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55618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8.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总论临床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概念: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蠕虫,原虫,疾病,传染病学研究的内容,发生、发展、传播、诊断、 治疗和预防规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 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防治结合,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201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建国前:鼠疫、霍乱、天花、疟疾、血吸虫病、黑热病 建国后:天花、脊灰、乙脑、麻疹、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目前:病毒性肝炎、肾综、狂犬病、结核病、感染性

2、腹泻 新发:非典、甲型H1N1流感,我国传染病现状,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 感染的概念: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共生状态,致病,感染谱,清除,共生状态 (commensalism) 机会性感染 (opportunistic infection) 感染谱 (infection spectrum)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重叠感染 (superinfection) 重复感染(re-infection),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为传染,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传染三因素),二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临床表现,病

3、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功能,传播途径,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特异性被动免疫 特异性主动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 无或轻微组织损伤 无临床表现 仅有免疫学改变 大多数获得特异性 主动免疫 少数转变为病原携 带状态,免疫功能不足 可转变为显性感染 病原体不排出体外,带病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不显临床症状 排出病原体 重要传染源,巩固免疫 非巩固免疫 小部分转变 为病原携带 状态(恢复期 携带者),外界因素,三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菌毛,定植因子,黏附作用,毒 力 :毒素和其他毒

4、力因子,外毒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起作用),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数量:再同一种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卡介苗 、肺鼠疫),侵袭力: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四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免疫应答,保护性免疫应答,变态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天然屏障,皮肤黏膜及其分 泌物血脑,胎盘 屏障,吞噬作用,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 纤连蛋白细 胞因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致敏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内),致敏细胞受抗原

5、刺激后,既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对细胞内寄生病原体的清除作用,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抗体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IgG、IgA(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局部抗体)、IgM、IgD、IgE(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发展的阶段性),入侵部位,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定植 生长 繁殖 病变(霍乱破伤风杆菌,1.入侵部位直接病变(羌虫病) 2.入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远离入侵部位引起病变(白喉、破伤风)或进入血循环定位于某一脏器(流脑、病肝) 3.经过一系列生活史后在某脏器中定居(蠕虫),不同传染病途径不同 单一的 多种(脊髓灰质炎) 存

6、在血液中,虫媒叮咬 或输血时离开人体,二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组织损伤方式,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分酶 通过细胞病变 诱发炎症过程,破坏组织 细胞溶解 组织坏死,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导致发热、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外毒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起作用,免疫应答,免疫发病机制,三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蛋白代谢,糖代谢,水电解质代谢,内分泌改变,外源性致热源入人体后激活单核-吞噬细胞、内皮细胞和B细胞等,使后者释放内源性致热源,第三节: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

7、动物,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苍蝇,手用具玩具,吸血节肢动物,血液体液血制品,土壤,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易感者,他们对 该传染病具有易感性。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二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寄生虫病 和虫媒传播的传染病),社会因素,地理 气象 生态,社会制度 经济 生活条件 文化水平,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 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质,外来性 地方性,量,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季节分布 地区分布 不同人群,终生免疫 暂时免疫 无

8、保护性免疫,感染后免疫如果持续时间较短可出现下列现象,再感染:同一种传染病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如菌痢、感冒。 重复感染:疾病尚在进行过程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在血吸虫病、丝虫病中较为常见,是发展为重症的主要原因,因其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二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类型,急性 亚急性 慢性,轻型 中型 重刑,暴发型 典型 非典型,再燃与复发,再燃: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

9、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伤寒、疟疾、菌痢,发疹性传染病,水痘、风疹 第一天 水痘分布于躯干 猩红热 第二天 麻疹 第三天 耳后面部,躯干四肢 斑疹伤寒 第五天 伤寒 第六天,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临床资料: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二、流行病学资料: 1.传染病的地区分布 2.传染病的时间分布 3.传染病的人群分布 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和生化 病原学检查: 直接镜检病原体分离培养检测特

