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61670 上传时间:2018-12-0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科协作疼痛医院建设与管理(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多科协作无痛医院的建设和管理,2,羟 考 酮 PCIA 初 步 体 会,21例Bolus Only PCIA小结,资料来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院APS,讲座内容,病人在没有痛苦、恐惧及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检查和治疗。使就医成为一个愉快和舒适的过程,是现代化医院新的管理理念,是提供给病人新的服务模式。,什么是“无痛医院”,无法回避的临床现实,医院也是疼痛产生的源头,西班牙15家医院1675例患者的调查显示: 接受调查时的疼痛患者比例为48.5%,住院期间的疼痛率62,意大利20家医院4523例患者:在调查时的疼痛患者比例高达91.2%,患者的疼痛常被忽视或低估,V

2、isentin M, et al. Eur J Pain. 2005;9(1):61-7.,患者的疼痛常被忽视或低估,德国一家教学医院561例患者,在调查时的疼痛患者比例为50%,其中85为中重度疼痛 Strohbuecker B, et al.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5;29(5):498-506. 法国一家教学医院998例患者:调查前的24小时内疼痛患者的比例为55,仅有16的患者在调查时疼痛缓解 Salomon L, et al.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2;24(6):586-92.,西班牙 意大利 德 国 法 国 62% 69

3、.7% 50% 55% 中国人遭受疼痛折磨的状况如何 ? ! 传统观念(疼痛与生俱来、疼痛不可避免) 经济条件(忍痛治病) 医疗条件(无痛技术、人力、物力) 医务人员认知度 (所有疼痛均无益无论是分娩或是生命晚期,急性或是慢性、内科或外科诊疗),疼痛对机体的不利影响,血栓形成 心肺并发症 ICU和住院时间延长 病人满意度下降 小儿行为改变 转为慢性疼痛,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首先提出了“疼痛:第5大生命体征”的概念,希望借此提高医护工作者对疼痛治疗的认知度 美国疼痛学会主席James Campbell博士指出:.如果将疼痛与其它的生命体征提高到同等的位置,它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合适的治疗。我

4、们需要培训医师和护士将其作为生命体征进行治疗.,疼痛:第5大生命体征,http:/www.ampainsoc.org/,2001年在悉尼召开的第2届亚太地区疼痛控制学术研讨会提出:消除疼痛是基本的人权 美国对疼痛的管理进行立法:2001年1月1日执行疼痛管理的新标准,对患者在诊治过程中的疼痛控制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消除疼痛是人的基本权利,http:/ Luc医院率先开展了营造无痛医院环境:一项改善医院患者疼痛控制的计划,即“Toward a Pain Free Hospital”计划 “Toward a Pain Free Hospital”在WHO泛太平洋分支机构的官方支持和国际镇痛协会的协调

5、下向全球其他国家不断拓展,Besner G, Rapin CH. J Palliat Care. 1993;9(1):51-2. Visentin M, Tasso S. ww.univie.ac.at/,国际镇痛协会的运动,“Cancer without pain”,www.sans-douleur.ch,“Towards a pain-free hospital”,“Towards a pain-free environment”,“走向无痛医院”运动的开展,比利时,瑞士,加拿大,民主刚果,法国,西班牙,意大利,www.sans-douleur.ch,邵逸夫医院疼痛管理背景情况-急性疼痛,

6、自1994年建院开始就非常重视疼痛的管理 具体主要表现在对每一个有疼痛主诉的患者都要进行评估,并且处理 在阿片类药物使用上摒弃阿片恐惧症,使得邵医从那时起就成为了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最大的医院之一 规定:如果有静脉通路,就不建议肌肉注射给药,理由是肌肉注射会造成患者的疼痛体验,邵逸夫医院疼痛管理背景情况-急性疼痛,2004年起,在整个医院的层面提出建立“无痛”医院倡议 2006年, 建立了急性疼痛服务组织(APS,Acute Pain Service),成为国内最早建立APS的医院之一 2006年,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通过JCI认证的公立综合性医院 JCI要求每个患者必须进行疼痛评估,如果有疼痛必须进

7、行处理,疼痛的评估和处理必须有记录 并且JCI提出要把疼痛作为继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 缓解疼痛是每个患者的基本权利!,邵逸夫医院疼痛管理背景情况-急性疼痛,2008年,将患者自控镇痛PCA机械泵全部更换为参数可调的电子PCA泵, 2008年至今,在APS的协调和推动下,以电子泵PCA为核心,秉承多模式镇痛的理念,不断进行疼痛管理的的质量改进。,2006年,采用PCA(患者自控镇痛)治疗“三阶梯”疗法无法控制的顽固性癌痛 2007年,采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进行腹腔神经丛阻滞、腰交感神经阻滞和脊神经根阻滞等,以治疗顽固性癌性疼痛 2009年,用超大剂量吗啡PCIA治疗顽固性癌痛

