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见证清末维修襄阳老龙堤的三通古碑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KB
约6页
文档ID:6166720
见证清末维修襄阳老龙堤的三通古碑_第1页
1/6

见证清末维修襄阳老龙堤的三通古碑 襄阳网友继云文:家住万山下,每日早晚便汇入休闲健身的人流,到老龙堤上去漫步在大堤上走的多了,便从那一层层沧桑青黛的古老石岸上寻觅到镌刻有文字记载清末维修老龙堤的三通古碑,它们分别立于老龙堤东西两端的石岸上以西两通为一组,间隔 5 米,碑面面向碧绿汉江,亲密地并肩竖立于现汉江三桥桥头东 80 米处垂柳树林东北角浆砌块石的第二级台阶之中,碑顶与第一级台阶面平齐西边一块为标志碑,高 1.3 米,宽 0.3 米,厚 0.18 米,单行阴刻正楷“第柒号卧 铁牛长五十丈” 计 11 字,未 记立碑时间但东边石碑则为功德碑,记录具体,碑右竖书两行为“钦命二品衔花翎暑理安襄郧荆兵备道刘印保林督修,钦命三品衔花翎在任候选即用道调暑襄樊监捕水利清军府鞠印成霈承修”,中书“自陆号起至东叁拾丈止” ,左书“ 光绪叁拾 贰年丙子正月工竣建立” 该碑与旁 边标 志碑的高度和厚度一致,只是略宽为 0.5米,字体亦为阴刻正楷认真察看,两碑石质均为乳白色青石,光洁明亮,阴刻正楷碑文的字体、笔锋、风格相同,系出自一人手笔以此可以认定,两碑系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 年)丙子正月维修老龙堤工竣时一并刻石而立,2003 年市政府投资维修老龙堤时,被值得我们尊敬的有心人搜集砌筑于现址。

回身登上大堤,放眼东西,这组并立的两碑,相互佐证,至少向我们昭示有两条信息一是在清末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对老龙堤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对此,光绪《襄阳府志》“ 老 龙堤 图” 曰:“堤自万山起,至闸口杨泗庙止,通计四十号,每号五十丈,合堤二千丈有零,为十里三分,俱官堤而无民堤” 所 记与现两碑立碑时间、堤段吻合,应指的是现两碑记载的维修老龙堤的史实确定无疑二是功德碑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维修老龙堤的浩大工程系由刘保林“督修” ,鞠成霈“ 承修”,并载明功德碑立于“ 陆号” 和“第柒号卧铁牛” 标志碑之 间,以定位碑址,知晓后人那么刘保林、鞠成霈何许人也?从功德碑记载看,他们分别为光绪帝钦命“ 顶戴花翎” 的二品、三品大员,并且均为清廷或湖广行省驻襄樊的清军高官,并非襄阳知府、府尹或襄阳知县、同知级别的五品、七品地方官,为何主持维修老龙堤堤防工程呢?查《清史稿》始知,清代设置的“兵备道” 并非一级地方政府机关,而是清廷和省级政府的派出或办事机构,简称“兵道”,也称“ 兵 宪” 其主要 职能是对地方盐 、粮、河道等关乎国家命脉的重大社会事务实行“军管” ,便于在非常时期能够统筹调用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俾事权归 一,以资实效”;基本职责是整饬军备、兼管地方事务、监察地方府县官员,平时总揽“封疆 ”事宜, 战时率兵征战。