10、异性抗原 以及检测特异性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原位聚合酶链反应 特异性抗体检查 其他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效率:n,模板核酸 引物 耐热的aq酶 缓冲液 镁离子 d 反应温度 循环次数,常见的几种: 逆转录 定量 碱基替代 彩色 重组,目前方法的缺点: 外标法 半定量,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免疫学检查,免疫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技术,非放射标记技术,放射免疫测定,印迹术,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抗体,皮肤试验 免疫球蛋白检测 细胞亚群检测,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意义: 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

11、程度、判断药物疗效的金标准。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要求: 粗针、标本长度(1525)、连续切片。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染色方法。,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 治疗原则,目的,促进患者康复 控制传染源 防止进一步传播,原则,治疗护理隔离 消毒并重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特殊治疗并重,二 治疗方法,一般及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疗法 康复疗法 中药及针灸,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 1989年的传染病防治法将35种传染病列为法定传染病,并分为甲、乙、丙三类。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对法定传染病病种及分类进行了调整。新传染病防治法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法定传染病调整前后对比:,年,鼠疫、霍

12、乱,艾滋病 黑热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肺结核 新生儿破伤风 血吸虫病,年,小时内报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炭疽中的肺炭疽 脊髓灰质炎 小时内报疫,小时内报疫,甲类,乙类,丙类,甲类,乙类 增加 种,丙类 种,种,种,乙类管理,甲类管理,种,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消毒,广义,狭义,消灭病原体 消灭传播媒介,消灭病原体,疫源地消毒,预防性消毒,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高效消毒法 中效消毒法 低效消毒法,高效消毒剂 中效消毒剂 低效消毒剂,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营养 锻炼身体,提高人群主动或被动特

13、异性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接种抗毒素丙球免疫球蛋白,我国在防治方面的成就与问题,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建立健全了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措施,面临的挑战: 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传染病不仅发病率高、传播快、危害大,在死因分析中也最为严重,如1997年WHO报告全球5220万人死因中,传染病死亡1730万,心血管疾病死亡1530万,癌症620万,尤其是传染病死亡人群集中在婴幼儿或青少年。近25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已超过30种,由于没有足够的警惕,已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目前传染病不仅在威胁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且也正在威胁一些发达国家,只不过传染病谱有所不同。由于传染病具有传染性、爆发

14、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一旦失去警惕或预防措施不力,必然会对公民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传染病发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有:除了发现新的病原体外,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耐药株、变异株引起的传统传染病的再度爆发和流行,如抗药株引起疟疾、登革热、结核的发病,以及变异株引起的霍乱和流感。环境的改变诱发传染病的流行。如天灾人祸可引起霍乱、胃肠道及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引起出血热的发生及扩散;气候变暖是近年世界气候变化的特点,导致媒介昆虫超常繁殖,造成登革热和疟疾的流行。,人类社会行为的改变助长了传染病的传播。如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增加了人群的接触机会;色情服务、多性伙伴促进性病传播;食品工业化、机械化

15、生产的加温不足、消毒不严都可发生大批食物中毒;医院中广泛采血、输血、透析引起血源性肝炎、艾滋病等。,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全国约有7亿人受过肝炎病毒感染,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就近1.2亿。多年来病毒性肝炎一直居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例数的首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当前无论在疫苗的种类,还是质量方面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传统的传染病和新发现的传染病都还有多种疫苗有待研制和开发;在已有的疫苗中,应积极推动和加速改进现有疫苗,改进的方向应是多抗原、少针次、热稳定,并且是具有口服应用、毒副反应小、效果好、使用安全、定价低廉等特点的疫苗;对未来疫苗的需求要有充分的预测和估,由巴斯德以及后来许多学者开创的减毒和灭活疫苗被当今学者称为第一次疫苗革命;而由微生物的天然成分及纯化产物生产,或将基因重组而生产的疫苗称为第二次疫苗革命;1993年美国Merck研究室报道,用甲型流感病毒核酸疫苗进行基因免疫可在小鼠中预防流感,还有艾滋病、乙型肝炎、戊型肝炎、结核、疟疾等DNA疫苗;当前,用有效的基因片段或裸露的DNA (或RNA)进行免疫接种第三次疫苗革命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小结,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感染、共生状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重叠感染、清除病原体、隐性感染(亚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