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9348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课件: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标准: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问题: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不断取得外交新成就。图片中展示了哪些成就?,(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我国第一颗氢弹,东方红一号,南京长江大桥,我国综合国力提高,(1)恢复的原因,材料二 谈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这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中小国家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 ”,材料一 在第26

2、届联合国大会76张赞成票中,26票来自非洲国家,19票来自亚洲,7票来自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占80。,还有什么因素推动中国在1971年重返联合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力量的增强,联合国是1945年成立的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在它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为什么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恢复”而不是“加入”?,?,史学探究,为什么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到1971年才得以恢复?,?,建国初期受到美国的干扰阻挠,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无法顺利恢复, 直到70年代才重返联合国。,美国阻挠中国加入联合国的原因,新中国“

3、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阻碍了美国全球范围内霸权政策的实施 如果恢复,则不利于美在联合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没恢复的原因,恢复的原因,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上。,1.恢复:,2.原因,(3)意义,对中国: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可以更多参与国际事务。,对世界:支持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增强;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a、中美关系长期敌对紧张,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4、,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侵朝战争(19501953) 利用台湾问题搞“”的阴谋 发动侵略越南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材料二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b、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1)从美国来看: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地位,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5、国内经济衰退 (2)从中国来看: 利于改善国际地位 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国家利益共同要求的结果,原因,(2)、过程,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思考,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探究,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 影响中美关系发展的焦点问题是什么?,思考:影响中美关系发展 最大障碍是什么?未来的趋势如何?原因何在?,台湾问题,现在

6、中美关系有对立、摩擦,但两国更多的是联系、合作,谋求双赢。,原因:广泛的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2、中日关系正常化,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本政府一直追随美国。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对日本政府以极大的震动。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说:“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思考:材料体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原因: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2)标志: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2、中日关系

7、正常化,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同年两国签署 中日联合声明,两国建交,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思考: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历史问题,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3、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高潮,1、背景,“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邓小平,新时期外交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这段材料说明了新时期外交目标是什么?,2.新时期外交成就,(1)

8、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和任务:中国维和军人,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上海 APEC会议,2.新时期外交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上海合作组织会徽 (sco),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 外交原则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20世纪70年代 外交突破、开创新局面 改革开放后 重大调整、日趋灵活,1.“那些希望从后门接纳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人失败了,中国在要求恢复它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选择了从前门进来

9、。”这表明 A.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 B.新中国挫败了美国制造的“”的阴谋 C.大国与小国平等磋商国际事务的局面已经实现 D.一个以互信、互利为宗旨的新型区域组织建立 2、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等对外关系指导方针。提出这些方针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A.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B.苏东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 C.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D.第三世界国家期望中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

10、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 尽管中国

11、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导致其认识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参考答案 (1)美国采取了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 (2)变化:美国从敌视中国转变为谋求改善中美关系。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美国霸权地位严重衰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原因:应对苏联的威胁; 因素: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地位;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利于打破外交僵局,打开外交新局面;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 (4)角度:材料二中,中方认为是美国急于改善两国关系;材料三美方认为是中方急于改善关系。 因素:史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史料的挖掘和运用的程度不同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