据 《清史稿.职官志》载,至 1840 年鸦片战争时全国设“兵备道”58 个,鸦片战争后调整为 43 个可见身居“暑理安襄郧荆兵备道” 的刘保林,当时实为总揽湖北襄阳、郧阳、荆州军政事务的钦差大臣;而鞠成霈所任的“调暑襄樊 监捕水利清军府” 机关, 《清史稿》无明确记载,但从“监捕” 和 “水利清军府”的表述看,亦属清廷在襄樊设置的主管水利建设的清军主官这样说来,他们二人“督修” 、“承修 ”老龙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关于刘保林、鞠成霈二人的履历,由于中国史志对官员历来只载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一品大员,因此《清史稿》“志”中对他们二人亦未入传,但从有关史籍中仍能觅到他们的踪迹刘保林,成都华阳人,其在任“暑理安襄郧荆兵备道” 时政绩卓著,功勋显赫,不仅主持了维修老龙堤工程,而且对隆中诸葛亮遗迹进行了大规模维修,为襄阳文化传承贡献非凡据 2008 年 2 月新修的《隆中志》载,刘保林于 1905 年就主持新修了隆中草庐,维修了古柏、抱膝、幼像三亭,亲自撰写有《隆中草庐碑记》和《维修古柏抱膝幼像亭碑记》;1906年 4 月又对抱膝亭进行了加固维修,并撰写有《维修抱膝亭碑记》,其中言“暮冬下 车之始,来寻遗 迹……俯仰踯躅,不胜景仰之思……而所谓抱膝诸亭又复渐湮圮。

因饬匠而新之……志之以冀将来并用自勉一泓崇尚先贤,致力襄阳文化事业之情溢满字里行间相比之下,长达 10 里的老龙堤关乎襄阳江之险、城之危、民之安,刘保林当然更为心系,其在任上率襄阳军民大兴土石,对老龙堤进行大规模维修,应是刘保林心仪至高的德政工程鞠成霈,何方人士无考,虽入仕及第较早,但仕途坎坷,据《德宗(光绪年号)景皇帝实录》卷 142 载,早在光绪八年(公元 1882 年)时,就官居“河南候补道(相当于现在地市级候补官员)” ,同年正月,由于“ 资望太浅, 舆论未孚,著降为同知( 县级 )归部,锃选 ”其后调至湖广总督张之洞属下任职,至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长达 19 年间未予升迁据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李细珠《张之洞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一文载,在张之洞推行军事改革时,于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 年)派黎元洪(曾三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二任总统)、刘温玉(1911 年任清军襄阳守将)等 11 名“ 赴日本阅看陆军大操”, 其中就有 “同知鞠成霈”,直到 1905 年前后才又恢复至“在任候选 即用道” 职 位上,受命主政“调暑襄樊监捕水利清军府” 事务 ,在刘保林属下负责“ 承修”老龙堤工程,为襄阳水利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另一通维修老龙堤的石碑为“寡妇堤” 标 志碑,独居于老龙堤东端的汉江一桥襄阳桥头西约 300 米处条石堤岸下的汉水边,阴刻正楷“ 第叁拾陆号寡妇堤 长五十丈”计 12 字,其碑形、石质、字体和碑文表述方式与老龙堤以西汉江三桥桥头两碑如之一辙据此可以认定,此碑亦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正月刘保林、鞠成霈主持维修老龙堤工竣后同时刻石而立在民间,“寡妇堤” 源于清乾隆 时期,具有 传奇色彩据光绪 11 年(公元 1886 年)王万芳编纂的《襄阳府志》卷九“建置志四”载 :“乾隆二年(公元 1737 年),复奉旨发帑修筑中间碎石二、三丈者,名寡妇堤,枣阳寡妇某氏所捐修由于历史久远,难以追溯考证,《府志》对捐修的寡妇只留下了籍贯,对捐资数额、捐资方式、家庭状况,甚至连寡妇姓氏等等未于记载,这也许是王万芳纂志时的无奈之举值得欣慰的是,王万芳在编纂《襄阳府志》时,仍将五十丈老龙堤的名分给了这位不知名的枣阳寡妇;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刘保林、鞠成霈在维修老龙堤工竣时亦将“ 寡妇堤”作为一段,并镌刻第三十六号碑予以标志;2003 年市政府维修老龙堤时,也被有心人十分珍惜的立于寡妇堤下的汉水边。

按照光绪《襄阳府志》中老龙堤“通计四十号,每号五十丈,合堤二千丈有零” 的记载,老龙堤标 志碑达 40 通,加上刘保林、鞠成霈功德碑合计 41 通,目前仅存 3 通,弥足珍贵它们分别坚守于老龙堤的东西两端,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清末襄阳军民维修老龙堤的浩瀚工程,仿佛仍在向后人的我们述说着渐行渐远的那个时代维修老龙堤的壮阔、辉煌、自豪与激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