8、。同年开始采用PCIA泵进行快速阿片类滴定 2012年,参与“规范化癌痛治疗示范病房“建设,我院成为省内首批获得国家级“规范化癌痛治疗示范病房”称号的医院 2013年,采用鞘内输注系统置入治疗顽固性癌痛,邵逸夫医院疼痛管理背景情况-癌痛治疗,APS人员构成和数量 医生 麻醉科医生:5-6人,2名Attending,2名Fellow,1-2名Resident。所有麻醉科住院医师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APS轮转训练。 每个病区指定一名外科医生为APS联络人 护士 2名专职疼痛护士 每个楼层设置2名兼职疼痛护士 临床药师,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APS查房 人员:麻醉科医生、专职疼痛护士和兼职疼痛

9、护士、临床药师 组成的APS小组 服务对象:全院术后48-72h内的带PCA泵的患者 内容:进行疼痛评估,处理疼痛治疗相关问题,例如,修改术后止痛医嘱和教学查房等。 频度: 医生每天至少查房1次 疼痛护士每天至少查房2次 临床药师每周一次,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术后第1天,楼层护士每2小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进行评估,并形成书面或电子版记录 术后第2天,楼层护士每4小时对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进行评估,并形成书面或电子版记录,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临床药师 参与疼痛查房,1次/周 指导用药 镇痛药方的审核 监测麻醉镇痛

10、药的数据,予以分析并及时反馈,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APS,切口泵 外科医生手术中放好切口泵, 麻醉科医生配好切口泵接上使用, 麻醉科配合使用静脉PCA泵 APS疼痛查房,APS具体流程,APS培训和继续教育,多科合作建设无痛医院-癌痛病房,疼痛规范化示范病房 肿瘤内科:负责三阶梯内的药物治疗 疼痛科医生:负责三阶梯以上药物使用效果不佳患者的治疗 神经阻滞 鞘内泵 PCA泵,多学科疼痛诊疗中心,多学科疼痛中心 (疼痛门诊) 工作内容 工作流程,疼痛专科医生(5人,专职全时工作) 疼痛护士(2人,专职全时工作) 骨科医生(兼职,部分时间) 康复理疗科医生(兼职,部分时间) 心理医生(兼职,部分时

11、间) 临床药剂师(兼职,部分时间),急性疼痛诊疗 慢性疼痛诊疗 癌痛管理,疼痛门诊和多学科合作联合疼痛门诊 需住院治疗者,由专科收住,疼痛医生与专科医生共管,麻醉科疼痛门诊,疼痛门诊诊治对象和原则,人群 诊疗原则 明确诊断;安全有效;综合治疗。 明确诊断 全面问诊,系统体检,合理辅助检查,科学鉴别诊断。 安全有效 以不伤害患者的原则和以循证医学为依据选择和实施治疗。 特色疗法,以疼痛为主诉,但所患疾病无明确科室归属 诊断明确,有归属科室,但目前疗法疗效欠佳 手术后、创伤或其它急性疼痛,专科医生处理效果不佳者,介入治疗:神经阻滞、射频、激光、臭氧疗法等 神经调制:经皮电刺激、经皮脊髓电刺激 PC

12、A泵植入:静脉、皮下、神经丛或蛛网膜下腔 以拉伸和力量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 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人员的的各种培训,每年在新员工的入院教育中开展有关的疼痛方面的培训 APS小组的专职疼痛医生到各相关科室进行疼痛知识讲座 开展舒适化医疗的全院培训 镇痛镇静全院培训考核发给证书,邵逸夫医院开展无痛项目,一、无痛内窥镜检查 无痛胃肠镜、无痛宫腔镜、无痛ERCP、无痛纤支镜、无痛膀胱镜 二、无痛人流 三、无痛分娩 四、晚期癌症示范病房(临终关怀) 五、APS(术后镇痛) 六、慢性疼痛的治疗(疼痛科),开展无痛医院的关键因素,院领导的创新思维、给以高度重视 树立大局观念,摈弃本位主义 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建立激励机制 多科合作,以点带面 根据医院规模确定发展项目,院领导的创新思维 树立大局观念,摈弃本位主义 不断学习,勇于创新 建立激励机制 多科合作,以点带面 根据医院规模确定发展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