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8538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课件: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arths sphere structure (地球的圈层结构),The Earth environment is composed of the interacting subsystems of air ,water, living things,earths crust, mantle and core. 地球环境由大气、水、生物以及 地壳、地幔、地核等六大圈层组成。,Outer sphere 外部圈层,Interior sphere 内部圈层,1.Earths Outer sphere (地球的外部圈层),1.1 Atmosphere(大气圈),The Earths atmosphe

2、re is a thin layer of gases that surrounds the Earth. Basically bottom of the atmosphere is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大气圈的下界一般为地面】。,atmospheric phenomena (大气现象),Human beings and all their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cant exist without atmosphere. Life on Earth is supported by the atmosphere, solar ene

3、rgy, and our planets magnetic fields.,1.2 Hydrosphere(水圈),States of water(水的状态): Water bodies(水体): Distribution (分布):,Hydrosphere is continuous and irregular . (水圈是连续不规则的),solid,liquid and gas,glacier(冰川),river - water , sea-water, marsh water (沼泽水)and groundwater (地下水),oceans,land and atmosphere,Fu

4、nctions of Hydrosphere (水圈作用), Water cycle changes the features of Earth. (水循环改变地貌), Water is material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all the other living organisms. Water is essential resources for humans life .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 少的资源),1.3 Biosphere (生物圈),Definition(定义):The li

5、ving organisms(生物) and their environment compose the biosphere。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Extension(范围):whole hydrosphere(全部水圈)、 surface of crust-sphere(地壳圈表层)、 bottom of atmosphere(大气圈底层) Thickness(厚度):over 20km,生物主要集中在地球内外圈层的交汇处:水圈表层和浅水的底层 大气圈的下层 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100m和水面以下200m这一薄层中,2.Earths In

6、terior sphere (地球的内部圈层),2.1 Basis for the division of earths interior sphere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earthquake wave):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 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 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地震波。,地震波,传播速度较快, 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介质,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岩石圈 内部圈层的特殊圈层,岩石圈与大气圈、水

7、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水,圈,地,壳,地,壳,地,幔,地球的外部圈层,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因为以地心为共同球心,所以也叫同心圈层。,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构成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外部圈层。,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1、低层大气的物质组成,问题:低层大气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干洁空气的组成,气温随高度递减;空气对流运动剧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气温随高度递增;大气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晴气朗。,气温随高度递减;

8、上冷下热,空气对流剧烈,也称高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很快,空气稀薄,以氧原子为主,吸收超短波辐射而增温。,热层顶以上的大气统称外层,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度的层次。,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大气底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变化;气温随高度递减;各层中最薄,但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强烈,天气复杂多样。,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2、大气的垂直分层:,平流层:大气中臭氧的主要分布区。因其大量吸收太阳紫外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递增。空气做平流运动,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天飞行。,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9、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层大气:从平流层顶到3000千米的高空范围。密度小,与星际空间接近。该层中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水 圈,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其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3/4,33,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人类实际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淡水储量的0.3%,约为地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生物与其环境共同组成的特殊圈层。生命活动渗透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成为地球上最具活力的圈层。,案例研究:,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成败

10、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构造组成密切相关,在不同性质与状态的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显著的变化。 由于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把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存在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用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所以说,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莫霍面、古登堡面比较,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外核s波消失,内核s波重新出现,说明什么?,莫霍洛维奇面(简称莫霍面Moho)最先由克罗地亚学者莫霍洛维奇(A. Mohoroviche, 1857 -

11、1936) 于1909年发现在莫霍面上下,纵波速度从7.0 km/s迅速增加到8.1 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 km, 在大洋之下平均仅为6km。后来,人们就把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莫霍面之下到古登堡面之间称为地幔。,古登堡面 是1914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 Gutenberg, 1889 - 1960)发现的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 13.6 km/s突然降低为7.98 km/s;横波速度从7.23 km/s到突然消失此界面位于地下2885 km深度。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莫霍面以上是地壳(cru

12、st),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是地幔(mantle),古登堡面之下是地核(core)。,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自地面向下依次可分为: 地壳(crust) 地幔(mantle) 地核(core) 三个圈层。,大陆地壳 大洋地壳,上地幔 下地幔,内核 外核,大陆地壳:平均为33km 大洋地壳:约为58km 平均约17km,上地幔:地壳至地下1000km 下地幔:地下1000-2900km深处,外核:地下2900km5000km深处 内核:5000km以下,上层:花岗岩为主,硅铝层 下层:玄武岩为主,硅镁层,主要是富含铁和镁的硅酸盐类,可能主要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温度最低 固态,温度

13、较高,固态 (上地幔的上 部:熔融状态),温度很高 外核:接近液体 内核:固态,自地壳、地幔到地核: 密度: 压力: 温度:,渐增,渐增,渐增,软流层,软流层 (asthenosphere ),位置: 特点: 地理意义:,上地幔的上部,物质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软流层可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与地震的主要发源地,特别是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震源分布的地方。,地球磁场 (Earths magnetic field),地球磁场示意图,地球内核物质为固态,而外核物质接近液态,液态铁的运动,就像在地球的“心脏”中建起了一台巨大的直流发电机,从而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地球磁场。,小 结,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形态 空间分布 相互联系,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划分,依据,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2个不连续面,Its a piece of cake Everyone can remember 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