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597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摘要:莫言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文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而莫言小说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较多,他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技巧,以中国传统的人格结构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东方魔幻现实主义。本文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简介和对莫言作品的分析,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的影响。关键词:莫言 魔幻现实主义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正文:莫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独具匠心的创新精神,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坛。莫言获在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

2、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且在借鉴魔幻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在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的氛围中,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赋予了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美学欣赏价值。一、魔幻现实主义概述 魔幻现实主义是 20 世纪 50 年代兴盛于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被看做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结合的产物。多以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为创作目的,以小说为主要创作体裁。代表作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67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具有如下的特征:一,用魔幻的手法反映拉

3、丁美洲的社会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本土色彩。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多取材于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二,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真实”。这里,最根本的核心是“真实” 二字,借魔幻来表现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根本目的,所有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都是以此作为基本立足点的。不管作品采用什么样的“魔幻”、“神奇”手段,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反映和揭露拉丁美洲黑暗的现实。三,深受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成功运用“魔幻”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西方现代主义手法,采取兼收并蓄的积极态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魔幻现实主义于20 世纪 7

4、0 年代进入中国,其独特的审美感受方式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可以仿效的模式。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中国的“寻根文学”,便是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而发生、壮大起来的,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如韩少功、贾平四、莫言等。莫言就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 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它有着 “惊世骇俗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其中的表现手法令他拍手称绝,而这些表象之下透露出的深层的现实则令他赞叹不已,他表示自己在创作中甚至有明显的模仿马尔克斯小说的倾向。二、莫言创作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烙印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于虚无和想象中见真实的文学,是一种运用丰富的 “魔幻化”表现

5、手法的文学,同时也是一种颠覆传统审美的直面荒诞与丑恶的文学。下面从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展现魔幻现实主义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一) 虚实结合的故事情节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从而取得“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魔幻”效果。莫言显然借鉴了马尔克斯的魔幻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莫言小说食草家族中,常常出现一种幻景的世界。他的小说虽然多是写农村的人、农村的事,但莫言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模式。他以冷峻严肃的现实主义为基调,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背景,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创造出魔幻瑰丽的“莫言风格”。 在创作中,莫言运用丰富的想象来构建

6、特定的情节和场景,使故事更为生动、立体,使人物内心的情感更为清晰,从而使小说的真实性在虚幻的表层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金发婴儿中对瞎老太婆摸着绣有“游龙戏凤”图案的锦缎被面这一场景的描述: “她摸着被面上略略凸起的图案,摸了凤头又摸龙尾,她摸呀摸呀,龙和凤在她的手下获得了生命,龙嘶嘶地吼着,凤唧唧地鸣着,龙嘶嘶,凤唧唧。唧唧嘶嘶合鸣着,在她的眼前飞舞起来,上下翻腾。交颈缠足,羽毛五彩缤纷,鳞甲闪闪发光,龙凤嬉戏着”这段关于龙凤嬉戏齐飞的想象突出了小说人物对被面刺绣深深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她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和向往。小说人物喜悦和激动的内心通过作者的丰富联想得到外化和放大,从而使读者对小说人

7、物的内在情感更加明了。又如,中篇小说球状闪电,写的是承包责任制后,回乡知青姻姻和他的女同学毛艳合伙组成“澳大利亚奶牛专业户”的故事。作者为了表现出处在巨大变革之中的我国农村发展的商品经济生产在以闪电般的速度和巨大的威力冲击着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方式等等,采用了幻象与现实交汇的魔幻技法,从雷鸣闪电中出现的“五个兵兵球大小的黄色火球”,“一边滚,一边还发出辟辟的炸裂声”。五岁的蝈蝈竟对它“飞射一脚”,于是火球穿墙破壁,进入了牛棚,蝈蝈“似乎听到了奶牛们像墙壁一样倒下去”,而他自己的身体也“轻飘飘地离开了地面”。在作品中,刺猾、奶牛均通人语、知善恶,

8、小幡亦能“象鸟儿一样飞去”,“鸟老人”总相信自己能升天入云。这一切既是现实的幻化,又是幻化的现实,既祌秘虚幻,又真实可信。可见,这两段想象性描述虽然看似虚幻,其实则反映着作者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和感受,通过阅读这两段文字,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态度。 ( 二) “魔幻化”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运用大量 “魔幻化”的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主要是指象征和意识流,而 “魔幻化”是指在传统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手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荒诞、怪异、虚无和想象的成分,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极大的自由性和不确定性。这两种表现手法在莫言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首先是 “魔幻化”的象征手法。莫

9、言认为,象征和寓意是一篇小说的生命力所在,所以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寓意深刻的象征意象。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的一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在 怀抱鲜花的女人中, “鲜花”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意象。一方面,又聋又哑的鲜花姑娘之所以能使上尉的倾心,不仅仅在于她美丽的外表、执著的意志和纯洁的心灵,还在于她怀里抱着的那束 “花叶子碧绿,花朵肥硕,颜色紫红,叶与花都水灵灵的”鲜花。此时的鲜花是无限生命力和美好生活的象征,是纯洁和美丽心灵的象征,也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的象征。另一方面,“鲜花”是鲜花姑娘生命的象征。鲜花姑娘自始至终都抱着那束鲜花

