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546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3.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 马氏体相变(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固态相变马氏体相变,马氏体转变:奥氏体从高温冷却时,若冷速足够快,避免在冷却过程中发生高温转变及中温转变,则将在Ms到Mf温度范围内转变为马氏体M。 (MS-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 Mf -马氏体相变结束温度) 马氏体:就是C 在-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钢中马氏体:C原子在-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定义:凡相变的基本特性属于马氏体型的转变产物都称为马氏体。 形成条件:淬火。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 或Ac1以上,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却,以获得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抑制所有非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冷却速度。 马氏体的力学性能:高硬度、

2、高强度。,马氏体相变,12.1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12.2 马氏体相变热力学(重点) 12.3 马氏体相变动力学 12.4 马氏体的回火(重点) 12.5 马氏体时效钢的钢化机制分析,12.1 马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 无扩散性 非恒温性和不完全性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晶体学位向关系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亚结构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 过冷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 形状记忆效应,12.1.1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无扩散性:马氏体转变只有点阵改组而无成份变化,转变时原子做有规律的整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个原子间距,且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转变速度极快。(例如:

3、Fe-C、Fe-Ni合金,在-196 -20之间一片马氏体形成的时间约510-7510-5秒),12.1.1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的原因,C原子在-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体心正方结构,正方度随碳含量增加而线性增大。 Fe-C合金中,A和M中碳原子相对铁原子的间隙位置没变。 Fe-C合金中,在-20-195C之间,每片M的形成时间约为:0.5510-7s。 转变结果:降低了系统能量,形成低温亚稳定相。 形成条件:冷却速度大到能避免扩散型相变,所有金属及合金的高温相均可发生M相变。,12.1.2 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和转变不完全性 马氏体转变存在开始转变温度Ms, 和终了转变温度Mf。当奥氏体

4、过冷到Ms点温度以下,开始发生马氏体转变,直到温度降到Mf 以下时,转变结束。 因此,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体现为马氏体的降温转变。 温度降低到马氏体相变终了温度Mf 时,有残余奥氏体存在的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不完全性。 一般钢材的Mf 都低于室温,在生产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马氏体,常采用深冷到室温以下的处理工艺,这种工艺方法称为冷处理。,在Ms点以下,一定温度只形成一定量的马氏体,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马氏体转变量才不断继续增加。即,马氏体转变是在MsMf温度范围内进行的,马氏体的转变量是温度的函数。 20时,A部分为残余奥氏体,可采用深过冷处理,获得更多M。 Mf时,转变量并达到100%,体现了马

5、氏体转变的未不完全性。,转变不完全性 及AR,深过冷处理,马氏体转变量与温度的关系,12.1.3 切变共格性和表面浮凸现象 (1)马氏体转变时在预先磨光的表面上产生有规则的表面浮凸。 (2)马氏体形成有惯习面,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之间保持共格关系(第二类共格) 。,12.1.4 晶体学位向关系 马氏体转变时马氏体与奥氏体存在着严格的晶体学关系。 、位向关系 相变时,整体相互移动一段距离,相邻原子的相对位置无变化,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位置的位移,因此奥氏体与马氏体保持一定的严格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K-S关系:110M /111A;M/A 西山(N)关系:110M/111A;M/A G-T关系

6、 K-V-N关系 西山关系与K-S关系相比,晶面关系相同,晶向关系相差516,奥氏体 (111)面上马氏体的六种不同K-S取向,110M /111A;M/A,由于3个奥氏体方向上(每个方向上有2种马氏体取向)可能有6种不同的马氏体取向,而奥氏体的 111 晶面族中又有4种晶面,从而马氏体共有24种取向(变体)。,K-S 关系:,奥氏体 (111)面上马氏体的三种不同西山取向,西山关系:,111A110M ; AM,按西山关系,在每个111A面上,马氏体可能有3种取向,故马氏体共有12种取 向(变体)。,12.1.5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亚结构,不同形态马氏体存在成分及温度范围,(1)板条状马氏体

