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9283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教案:5 荆轲刺秦王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2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掌握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手法和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3学习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舍生取义,为国家危亡而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人物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学时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活动 一、知识汇总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

2、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

3、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2荆轲刺秦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大约是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经先后灭掉了韩国和赵国,统一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地处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但是太子丹在秦国并未受到礼遇,他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大的秦国,同时也为了报自己被羞辱之仇,就派荆轲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3为下列字词注音

4、。荆轲( ) 谒( ) 樊於期( ) 戮没( ) 揕( )拊( ) 淬( ) 瞋目( ) 厚遗( ) 忤视( )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进兵北略地:掠夺。微太子言:如果没有。谒:请。邑:封地。愿足下更虑之:改变。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人不敢与忤视:正眼看。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发图:打开。自引而起:身子向上起。操其室:剑鞘。王负剑:指负剑于背。5理解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的用法。秦王必说见臣:通“悦”,高兴。今日往而不反者:通“返”,返回。荆轲奉樊於期头函:通“捧”,捧着。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卒起不意:通“猝”,突然。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震”,震惊害怕。6注意古今异义

5、词。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是礼品,今义是货币。樊於期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是贫穷。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是袒露一只臂膀,今义是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是宫廷的侍卫,今义是指中医医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是指投击,今义是拿着。7活用。进兵北略地:向北,名词作状语。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箕踞:像箕一样,名词作状语。又前而为歌曰:向前,名词作动词。8一词多义。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看。使使以闻大王:前一个“使”是出使,动词;后一个“使”是使者,名词。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结构

6、。本文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行刺的原因。第二部分(3-9段):写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10-17段):写廷刺秦王。第四部分(最后一段):荆轲行刺失败被杀。2、问题思考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如何交待为什么要行刺的?作者是从两个方面来交待的。一方面,秦军所向披靡,“破”“虏”“收”“进”“略”“至”短短的六个字就写清楚了。而燕国太子丹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是非常“恐惧”。这就使故事的一开头就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也为下文写行刺作好了铺垫。2荆轲是如何准备行刺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准备信物、寻找利刃、配备助手。“信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樊於期的人头,一个是燕督亢地图。从徐夫人那里获得利刃。

7、助手本来应该有两个,一个是荆轲自己的好友,一个是秦武阳,但是由于太子丹催促太紧,荆轲的好友还没有到,荆轲和秦武阳就出发了。3有人说荆轲行刺必然失败,文章中的哪些地方预示了这一点?文章有两个地方预示了这一点:一是荆轲的助手还没有到,太子丹就摧着荆轲出发了。二是在易水边送行的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4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秦武阳“色变振恐”?写秦武阳“色变振恐”更能够突出荆轲的机智、镇定自若,神勇过人。荆轲的一“笑”一“顾”就化解了当时的危险场面,表现了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 5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侠肝义胆、知恩图报、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处事沉着机

8、智。 6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7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

9、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8易水诀别一段中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三、问题探究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