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5519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某平台7月内部特供卷 历史(四)教师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好教育云平台7月份内部特供卷高三历史(四)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的。1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称王,这反映了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故D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宗法等级秩序加强,应该是逐渐瓦解,故A错误;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故C错误。故选D。【答案】D2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C西

3、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解析】三段材料内容都提到了“郡、县”,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故B正确;材料一与材料二并未涉及诸侯争霸与兼并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大宗、小宗的关系变化,不能说明宗法制的瓦解,故C错误;当时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主要指大国改革变法,分封制瓦解,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材料并未反映这一信息,故D错误。故选B。【答案】B3唐玄宗时,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并且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可颁行生效。据此可知A政事堂掌握最高决策权B政事堂的权力高于

4、皇权C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D中书门下统领六部百官【解析】唐代政事堂并不掌握最高决策权,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故A错误;皇权至高无上,政事堂的权力不可能高于皇权,故B错误;材料“皇帝的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议决通过方可颁行生效”反映了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书门下统领六部百官,应该是尚书省统领六部,故D错误。故选C。【答案】C4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以经商为业的人口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与茶坊、瓦子都是通宵营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C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D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都城开封的商业繁荣发达,并不能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A错误;“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大酒楼与茶坊、瓦子”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封建制度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故D错误。故选B。【答案】B5下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当时17211820年清代刑部档案中农村雇工案件统计表A刑部职能得以强化B人地矛盾日益突出C雇工维权意识增强D自然经济已经瓦解【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7211820年清代农村雇工案件数量日益增加,但不能说明刑部职能得以强化,故A错误;清代前期人地矛

6、盾日益突出,许多农民无地可耕,故农村雇工案件数量增加,故B正确;农村雇工案件不一定属于雇工维权性质,故C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这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错误。故选B。【答案】B6王阳明传习录载,“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这一主张A否定“存天理,去人欲”B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C体现了人文精神的内涵D科学指明了心与物的关系【解析】材料“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使是知”反映了王阳明的心学观点,心学主张心是万物本原,注重人的意识的重要作用,故

7、B正确;心学并不是对理学的否定,材料也没有反映出否定“存天理,去人欲”的内容,故A错误;人文精神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材料并没有体现,故C错误;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并不能科学指明心与物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B。【答案】B7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业生产衰退严重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财政问题得到解决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晚清财政收入结构中农业税比重下降,但农业税数额基本稳定,降幅不大,故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严重,故A错误;农业税比重下降也不能说明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错误;材料数据只反映了财政收入

8、结构变化,并不能反映清政府财政问题得到解决,故C错误;188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故工商税大幅增加,故D正确。故选D。【答案】D81908年天津商会开办大事记曾列举天津商会开办以来“解商纷,纾商困,救商急,恤商难”,此外还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等。材料反映出商会A主导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B解决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C践行了“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D履行了基层政经一体化组织的职能【解析】商会是民族工商业组织,1908年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商业不可能主导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故A错误;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障碍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也不可能彻底

9、解决,故B错误;材料“解商纷,纾商困办报纸、兴学堂、救灾、戒烟、劝工、参与地方治理”反映出商会举办实业、解决社会问题的举措,体现了“实业救国”的特点,故C正确;商会也不是基层政经一体化组织,故D错误。故选C。【答案】C9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材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D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运问题,不是发展近代海军的问题,故A错误;“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

10、占尽”并不能反映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故B错误;魏源时期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并未开始向近代转变,洋务运动时期才开始转变,故C错误;“利国、利民、利官、利商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反映了领海观念和海权意识,故D正确。故选D。【答案】D10申报的报道称:五四运动是一场阻止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签署对德“和约”、要求惩办亲日卖国贼的全国性学生爱国运动。日本媒体在报道五四运动时,却将其定性为“排日”学生的一场暴动。中日媒体对五四运动的报道不同说明了A新闻报道不能作为研究史料B年代久远使历史真相难还原C新闻报道众说纷纭没有价值D立场不同影响对历史的解释【解析】新闻报道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

11、,故A错误;历史真相客观存在,并不因为年代久远而丧失,故B错误;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事件记录和研究的价值,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媒体因为立场不同导致对五四运动的解释不同,故D正确。故选D。【答案】D11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B长征的胜利结束C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解析】材料“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

12、反映了1935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D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属于1927年后的井冈山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这并掌握领导权的“分水岭”,故B错误;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影响仍然存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答案】D12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这一现象说明A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B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C

13、国民党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D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解析】“国民党始终在积极抗击日军”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共力量逐渐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故B错误;国民党主要在正面战场,不是敌后战场,故C错误;材料“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反映了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故D正确。故选D。【答案】D13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加强

14、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D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解析】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建设的计划和议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加强,故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1928年日本尚未大规模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故C错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趋向完善,故D错误。故选A。【答案】A14“帝国主义总想保留在中国的特权,我们的方针是先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它们活动的余地。”这体现了A“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C“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D“

15、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解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指新中国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再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故B正确;“另起炉灶”指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指亚非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的不同并存,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B。【答案】B15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