7、 常见于低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中。其显微组织是由许多成群的板条组成,称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为位错,也称位错马氏体。,板条马氏体晶粒的显微组织示意图:板条单晶板条块板条束马氏体晶粒。 稠密的板条单晶之间夹着残余奥氏体 。这种微量的残余奥氏体对板条马氏体的韧性贡献很大。 许多相互平行的板条组成一个板条束,它们具有相同的惯习面。 板条束内具有相同取向的小块称为板条块,常常呈现为黑白相间的块。,对于碳钢: C%0.3%时,板条束和板条块比较清楚; 0.3%C%0.5%时,板条束清楚而板条块不清楚; 0.6%C%0.8 %时,无法辨认板条束和板条块,板条组织逐渐消失并向片状马氏体组织过渡。 与奥氏体

8、晶粒的关系: 奥氏体晶粒越大,板条束越大,而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板条束个数基本不变,奥氏体晶粒大小对板条宽度几乎没影响。 冷却速度的关系: 冷却速度越大,板条束和块宽同时减小,组织变细,因此提高冷却速度有利于细化马氏体晶粒。,钢板条马氏体中的位错,板条马氏体,(2)片状马氏体 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Fe-Ni-C钢。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形状,称透镜片状马氏体或片状马氏体,试样磨面的截面在显微镜下呈针状或竹叶状,又称针状马氏体或竹叶状马氏体,亚结构为孪晶,也称孪晶马氏体。,形成过程: 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横贯整个奥氏体晶粒。 后形成的马氏体片,则在奥氏体晶粒内进一步分割奥氏体晶粒,所以后形成的马氏

9、体片越来越短小。 与奥氏体晶粒的关系:奥氏体晶粒越大,马氏体片越大。,显微裂纹 现象:高碳钢淬火时,片状马氏体内部形成显微裂纹。 原因:片状马氏体形成极快,先形成的第一片马氏体贯穿整个原奥氏体晶粒,后形成的马氏体片不断撞击先形成的马氏体,或与原A晶界相撞,冲击力大,且高碳马氏体本身脆,撞出裂纹。 值得提出的是:板条马氏体板条之间夹角很小,基本相互平行,相互撞击的几率很小,即使偶有撞击,由于残余奥氏体的存在可以缓解应力,因此,板条马氏体没有出现显微裂纹。,片状马氏体及其亚结构,片状马氏体的亚结构为细小孪晶,一般集中在中脊面附近,片的边缘为位错。随形成温度下降,孪晶区扩大。,带有中脊的片状马氏体,

10、钢的两种马氏体的特征对比 C%,Ms,条状片状,位错孪晶 且随着C%增加,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加。合金元素Cr、Mo、Mn、Ni增加形成孪晶马氏体倾向。,表 两种马氏体特征的比较,12.1.6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 定义:淬火时因缓慢冷却或在冷却过程中停留,引起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使马氏体转变迟滞的现象称为过冷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奥氏体热稳定化现象(在Ms点以下等温停留)示意图,在TA温度停留时间,在TA温度停留后再继续冷却,马氏体转变并不立即恢复,而要冷至Ms才重新形成马氏体。即要滞后(=TA-Ms)度,转变才能继续进行。与正常情况下的连续冷却转变相比,同样温度TR下的转变量少了(=M1-M

11、2)。,热稳定化程度可用滞后温度间隔和残余奥氏体增量来表示,产生机理:C、N 原子在适当温度下(热稳定化温度)向点阵位错处偏聚,钉扎位错,不仅强化奥氏体,使马氏体相变切变阻力增大,同时钉扎马氏体核坯,阻碍其长大。因此发生必须附加化学驱动力以克服溶质原子的钉扎力。过冷度提供了这个附加化学驱动力。 这就是过冷度产生的原因。 影响热稳定化的因素: (1) 化学成分: C、N原子影响最重要,无C的Fe-Ni合金无热稳定化现象,C、N原子总量大于0.01%就产生稳定化现象。C%增加,稳定化作用增加。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V促进热稳定化作用;Ni、Si等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对热稳定化无影响。 (2)

