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8189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_课堂实录_朱诵玉(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hFwRnyLjiSn 2010.4 20 访谈 观点 教学 语言 文学 评价 悦读 语文博客 学生心语 中华诵 编读往来 于细微处见功力,从活动中出精彩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堂实录 一、 教学理念 李海林先生在评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种倾向(王荣 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一文中说, 当前语 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七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泛语文、 反文本、 无 效讨论、 教师不作为、 无中心拓展、 去知识化、 多媒体化。 如果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这七种倾向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把文 本这个 “本” 给弄丢了。 在很多语文公开课上, 出现了和语文不 相干的

2、东西, 有历史的、 政治的, 甚至还有生物的、 航天的, 就 是没有语文的。 教师为了求新, 迁移出了和文本毫不相干的反 文本的东西, 一堂课中安排了太多的无效讨论, 只看到教师递 话筒, 看不到教师的其他作用, 美其名曰 “放手” , 实际是教师 不作为。 课堂轰轰烈烈, 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文本之间、 学生与文本之间, 隔阂越来越深。 我们的语 文教学离语文本身也越来越远。 当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激情逐渐逝去的时候, 我们是不是 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呢? 一切浮华褪去之后, 留下的必 将是真实, 语文教学也必将回归语文之 “本” 。 (一) 细读: 语文教学之 “本

3、” 语文教学之难, 远远大于数理化, 也大于英语。 数理化这 些自然学科, 条理清楚, 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 “懂” , 通过教 学, 将学生从未知引向已知, 教师的价值似乎人所共知。 英语老 师呢, 也是一样, 毕竟是外语, 学生不懂, 要靠老师讲解。 而语 文教学的现实情况是, 那些课文, 学生似乎一看就懂。 结果就 安徽师范大学附中 朱诵玉 是, 学生懒洋洋地学, 并自认为多上一堂课, 少上一堂课, 无所 谓。 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 “ (语文教师) 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 知者, 而是自以为是的 已知者 。 ”(孙绍振名作细读自序 , 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9年版)正因如此, 语文教师的任

4、务要比其他教师的艰 巨得多。 他们先要揭示出学生的不懂来, 然后再把他们讲懂。 难度之大, 可想而知。 虽有难度, 并非不可为。 首要之处便在于教师要深入研读 文本, 发掘出或本质或新颖的东西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 对文 本进行细读, 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如何细读文本? 孙绍振先生 提出了 “还原法” 和 “比较法” 。 我们认为, 这两种方法对于语 文教师研读文本, 开展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列举本人 教学中的几个例子, 以供参考。 李白的静夜思 可谓人所共知,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读 出其中的滋味呢? 恐怕不是, 大多数读者只会停留在一般的感 性认识上: 在一个有月光的晚上, 看到月亮

5、, 思念故乡。 如果是 这样的话, 那就把这首诗看得太简单了 。 这首诗之所以从众多的 “思乡诗” 中脱颖而出, 肯定有更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 我们不 妨设几个问题来思考一下。 这首诗最能表达情感的词是哪一个? (思。 ) 思什么? (故乡的人、 物、 事、 景等, 可由此展开想象。 ) 在什么时候思? (夜晚。 ) 什么样的夜晚? (静, 有月亮。 ) 月光怎样? (光辉洒落。 可借此再结合 “静” 想象。 ) 洒落在哪里? (窗前? 床前? 房屋周围?深入研读一个字 21 (二)活动: 语文教学之 “用” 如果说 “细读” 是 “本” , 那么 “活动” 就是 “用” 。 所谓的 “用”

6、就是方法、 手段。 通俗一点说, 就是语文教师如何把语文 课上下去。 中学语文课毕竟是中学语文课, 虽然我们不排斥语 文教师采用讲解的方式授课, 但总不能像大学老师那样从头讲 到尾, 讲完作者讲背景, 讲完字词句段讲主题思想。 再说, 假如 我们有了一定的创见, 还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所以 说, 我们今天再来讨论方法(即 “用” )的问题并不过时, 恰恰 相反, 它很必要。 语文教师常被两大问题困扰。 一是 “教什么” , 拿到教材, 看到课文, 到底教什么给学生呢? 这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姑且不谈。 二是怎么教。 静夜思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可我们 不能就这样直接说出来, 即使静

