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452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我所认识的林徽因 在了解这个人之前看了她写的文章诗集,只觉得对于一个女性来说过于老成了。尤其是文章小说,气氛一直像在一个密不透风的牢笼里,压抑的几乎无法呼吸。诗歌明明应该是最煽情的,唯美的,可是却偏偏要加上无止无尽的冲破黑暗的欲望。就像是,明明是无边无际的绿色的希望的田野,而作者却偏偏引来乌云压城,让人只能在黑暗中努力汲取仅有的芬芳。甚至,我一度以为是在她老年的时候写的。只有在她写给胡适,徐志摩等人的信中,才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有人气儿的女子,一个会为了家人奔波劳累的母亲,一个也会抱怨家事繁重的妻子。(林徽因写的英文信大多有儿子梁从诫翻译)(梁从诫,2010年去世,是一名非常杰

2、出的环保主义者,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她和沈从文的文章,虽然沈从文只比她大两岁,但文章感情方面却有很大区别。沈从文的很多文章都是反映湘西一带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用一种很真实的视角,极普通的例子剖开淳朴下现实的丑陋。但,另一方面,当他纵情描绘湘西一带的令人如痴如醉的自然风光时,作者本人应该是完全沉浸在那片土地的怀抱中的。在读者看来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美好,以至于如此世外桃源般的仙境让人忘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或者,我们把它俗称为“对比”。这就是不同。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唯美的画境,它不夹杂任何的杂质。没有忧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那个特定的年代的无奈。所有

3、的一切都只源于对那片土地最真实的赞美与向往。林徽因的文章虽然也是美的,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或压抑或宣泄的悲愤。像是鲁迅这样的教育家对国人发出的呐喊,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能以如此细腻的手法描绘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实在是难得。只不过,现在想来,国家危难,民族存亡,对于那个年龄的他们,要负担的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带着浓妆淡抹的身姿在历史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好不容易手刃了外国侵略者,却发现,接下来的八年自己手里要沾满的竟是自己同胞的鲜血。中国平民的生活大抵也只能透过她们的文章才能清楚地看个透彻。一方面

4、,如此年纪轻轻就经历了这么多变故,心境必定要比普通人深上许多。从小就经历了家人一个一个的不幸离去,尤其是在她21(1925年)岁时,年仅49的父亲林长明被流弹击中,去世。当她24岁(1928年)时与梁思成在加拿大举行婚礼。同年11月,梁启超病重住院,梁思成、林徽因赶赴北京。来年1月时(1929年),梁启超病故,梁思成、林徽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生下女儿,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另一方面,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跟随父亲出国学习,研究,考察样样不落,其视野应该比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还要开阔。林徽因的诗歌一方面是偏向带有浓厚的徐志摩型的浪漫主义气息。很明显的你是人间的四

5、月天,她的唯美在这首诗中达到了极致。但,就我所看过的诗歌小说,大部分还是一种在黑暗中百折不挠的前进的护国爱民的类型。这可能就比徐志摩更加的具有写实主义色彩。甚至觉得,四月天仅仅是黑暗中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明光。比如,在其三弟林恒死后(美国俄亥俄州美术学院院长,即林璎的父亲,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林璎:在她还在耶鲁上大三的时候也就是21岁时(1980年)设计了越南阵亡将士纪念碑,1994年,反应林璎事迹成就的纪录片林玛娅:坚定清晰的洞见,并夺得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为其写的诗哭三弟恒(在其去世后三年写的)则是异常的悲痛(类似于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说是哭林恒,其实是

6、哭当时的中国。那种悲痛有明显的隐忍与无奈,当然更多的是愤恨,类似鲁迅急切地想用刘和珍的死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一样。这对于年轻的女性作家实在是难得。其实,我很喜欢她在徐志摩去世后,给胡适写的好几封抱怨凌叔华的信。冷嘲热讽不在话下。这里放了一段,信中写到“志摩常说:淑华这人太过小气。我总说:是么?小心点吧,别得罪了她。女人家小气虽是常有的事,像他这种有相当学问知名的人也该学点大方才好。”这时候觉得她不再是众星捧月般的女神,只是生活中一个思念朋友的普通友人。对徐志摩的友情这时候才是最真挚的。这里讲到了徐志摩,等一下再来谈。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合的好) 其实我觉得梁思成这个人很矛盾,或者说是有了林徽因这样

