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1655571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ppt演示(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 学:五年级下册 简 介,点此播放视频,主要内容,点此播放视频,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一、教学内容,欣赏设计,轴对称 旋转,点此播放视频,1.观察物体 (二上) 轴对称图形、镜面对称,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变换(五下) 轴对称性质、旋转(量化),2. 图形与变换(二下) 平移、旋转,1.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

2、间观念。 4. 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3.通过大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四、具体编排,点此播放视频,轴对称,旋 转,欣赏设计,图形变换,例1:认识轴对称图形、探索特征,例2:画轴对称图形,例3:感受旋转特征,例4:画旋转图形,恰当把握教学目标。,五、教学建议,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一、教学内容,因数和倍数 2、5、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1.

3、 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材料介绍。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突出其应用性。,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义教,课标“教学目标”,四、具体编排,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因数、倍数,因数的求法,倍数的求法,2

4、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合数,100以内质数表,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教学建议,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实物

5、体积的测量方法。,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结合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P48 P53,四、具体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表面积计算,体积单位间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体积单位,体积计算公式,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教学。,五、教学建议,实践活动:,粉刷围墙,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 真分数与假

6、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最大公因数) 通分(最小公倍数)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编排体系和内容联系,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 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 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

7、数学方法。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删去了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4.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精简了保留内容,四、具体编排,点此播放视频,主要内容,编排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五、教学建议,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内容,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包括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

8、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2. 编排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1. 淡化分数加减法意义的教学。,四、具体编排,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法和减法,例1:同分母分数加法,例2:同分母分数减法,例3:连加连减,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1: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2:加法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1.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促进迁移。 2.用好有关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适当补充涉及分数运算的史料。,五、教学建议,第六单元 统 计,一、教学内容

9、,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四、具体编排,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 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 适当把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要求。,五、教学建议,补充: 3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实践活动:,打电话,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优化问题(找次品),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优化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三、编排特点,选取现实素材,重视合作交流。 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具体编排,点此播放视频,注重小组合作,加强指导。 重视猜测、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五、教学建议,点此播放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