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54938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0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动脉血压测量与影响因素(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动脉血压的测量及影响因素,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间接测定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观察在正常情况下,某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二、实验原理:,1、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水银血压计间接测量(听诊法)。测量部位通常为右上臂肱动脉。,2、血压是脉动的,心脏收缩时血压升高,其最大值为收缩压;心脏舒张时血液仍在通过毛细血管流走,在下次心脏收缩前降到最低值,这个最低值为舒张压。,3、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声音,也触不到肱动脉的脉搏。,4、随后,徐徐放气,降低袖带内压,当其压力刚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

2、液在血压达到收缩压时断续地冲过被压迫变窄的肱动脉,形成涡流,此时能在肱动脉的远端听到血管音(Korotkoff音)和触到脉搏,此时袖带内压力的读数为收缩压,即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的最小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5、继续放气,当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则血管内血流由断续变成连续,声音便会突然由强变弱或消失。当声音突然由强变弱或消失前最后声响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6、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 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血压的稳定性是动态的,是在不断连续的变化着,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的等因素对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三、实验材料:

3、,人;血压计;听诊器。,四、实验方法:, 静坐受试者 静坐5分钟,脱去右臂上臂衣袖。取坐位,全身放松,右肘关节轻度弯曲,置于实验桌上,使上臂中心部与心脏位置同高。,注意:不要握拳,手臂测量部位的高度与心脏水平,与身体呈45度角。, 松旋扭测试者 松开气门旋纽,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尽再将气门旋纽扭紧。, 绑压脉带测试者 将压脉带裹于受试者右上臂,下缘应在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适宜,手臂与心脏同一水平。, 找肱动脉测试者 将听诊器的胸端放在肘窝上肱动脉博动处(肘窝上3厘米处靠内侧)。,注意:不可用力下压。 将听诊器两耳器塞入外耳道,务必使耳器弯曲方向与外耳道一致。,开水银开关测试者 将血压计水银

4、柱下开关打开。 打气加压测试者 先将气门旋纽顺时针扭紧,然后打气(正常人约打气至160mmHg)加压,同时注意听声音变化。, 放气、听音、观察测试者 然后扭开打气球气门旋钮缓慢放气,此时可听到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从无到有,由低而高,而后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注意:水银柱下降速度约为23毫米汞柱/秒,以能听清为准。, 将测得安静时血压的结果记录下来。 收缩压/舒张压 mmHg 或 Kpa (0.67kpa=5mmHg) 记下测定数值后,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放尽,使压力降至零。 2-3min后,扭紧打气球螺丝继续打气加压,反复听取声音变化23次。,图1 血压计测量人体动脉血压方法示意图, 诸因

5、素对人体动脉血压的影响 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情绪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肢体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 实验完毕后,将血压计右倾45,关闭水银开关。将压脉带中的气体赶净,关紧气门,气球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压碎玻璃管。,五、注意事项:,1、室内须保持安静,以利于听诊。袖带不宜绕得太松或太紧 2、动脉血压通常连续测23次,每次间隔23min。重复测定时袖带内的压力须降到零位后方可再次打气。一般取两次较为接近的数值为准。 3、上臂位置应与右心房同高;袖带应缚于肘窝以上。听诊器胸件放在肱动脉位置上面时不要压得过重或压在袖带下测量,也不能接触过松以致听不到声音。 4、如血压超出正常范围,应让受试者休息10min后再测量。受试者休息期间,可将袖带解下。 5、注意正确使用血压计,开始充气时打开水银柱根部的开关,使用完毕后应关上开关,以免水银溢出。,六、思考题:,1、收缩压和舒张压正常值是多少? 2、如何测定收缩压和舒张压?其原理如何? 3、写出你自己的血压测定值,并作出结果判断。各种因素影响后血压是多少,将你们组的测量值填入表(自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