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66740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增分策略通用专题版实用课件:板块四 选修部分 专题十五 (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五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板块四 选修部分,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内容索引,核心知识排查,热点考向聚焦,高考命题演练,核心知识排查,一、商鞅变法,1.背景 (1)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法家学说成为商鞅变法的理论依据。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秦国落后,客观上要求变法。 (5)秦孝公的支持。,2.措施 (1)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历史作用和局限 (1)历史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

3、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1.背景 (1)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北魏政治腐败,徭役赋税繁重,人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因经济、文化差异导致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2.内容和意义,3.评价 (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 (3)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安定。,三

4、、王安石变法,1.背景 (1)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2.内容 (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取士之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3)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作用 (1)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2)军事: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5、 (3)教育:培养、选拔人才;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 (1)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也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2.“二一九法令” (1)农奴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 (2)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3.评价 (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

6、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五、明治维新,1.背景 (1)国内因素:政治上,天皇没有实权,实行幕藩体制,等级制度森严;经济、外交上,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2)国际因素:民族危机出现。1853年起,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 (3)倒幕运动:中下级武士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建立了以天皇为核心的新政府。,2.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建立新的社会体制;“废藩置县”;废除封建等级制,实行“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

7、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制;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教生活: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行西化。 (4)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 (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成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 (2)局限性:制约工业发展,形成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也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六、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 (1)社会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根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

8、,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3)阶级根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根源:19世纪70年代,以王韬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改良思潮出现,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3.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缺乏群众基础,只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

9、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封建顽固派等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热点考向聚焦,考向一 古代吏治及其改革,1.中国古代吏治的完备与严整性 (1)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教育。教育包括学校,主要是教授儒家经书中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而

10、且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 (2)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 先秦典籍左传里就讲到当官的不明、贪赃、滥施刑法的杀头。反过来,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此后,做官的具体规范、要求越来越多。,(3)有法令的详细规定 中国法律,主要是刑法,这是中华法系的一个特点,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官员执法和犯法的处罚规定。 (4)对吏治有专门机构负责 其中尤其是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御史制度,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点。,2.吏治方面的制度 (1)科举制度。它始自隋唐,亡于清末,应当说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客观和公道的,凭着真才实学加以应试,道道关坎,极其严格,实行的是公平竞争。 (2)监

11、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时代,又经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而成熟于明清时代。中国古代的封建监察机构,是维护皇权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完备法律法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察法律体系,成为独具中国古代文明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3)治吏策略。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大都扬弃古代方法,借鉴前朝经验教训,洞察底蕴,以国事为重,改革时弊,整顿吏治。从所具备的德、才、学、识四方面来选贤任能,选良相、用忠臣来达到国家的大治,朝朝更迭,代代相传。 (4)精简机构。汰黜冗吏、严惩贪污、整顿官风的举措是我国古代常有的事。虽然他们多是为了集皇权于一身,但对推动历史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尽管有些做法有始无终,

12、但也在短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历史上精简机构规模最大又最彻底的一次就是东汉光武帝时期,他裁并了全国四百多县,相当于西汉时县、邑、道、侯国数的四分之一。随后的如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州、县,裁简冗员。唐玄宗开元年间,宣布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规定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裁汰冗员,一次简掉了十分之九。这对我们当代极具借鉴意义。 (5)用人问题。用德才兼备之人,是古代吏治的突出特点,并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把“德”放在首位。为此,用人就要用那些既有学识专长,又不求名、不避罪、讲忠贞、讲诚挚的品德高尚之人。当然,历朝历代都有忠臣和奸佞,而明君大都能做到养忠避奸,以及到各级的大臣们也是

13、宁可用虽言词激烈,却有安邦报国之心的刚正耿直之士,也不用巧言令色谄媚宠幸之人。,总之,从严治吏是封建吏治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吏治不严,腐败丛生,必然造成人亡政息,特别是惩治贪官污吏。古代刑法中早就有“赃罪”条款。从秦代称“赃”到唐代细化为“四赃”都是针对贪赃枉法官吏们的刑法要件,以后就更加具体化了。汉武帝时期还有一条特殊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官吏间不准互相宴请,特别是各诸侯国之间不准随意往来,否则将撤职查办,严重者处以极刑。古代的刑法是极其严酷的,但是只有治贪必以重典,才能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否则,姑息养奸,必乱其国,这也是历史的教训。,典例1 (2018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阅读材料,回答问

14、题。 材料 太后不满意旧的用人制度,坚持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拔称职的官吏,而重用汉族官僚则是其改革用人制度的核心所在。她以战略家的眼光,决心改变只有耶律氏、萧氏两族共议国事的贵族统治格局,大胆任用一批才智过人的汉官,像韩德让、张俭使他们积极为契丹社会的封建化改革献计出力,其中韩德让(赐姓耶律,名隆运)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集团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当时,辽朝守旧派势力“雄强”,他,们“拥兵握政,盈布朝廷。内外震恐”,是当时契丹社会发展的逆流。萧太后利用汉官韩德让“易置大臣夺其兵权”,排除了守旧派贵族势力对新政的阻挠。以法治吏,推进廉政建设,为辽圣宗统治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

15、进程。 摘编自张宏等浅析辽朝萧太后的治国方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措施。,答案,答案 措施:多方选拔人才,从契丹、汉族和其他民族中选官;重用汉族官吏;排除守旧派贵族的阻挠;以法治吏。,(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朝萧太后吏治改革的作用。,答案 作用:增强国力,为辽朝强盛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契丹社会封建化进程;使辽朝在与北宋王朝的对峙中占据主动。,考向二 中国古代货币政策及其改革,1.中国古代货币的主要形态是铜钱,但也出现过类似现代的纸币流通制度,古代纸币流通制度持续了413年,跨越了宋、金、元、明四个朝代。南宋王朝的纸币流通规模保持在数百亿文,远超改革开

16、放之前我国人均持币量水平。 2.古代货币主要发挥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储藏手段职能,很少发挥资金融通的职能。由于中国古代货币和现代货币发挥的职能不同,导致古今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手段不同。,3.中国古代货币政策的目标比较狭隘,主要集中在稳定物价和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两个方面,手段主要是调整货币供应量,而非调整利率。例如古代王朝曾采取抛售白银、绢布等实物来回笼货币,保持物价稳定。 4.中国古代的货币可以分为法定货币和非法定货币。法定货币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信用货币,例如纸币和铜钱,交易时不需要称量,按照其面文价值使用即可;另一类是非信用货币,例如黄金和白银,交易时都需要按其金属价值使用。,5.古代铜钱作为信用货币的原因有三:其一,古代铜钱经常处于不足值状态,因而具备信用货币的属性;其二,古代小钱与大钱代表同等价值等价流通;其三,古代的货币立法,赋予铜钱作为信用货币流通的能力。 6.秦、汉初期以及明中、清末的法定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因为是称量货币,所以各王朝不能随意调整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