10、。她一路追随着上尉,经历了很多磨难,内心依然坚强,意志依然坚定,而那束花也依然“枝叶灿烂”。但到小说结尾处,鲜花姑娘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束花也失去了往日的生命力。在这篇小说中,莫言对 “鲜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处理,它与鲜花姑娘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传统象征而又居其之上的,是读者凭借一般的逻辑思考所不易预见的,因而也就使故事情节显得更加的荒诞和离奇。在莫言小说里,绚丽的色彩被演绎得格外魔幻而弦目。他用色彩意象将文学作品赋予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语义,透过色彩的表面,我们能够看见“弦外之音”,甚至触摸到小说的深层意蕴。纵观莫言小说,主要有两大主要色彩:红色和绿色。红色代表了热烈、奔放、激情渗湃,是莫言小说中使

11、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色彩。再如,在 红高粱中,一系列色彩也构成了重要的象征意象,具有深刻的寓意。莫言笔下的“红色”有 “暗红” “酥红”等,虽然红的程度不同,但就其象征意义而言是统一的都是自由奔放的生命和英勇豪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绿色,本是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在莫言作品里反而成了丑恶的代名词,“象征着逆境的恶劣、现实的邪恶、人性的肮脏和鄙俗”。在莫言笔下,“绿色”是愚昧人物活动的背景,在这类意象的使用上更多的反映出了作家对于故乡土地的复杂情感。绿色的原野给了故乡那些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生命所需要的一切,但也熬尽了他们的血汗与青春。在狗道中,杂种高梁包围着“我”,蛇一样的叶片缠绕着“我”的身

12、体,“我”的思想被它们遍体流通的暗绿色的毒素毒害着,“我”在难以摆脱的羁絆中气喘吁吁,“我”为摆脱不了这种痛苦而沉浸到悲哀的谷底。文中的“我”对暗绿色杂种高粱的痛恨,其实是基于对人类种的退化的不满,这也是作者关于人类进化的反思,是对现今农村生存者愚昧卑屈的生命的悲哀。在枯河中,“他看见父亲满眼都是绿色的眼泪,膀子上的血管像绿虫子一样婦动着”这里的绿色更多的象征着人性的恶与亲情的缺失。而在红高梁中当罗汉大爷被施行剥皮酷刑时,“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绿色苍蝇在这里更加暗示出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丑恶。其次是 “魔幻化”的意识流手法。莫言在小说架构方面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一样,都有意地将时空顺序打乱

13、,呈现出情节颠倒、错乱的表象。他也善于用 “心理时间”表现现实,从各个侧面透析现实,用看似随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一个最为真实的现实世界。在 红高粱系列小说中, “我”成为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叙述者。尽管 “我”是一个后来的晚辈,但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和辈分的阻隔,看到奶奶在爷爷抬着的轿子里 “心跳如鼓”的场景,看到父亲被疯狗追咬的场景,看到爷爷解放后从北海道归来的场景。由此可见,莫言在创作中的意识流手法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也就更能体现出作品的荒诞性和离奇性,并彰显出极其浓厚的艺术色彩。莫言还运用荒诞的手法。荒诞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文化的产物。荒诞是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14、也是现象和本质分裂,动机与结果的背离,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现实中的荒诞是审美活范畴中荒诞的根源,荒诞审美形态是对现实中荒诞人生时间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荒诞手法是贯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法。在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中,为了展现拉丁美洲的“神奇现实”,主要也是借用这种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荒诞手法。同样,莫言作品中荒诞也时常出现。在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的行为方式已经脱离了现实的可能性,带有些许的魔幻色彩,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能手攥烧红的钻头而浑然不觉,还能看见“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着活拨的银色液体的红萝卜”,所有种种奇异的现象折射出荒诞的时代带给一个弱者的荒诞感

15、受与反应。在战友重逢这部作品里,作家安排已经死去的战友与活着的战友相逢,并叙述出他们过去的从军生活及战斗经历。这显然带有了某种非现实化的色彩,生与死的界限已经得以弥合。作家借助于这种荒诞性情境,试图传达一种新的英雄观。作品中的钱英豪具备一个英雄的素质,但他的悲哀在于自己死得无声无息,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就在敌人的流弹下牺牲了。但正是像钱英豪这样无数的亡灵们,他们不甘心于自己死得没有军人气概,对于他们而言,死亡是无所畏惧的,只是要死得轰轰烈烈。莫言对于军人的这种英雄观是理解的,“莫言以极其荒诞的手法虚构了一座阴曹地府,让这些罹难的战友重逢在他们看来是最为神圣的团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

16、战友变成鬼魂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范,英雄的本色。” 英雄不仅仅是“一呼百应”的豪杰,更多的是那些无名的、默默奉献着的人们。在莫言的幽默与趣味里,作家同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类似变形记的荒诞情境。在小说里,颇具知识分子气质的大学中文系教师王三在妻子的“压制”下变成了一只猴子,由人到猴子的这种转变,我们可以视为是“人”在现代社会的重重压迫下的某种应对性退化。妻子的粗暴,外在都市文明的压制,他人的猜忌与误解,这些使得王三只能选择退回到祖先的世界里,去逃避世间的喧嚣与冷漠。通过这部小说,莫言也隐晦地透露出对于现代社会文明的否定性价值评判,当然我们也从王三的遭遇看到了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中的赋她处境。( 三) 颠覆传统审美的文字描写正如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那样,莫言也颠覆了读者传统的审美观点,将丑恶与荒诞的现实不加修饰、甚至是放大处理以后化为文字置入小说,使读者阅罢心生震惊甚至厌恶之感。读莫言小说,给我们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