7、夜思 可以直接说, 荷塘月 色 故都的秋等, 难道都可以由教师直接说出来吗?很多 老师的教学设计对文本发掘都很深入, 但是就是不具有操作 性。 我们常常看到, 很多公开课, 课堂沉闷, 不管教师如何启, 学生就是不发, 不管教师如何问, 学生就是不答。 其实, 讲白 了, 还是一个方法问题。 方法不对头, 学生怎么会理你? 在多 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一直推崇 “活动式” 教学法, 它具有很 好的操作性。 课堂的活动分成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表面的动, 如学生的 讨论交流、 主持表演、 发言提问等, 这是浅层次的活动; 二是学 生思维的动, 如在教师的引导、 点拨之下, 课堂虽然很安静, 但 学

8、生都在积极思考, 努力发现问题, 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看起来虽然 “静” , 但实际上是深层次的活动。 要达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必须由浅层次的一般活动开 始。 从这个意义上说, 课堂中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活动都是方 法、 手段, 其目的是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 围, 创设快乐的学习情境。 只有先做到这一点, 才谈得上进一 步深入地学习。 上课前师生的随意聊天攀谈, 上课中教师的幽 默轻松的话语和友好的动作, 教师适时的有表情的朗读甚至歌 唱, 学生的小组交流讨论、 主持、 表演, 这些浅层次的活动都能 起到营造学习 “场” 的作用。(参见拙文变课堂为活动的 “场” ,

9、 学语 床。床, 可以是坐具、 井栏等。 到底是什么?理解成 “井 栏” 更合适。 因为诗中主人公身在异乡, 也就是背 “井” 离乡, “井” 实际上就指代家乡。 ) 在异乡干什么? (赶考?游历? 可以结合李白的经历来分 析。 李白不愿意参加科举考试, 希望通过别人的介绍入仕。 ) 应该在什么季节? ( 接近深秋, 不然不会把月光怀疑成霜。 ) “秋” 是古代文人最喜欢写的一个主题。 文人悲秋, “秋” 可实指自然界的秋天, 也可指人到中年。 悲秋, 悲的是人到中年 一事无成, 又漂泊异乡, 此时更加思念故乡。 这样一步步深入研读, 一首看似简单的静夜思的丰富 内涵就展现出来了。 教师按此引

10、导学生学习, 学生也就会从熟 悉的地方看到新鲜的风景, 从 “似懂” 看到 “非懂” , 又在教师的 帮助下, 终于真正懂了一些。 再如再别康桥 。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的 “三美” 主张, 即建筑美、 绘画美、 音乐美。 从绘画美的角度来看, 全诗在意象 的选择上是统一的, 如 “金柳、 青荇、 彩虹” 等, 都富有色彩美。 但是, 最重要的一个意象云彩, 却很普通, 这是为什么? 我 们知道,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英国写的, 而且是先用英文 写, 后来回国才翻译成中文的。 所以, 找来英文版比较一下, 就 会发现, 英文版用的是 “rosy clouds” , 直接翻译成中文, 就是 “玫瑰色

11、的云” , 就是 “彩云” , 这样就和所有的意象协调一致 了。 那为什么徐志摩又将它翻译成 “云彩” 这么平淡的词呢? 这 是因为要照顾到押韵, 照顾到 “音乐美” 。 这样比较阅读, 效果 真的是非常好。 教师在细读文本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语文课的内容将 变得新鲜、 有味。 学生也在细读文本中体验到了多重情感: 先 是自以为懂, 结果被老师的问题给问得什么都不懂, 再被引导 步步深入, 最后恍然大悟。 这个过程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过 程, 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 能力得到了提升。 细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它体现了语文教师分析文本的功 力。 正因为有了细读, 才有了新发现, 语文课才变