7、一个妻子后压力挺大的。尤其是看了林洙(林徽因于1955年去世,梁思成1972年去世。1962年,林洙(1928年,34岁)与梁思成结婚,引起众多非议。她出身卑微,在清华建筑系当资料员,与清华建筑系教授程应铨离婚。结婚时由林徽因等主持帮助。)的文章后,发现林徽因有金岳霖这样一个倾慕的人,对梁思成来说,也不一定是件坏事。一个例子,连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全无芥蒂赞美着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风华绝代,才华过人。”可想,她是多么的出众。梁思成每天跟她谈话,脑子都要快速的转才能跟上她的思维。那得多累呀!像金岳霖这样的大家,在跟她交流时都不怎么插得上话,更别提普通人了。当然,梁思成

8、的才能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企及的。两个人,一个提供构想,一个动手构图,却是很好的结合呀!林徽因与徐志摩 (得失之间,是非已明)才貌双全的林徽因16岁与徐志摩在伦敦邂逅,不过,很遗憾的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在1918年(可能更早)就相识了,即14岁时。徐志摩这个人显然是浪漫的,但很多时候却是偏激的(准确的说是过于浪漫的,以至于这种浪漫在现实世界是行不通的,或者说它适用于恋爱的初期,当恋爱逐渐转向婚姻,转向生活,转向现实,它是不符合现实的生存法则的)。所以,陆小曼会选择他,但林徽因不会。(在当时,陆小曼的才情(精通英文,法文),样貌,家世等等绝对不输给林徽因。只是,林徽因把这些投入到了创作领域,而她把这些

9、放在了交际场中。当然,另一方面,还得感谢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整理了他的文章诗集。)我觉得这可能也和当时徐志摩的做法有关。徐志摩在狂追林徽因时,张幼仪已经怀了第二胎,并且还在张刚刚生产完就递了离婚协议书,而且还是在柏林。这种人,一方面是痴情的疯子,一方面也是无情的祸根。比之青梅竹马的梁思成,结婚的对象自然不难选。 对于陆小曼,起初我也是不喜欢的。但看完这个人的介绍后,还是感叹,徐志摩真的很厉害,能够追到她。徐志摩死后,陆小曼不再出去交际。她默默忍受着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

10、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怀念志摩,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是冲破封建束缚的自由结合,其间虽也曾彼此伤害,但也深深相爱。至于林徽因与陆小曼,我更愿意用一句诗来形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我看来,很多方面陆小曼是肯定不输给林徽因的,至于,徐志摩心中谁是雪,谁是梅,我们就无从考证了。林徽因与金岳霖(有友如此,此生何憾!)对于金岳霖的痴情,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无法说清,他到底是幸还是不幸。遇到了一生挚爱,却永远只能静静的呵护。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在短短一生中遇到自己的挚爱,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拥有这份爱?想

11、到一个形容:徐志摩是人间的,可进可退;金岳霖是幻想的,是难得的珍贵。可是,如果这辈子没有让他遇见林徽因,那他的人生就不会如此的炫丽,传奇。恋爱是一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这里的所有人,不论是风流倜傥的诗人还是风华绝代的才女,在历史的天空中以他们最绚烂的方式走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非常的爱国。名人们的感情纠葛永远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但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根本却是他们长存于我们心中的原因。 1924年,泰戈尔访华。5月8号是他64岁生日,在协和医院的礼堂。北京学界特意为

12、他开了一个祝寿会。在祝寿会上一群名流出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演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演爱神玛达那。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不过,后来看了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女士的文章,更增添了具体了解。 据她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

13、,坦诚得如同 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 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凡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毗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截的一段金岳霖的谈话)金岳霖“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总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当然不是说他滑头。”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纵,没遮没拦。他接着说:“林徽因被他父亲带回国后,徐志摩又追到北京。临离伦敦时他说了两句话,前面那句忘了,后面是销魂今日进燕京。看,他满脑子林徽因,我觉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认识,他们是两小无猜,两小无猜啊。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两人父亲都是研究系的。 徐志摩总是跟着要钻进去,钻也没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这个朋友。”他说:“比较起来,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的结合,结合得好,这也是不容易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