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8152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8 大小:5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北京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解析系列 (十七),北京卷 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文本解读 注释:无赖:顽皮,可爱。辛弃疾清贫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此处诗人将花儿比作活泼可爱的小孩。恼煞:恼:烦恼。煞:很,极。恼煞,即很令人烦恼,此处反说,意为撩人喜欢。绿樽:酒杯,即美酒

2、。禁春:消受春光;留连春景。刺眼:谓触目,接触到视线。乌巾:黑头巾,即乌角巾。古代多为隐居不仕者的帽子。,文本赏析 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这满杯的美酒应该终日痛饮,我满头白发正该在这美好的春日里好好地享受。 石角钩破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得刺眼,让人眼前一亮。何时我才能居住在这片竹林,戴上隐士的黑头巾隐居于此? 诗人面对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并且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故而借惜花之情、寻幽之意寄托感慨。古人云:“此诗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曰好禁春,正是无

3、奈春何;曰钩衣刺眼,本可憎而转觉可喜。说得抑扬顿挫,极生动之致。”,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解析:诗中花无赖,藤梢新,是典型的春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春去夏来。没有“春去”,更无“夏来”,故C项错误。,C, 诗

4、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B项是说当年的燕子也寻不到它的旧巢,因为这里苔深草盛,繁华不再。E项“韦曲”“杜陵”都是唐代长安城郊的游览胜地,而今“文物尽”,且很多“可儿坟”映入眼帘,没有热闹,尽显荒凉,正是“兴亡之感”。A、D项都在赞春景之美;C项在

5、借杜诗说终南隐居之事,也没有“兴亡之感”。 答案:B E,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评价思想感情。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果”,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综合利用文本试题中的各种信息,甚至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人的情怀。难度不大。,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答: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