12、等温温度:奥氏体的热稳定化有个温度上限Mc,在Mc以下等温或缓冷才会引起热稳定化。 (3) 等温时间:等温时间越长,C、N原子偏聚量增加,奥氏体稳定化程度增加。 (4) 已生成的马氏体量f:f越大,奥氏体热稳定性越大。,马氏体逆转变:把马氏体以足够快的速度加热时,马氏体可以不分解而直接转化成奥氏体。 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在Ms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而促生的马氏体转变。 形变诱发奥氏体转变:在As点以下对马氏体进行塑性变形而促生的奥氏体。,As:马氏体逆转变开始温度 Af:马氏体逆转变终了温度 Md: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Ad:形变诱发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 T0:为相同成分的马氏体和奥氏

13、体两相热力学平衡温度;也为Md上限温度(理论温度),Ad下限温度(理论温度),Md,Ad,12.1.7 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对形变诱发马氏体的解释: 如图所示,马氏体相变所需的驱动力为G,对应相变点为Ms。在T1 温度(T1Ms),马氏体相变的驱动力为G2,达不到G,经形变补充的机械驱动力G1 与化学驱动力G2 叠加,满足G=G1+G2,因此在T1温度下形变,马氏体相变能够进行,即在T1温度下可获得形变诱发马氏体。,形变诱发马氏体转变热力学条件示意图,12.1.8 过冷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现象:Md 点是形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温度,高于此温度的塑性变形将不会产生形变诱发马氏体。 原因:在Md点以

14、上温度对过冷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会产生过冷奥氏体机械稳定化。 产生机理:由于塑性变形引入缺陷(或使缺陷增加),破坏了母相与新相(或其核坯)之间的共格关系,使马氏体转变时原子运动发生困难。,Md,12.1.9 形状记忆效应,热弹性:温度的升降可以引起热弹性马氏体的消长。即,当温度下降,马氏体片长大;反之,当温度上升,马氏体逆转变为奥氏体,造成马氏体片收缩。只要马氏体界面上的共格性未被破坏,马氏体片可随着驱动力的改变而反复发生长大或缩小。 伪弹性:具有热弹性的马氏体,在Md点以下Ms点以上施加应力会诱发马氏体相变,代替温度对马氏体转变的作用。即应力的升降可以引起热弹性马氏体的消长,称为伪弹性。 形

15、状记忆效应 是由马氏体转变的热弹性及伪弹性行为引起的。,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应具备的3个条件: (1) 必须是热弹性马氏体。即随着温度的变化,母相与马氏体界面的移动是可逆的; (2) 合金中的异类原子,无论处于母态还是马氏体状态都必须具有有序结构; (3)“母相 马氏体“相变,在晶体学上是可逆的。,形状记忆效应可分为三类: 单程记忆效应:在马氏体状态下受力变形,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不恢复低温相形状。 双程记忆效应:加热时恢复高温形状,冷却时恢复低温形状,即通过温度升降自发地可逆地反复恢复高低温的形状。 全程记忆效应: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与高温相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

16、这是一种特殊的双程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月面天线: 先用镍钛合金在高温下制成月面天线(这种合金非常强硬,刚度很好),再让天线冷却到28以下。这种马氏体非常柔软,所以很容易把天线折叠成小球似的一团,放进宇宙飞船的船舱里。到达月球后,借助于阳光照射或其他热源的加热使环境温度超过奥氏体相变温度,这时天线自动张开,成为原先定形的月面天线。,记忆铆钉:,铆钉尾部记忆成型为开口状,紧固前,将铆钉在干冰中冷却后把尾部拉直,插入被紧固件的孔中,温度上升产生形状恢复,铆钉尾部叉开即可实现紧固。,记忆眼镜框,记忆眼镜框,如果不小心被碰弯曲了,只要将其放在热水中加热,就可以恢复原状。,记忆合金花:,利用CuZnAl形状记忆合金双程记忆恢复特性制成的记忆合金花瓣,以热水或热风为热源,开放温度为6585,闭合温度为室温。,12.2 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