰: ? 内夺而厥, 则为喑痱, 此肾虚也。 明 # 张景岳在 !景岳全书 # 杂证谟# 非风 指出本病的发生: ?皆内伤积损颓败 而然, 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高年之体, 阴气自半, 气 血亏虚, 或大病久病之后, 元气耗伤, 脏腑阴阳失调, 均可发为本病。 556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 19卷第 9期 ? Zhejiang JI TCWM (Vol ?19 No ?9 2009) 2 . 2? 嗜食肥甘?!素问 # 通评虚实论 曰: ? 凡治消 瘅、 仆击、 偏枯, 痿厥、 气满发逆, 甘肥贵人, 则高梁之 疾也。 认

8、识到本病与饮食习惯有关。肥甘厚味, 酒 食无度, 皆可损伤脾胃, 致脾失健运, 湿滞酿痰, 痰浊 停滞, 郁而化热, 热盛动风, 气血逆乱, 阻络蒙窍, 则 出现中风之象。 2 . 3? 情志失宜?!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 大怒则 形气绝, 而血苑于上, 使人薄厥 。 !内经 认为主要 是气血上逆,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 。提 出阴阳失调, 内风旋动, 气血逆乱, 迫血上涌冲于脑 导致本病。 !素问# 玄机原病式曰: ?多因喜怒思 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 说明五志过极, 生风动火, 气血郁逆蒙闭清窍而发本病。 2 . 4? 烦劳过度 ?!素问 #生气通天论 曰: ?阳气 者

9、, 烦劳则张。如 !杂病源流犀烛# 中风源流 曰: ? 劳倦过甚, 耗其精血, 虽其少壮, 无奈形盛气衰, 往 往亦成中风 。因劳倦过度, 气血不足, 营卫失调, 风邪乘虚而入, 使肌肤筋脉失濡养而见偏枯。 3? 临床表现 ? 中风以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眼歪 斜为主症。归纳起来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类。 中脏者以口眼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为主。 !灵 枢 #经脉云: ?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 口渦 唇胗 。 ?足阳明之筋卒口僻。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 移口, 有热则筋弛纵, 缓不胜收, 故僻 。说明口眼 喎斜是由风痰中于经脉, 经脉拘挛或纵缓所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

10、: ? 如汗出半身沮湿者, 是阳 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 必有遍身之患矣。 此论述指 出, 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得以乘虚入中经络而 致半身不遂。中脏腑者邪中较深, 病情较重, 以突然 昏仆, 不省人事, 呕血, 二便失禁为主症。如 !素问 # 厥论 云: ? 厥或令人腹满, 或令人暴不知人。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 足不能行, 发为目旬仆, 太阳厥逆, 僵仆 。 !素问 # 举痛论 亦云: ? 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张仲景对中风病有 较详细论述, !金匮要略# 中风历节病云: ? 邪在于 络, 肌肤不仁;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邪入于腑, 即不 视人; 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 口

11、吐涎。 仲景这一分 类, 对后世医家诊治中风病有深远影响, 至今指导着 临床治疗。 4? 治法方药 ? 治疗上仲景在 !金匮要略 # 中风历节病篇记 载有侯氏黑散、 风引汤、 续命汤等 2, 3。 4 . 1? 侯氏黑散 ? 治大风四肢烦重, 心中恶寒不足 者。本方为中风夹寒之证治。 !金匮要略编注 曰: ?直侵肌肉脏腑, 故为大风, 邪困于脾, 则四肢烦重, 阳气虚而风未化热, 则心中恶寒不足, 故用参、 术、 茯 苓健脾安土, 用干姜温中补气, 以菊花、 防风能驱表 里之风, 川芎宣血养血为助, 桂枝引导诸药而开痹 者, 以矾石化痰除湿, 牡蛎收阴养正, 桔梗开提邪气, 而使大气得转, 风

12、邪得去。 本方祛风、 除热、 补虚、 下痰之法兼备, 足以抵御大风, 是 ?治大风, 四肢烦 重, 心中恶寒不足者 之要方。 4 . 2? 风引汤? 除热瘫痈。本方为内中风和癫痫之 证治。方中大黄导热下行;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 石脂、 紫石英、 石膏六种石药重镇清热熄风; 龙骨、 牡 蛎介属之品, 敛阴潜阳, 桂枝、 甘草和营卫, 疏外风; 干姜温中, 以防石药寒凉之品重坠伤胃。诸味相伍, 共奏重镇潜阳, 清热熄风之功。本方为风邪内迸, 火 热内生, 五脏阳亢证治。 4 . 3? 头风摩散 ? 可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斜, 本方 为头风之外治法。方中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散风寒 之邪; 咸

13、寒之盐祛邪郁热。二者一热一寒, 散风定 痛。本方证为头风病, 病在头部经络, 其治为外用 法。 4 . 4? 续命汤 ?!古今录用 附方续命汤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持, 口不能言, 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 侧。本方为中风偏枯之证治。麻黄桂枝所以散邪, 人参当归所以养正, 石膏合杏仁助散邪之功, 甘草合 干姜复气之需, 及攻补兼施之法也。本方证乃气血 俱虚, 感受风寒之风痱之证也, 故治之以益气养血、 祛散风寒, 攻补兼施, 寒热并行之续命汤。 综上所述, 仲景继 !内经 之后, 对于中风病的 病因病机、 辨证分类、 治疗方药作了全面论述, 提倡 的? 内虚邪中 理论, 以及对于中风病强调运用疏散 外邪之药的思想, 至今对临床仍有深远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吴颢听. !内经 论中风揽要. 中医函授通讯, 2000, 19 ( 7): 52?53 2? 李秋贵, 李文瑞. 金匮要略汤证论治.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2002. 115?128 3? 吕志杰. 金匮要略注释.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2003. 100?111 收稿日期: 2009?05?06 557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第 19卷第 9期? Zhejiang JI TCWM (Vol ?19 No ?9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