12、得乐趣无穷。 本人执教的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也是建立在细读文本 的基础上的。 shFwRnyLjiSn 2010.4 22 访谈 观点 教学 语言 文学 评价 悦读 语文博客 学生心语 中华诵 编读往来 文 2002年第1期)一旦学生感受到了这种自由轻松快乐的 “场” , 那 么他就愿意学, 乐于学, 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并能 有良好的表现。 在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上, 学生思维的 “动” 是必不可少 的。 如果仅仅是讨论、 表演等活动, 必然流于肤浅, 所以, 教师 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要注意浅层次的活动的目的指向, 要随 时关注浅层次活动之外的学生的思维活动。 为此, 教师更

13、要安 排时间让学生 “静” , 静静地阅读、 静静地思考, 让其思维活起 来、 动起来。 这样的课才会有精彩的表现。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提倡以 “细读” 为本, 以 “活 动” 为用, 这也许可以创造出真正精彩的语文课。 二、 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好! 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众生: 知道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 师: 很好! 那你们了解蔡元培先生吗? (众生沉默) 师: 大家都不知道? (众生仍沉默) 师: 那我就介绍一下吧。 (展示相关资料, 带有感情地介 绍)他是清末进士, 曾任翰林院编修; 他又辞官兴学, 倡言反清 救国。 他旧学深沉, 却有明确的开放意识; 他身

14、居要职, 却两袖 清风、 一身正气。 他担任北大校长, 倡导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开创北大新局面。 他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 北大学生向来自视 很高, 但见了蔡校长都非常恭敬。 毛主席称他为 “学界泰斗, 人 世楷模”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演讲辞。 师: (展示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任务有两个。 一、 细读文 本, 领会校长的三点要求; 二、 整体把握, 学习文章严谨的结 构。 师: 有谁知道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时, 北大的校风、 学风是怎样的吗? (生沉默) 师: 我们不能空想, 要学会从文本中发现蛛丝马迹, 那么 就请大家细细地阅读文章, 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好吗? (生看书)

15、师: 怎么样? 现在知道了吗? 谁来说说? ( 一生主动站起来, 教师递过话筒, 说: “很好! ” ) 生1: 当时的北大学子兼有做官发财的思想。 师: 上北大就想做官发财, 是吧? 生1: 是的! 师: 很好! 请坐。 还有其他同学想说说吗? 有就大胆地举手。 生2: 当时北大的老师都充满了旧时的官僚气息。 生3: 入文科者甚少, 入理科者尤少, 而入法科者很多。 师: 跟他(生1 ) 刚才说的一样, 还是想做官, 想发财。 可见 当时北大的风气不怎么好。 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了? 生4: 当时北大的学生, 学习的目的只是拿到北大的文凭。 平时则放荡冶游, 考试时就熟读讲义, 只是为了混个文

16、凭。 师: 很好。 大家刚才说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 (屏 幕展示)做官发财; 惟问教员官阶; 平时放荡冶游, 考试熟读讲 义; 试验既终, 书籍束之高阁; 敷衍塞责, 混文凭。 师: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 就想写一副对联送他们。 (屏幕 展示) 上联: 求学志在做官发财放荡冶游总误己; 下联: 择师只 看地位官阶出而任事终害人。 横批: 北大腐败。 师: 这种腐败的学风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看书)不错, 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书上找了。 生5: 原因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 “方今风俗日偷, 道德沦 丧, 北京社会, 尤为恶劣, 败德毁行之事, 触目皆是。 ” 师: (面向全班) 是不是这样的? (全班主动鼓掌) 师: 他又快又准。 文章第三自然段提到了这一点, 北大之所 以腐败, 那是因为当时北京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展示板书 ) 师: 正当此时,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那么他对 北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呢? (众生看书) 师: 哪几个要求? 23 生6: 抱定宗旨, 砥砺德行, 敬爱师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