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2098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寨卡病毒防控方案与诊疗方案解读(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及诊疗方案解读,2016年2月17日,为什么要重视寨卡病毒?,国家卫计委印发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点名三省重点灭蚊“广东、海南、云南等重点省份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及时、有效开展灭蚊工作,降低蚊媒疾病传播风险”。 海南省是伊蚊分布的主要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部分火山岩地区,均有埃及伊蚊存在,且我省常年蚊媒密度均较高,再加上我省气温逐渐上升,蚊媒密度增高,使我省成为寨卡病毒重点传播省份之一。,寨卡病毒发现史,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1954年从西非“黄疸

2、”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疫情进展,既往寨卡病毒病疫情,2006年以前,散发病例14例 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85例) 之后数年,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有散发病例报告 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 2014年2月,智利的复活节岛发现1例本地感染病例,最新疫情概况,发生本地流行的国家(地区):30个 美洲的24个国家(地区):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法属圣马丁、巴拉圭、巴巴多斯、玻利维亚、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海地、苏里南、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拿马、波多黎各、尼加拉瓜

3、、委内瑞拉、库拉索岛、多米尼加、瓜德罗普、美属维京群岛 非洲1个国家(地区):佛得角 大洋洲5个国家(地区):萨摩亚、所罗门群岛、新咯里多尼亚、斐济、瓦努阿图 出现输入病例的国家(地区):16个 美洲2个:美国、加拿大 欧洲11个:丹麦、芬兰、德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奥地利 亚洲2个:中国台湾、以色列 大洋洲1个:澳大利亚 -,高发地,寨卡病毒病原学特点,Zika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分类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 黄病毒属包含53个种,其中27经种蚊传播,12种经蜱传播,14种病毒传播媒介尚不清楚。根据血清学抗原特点,黄病毒可分

4、为血清群和亚群。,寨卡病毒病原学特点,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可能的传染源,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流行病学,人群

5、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埃及伊纹,白纹伊纹,胸部背侧有一对弯曲的白线,中间有两条纵形白线,胸部背面有一条白线,脚上都有黑白相间的条纹称为花斑蚊,传播媒介,伊蚊媒介生活周期,临床表现,潜伏期: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 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20%出现症状,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热)、皮疹(多为斑丘疹)。 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主要是手、足等小关节)、全身乏力以及头痛。 少数病例可有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和死亡病例罕见。,临床表现,小儿感

6、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死亡。 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吉兰巴雷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不清楚。,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着密切的关联。,小头畸形,巴西35例小头畸形的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的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 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很常见。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实验室检查,一般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

7、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寨卡病毒RNA。阳性窗约3-7天。 病毒抗原检测: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 病毒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 寨卡病毒IgM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荧光法等进行检测。 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采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测血液中和抗体。应尽量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开展检测。 寨卡病毒抗体与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在诊断时应注意鉴别。 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

8、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寨卡病毒和其他黄病毒交叉反应,诊 断,疑似病例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诊 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诊 断,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

9、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指示病例指在一起暴发疫情中符合病例定义,最早发现和报告的病例,报 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报 告,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

10、/X省X市X县”。,报 告,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鉴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鉴别。,鉴别诊断(登革热),1779年首次报道该病。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1943年发现登革病毒。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型。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11、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 2013年云南地区暴发流行。2014年广东地区爆发流行。,鉴别诊断(登革热),潜伏期:58d。 发热:100%,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 全身毒血症状:头痛、腰痛,尤其骨、关节疼痛剧烈,似骨折样或碎骨样,严重者影响活动,但外观无红肿。消化道症状可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

12、痛、腹泻。脉搏早期加快,后期变缓。严重者疲乏无力呈衰竭状态。,鉴别诊断(登革热),皮疹:病程36日出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重者为出血性皮疹。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和头面部,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出血: 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出血,如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等。 其他:多有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4病例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个别病例可出现黄疸,束臂试验阳性。,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 2005年底留尼旺岛基孔肯雅热爆发流行,全岛70万居民,1/3人发病。 2006年印度8个省151个县基孔肯雅热爆发,8个月间疑

13、似病例数超过125万,有一些地区报告的患病率高达45%。 :从2006年2月至2006年10月,印度报告的疑似病例数超过125万,在有些地区,报告的罹患率达45%。 2010年9月广东东莞市万江新村社区发生聚集性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现91例疑似病例。,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急性期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流行地区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潜伏期为2-12天,通常为3-7天。,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 发热,可达39,持续35天。 皮疹。80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躯干、四肢的伸展侧、

14、手掌和足底出现皮疹,为斑疹、丘疹或紫癜 。 关节疼痛,可伴有全身性肌痛。关节痛多为游走性,随运动加剧,晨间较重。主要累及小关节, 结膜炎: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 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鉴别诊断(西尼罗热),1950年埃及描述了该病的生态学特征。 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 传染源主要是鸟类,如乌鸦、家雀、知更鸟、杜鹃、海鸥等 蚊子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以库蚊为主。 1957年以色列发生了暴发流行,被认为是引起老年人严重的脑膜脑炎的原因。 1994年以来,相继在罗马尼亚、摩洛哥、突尼斯、意大利、俄罗斯、美国、以色列、法国、加拿大等地爆发。 美国:自1999

15、年8月发现首例病人,截至到2005年累计共有19655人感染,死亡782人。2012年, 一千余宗感染病例,41人死亡。,鉴别诊断(西尼罗热),潜伏期一般为312天。 约80的人没有症状。 主要表现为发热,1/3以上的病人发热可达到38.3-40。伴有寒战、周身不适、头痛、背痛、关节痛、肌肉痛。 常有颜面红晕、结膜充血和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等体征。 半数病人皮肤有斑丘疹或白色玫瑰样皮疹,尤其儿童常见。 50%病人有肝脏肿大,10有脾脏肿大。 重症病人偶见心肌炎、胰腺炎和肝炎,部分病人还可出现严重的眼痛、结膜水肿、充血和肌肉酸痛等症状。 自限性,约一周恢复。,鉴别诊断(黄热病),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16、 有3种传播类型:丛林型、媒介型和城市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 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唯一传播媒介。 19871991年间,黄热病在尼日利亚流行,几十万人受到感染。 非洲和南美流行较为严重,全球44个国家为黄热病的流行区,其中非洲占33个国家。,鉴别诊断(黄热病),潜伏期为36日。 感染后出现临床疾病的约占5-20%,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 急性起病,发热39-40,寒战,剧烈头痛、背痛、广泛性肌肉痛,结膜和面部充血,鼻出血和恶心呕吐,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小便色深,可有蛋白尿。症状持续3-5天。 约15-25%患者症状缓解 12-24h后,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倾向,瘀点,瘀斑,鼻衄,粘膜,牙龈广泛性出血,甚至可以出现大出血,肾损害。持续3-8天内后渐入恢复期。,治 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相对温和,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 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登革热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