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沟通模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643063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185 大小: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大沟通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四大沟通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四大沟通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四大沟通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四大沟通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大沟通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大沟通模式(1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大沟通模式摘录最亲密的人有时反而不能处理好彼此的情绪,因为心理距离太近,对彼此的期望值太高。所以细心的照顾就好了,默默地陪伴就好了。母亲可以让儿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面对儿子的情绪如果有力量就回应,如果没有力量可以不急于回应。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负面的情绪都与我们和他人的沟通有关。其实语言交流并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更多的沟通是以“潜台词”的方式存在着。曾经有个女孩问:我每次吵架都吵不过我男友,他总是指责我。这说明,她与男友在一起时,男友总是站在“指导者”的位置,而她在早期也接受了这种相处模式,一旦形成,改变起来自然困难。所以,在人际关系中,长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定位也是一种“沟通”。人际沟通分

2、析学(简称TA,念作“T”、“A”),把这些过程剖析得非常清晰。我最早看到关于沟通的一个例子如下;情境A;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考试得了几分?”老师:“60分。”;情境B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考试得了几分?”老师:“不好好用功,还有脸问我?”情境C得知儿子的考试成绩后,爸爸对儿子说:“你哥哥考了90分,姐姐考了100分。”;三种对话中,第二、第三种给当事人的感觉很不好。而为什么不好,人际沟通分析学作了如下的解释:;首先,该理论把人在沟通中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父母、成人、儿童。我们虽然已长大成人,但有时仍像任性或胆小的“孩子”,有时我们又会不自觉地扮演或严厉或慈爱的“父母”处在何种心理状态里

3、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A对话称为“互补沟通”:提问和回答的内容对应。两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角色,学生问该问的,老师答该答的。这时沟通的两个人处在理性的“成人状态”里。;B对话称为“交错沟通”:我问该问的,你却不答该答的。提问者得到的是非预料中的反应,沟通就会产生阻碍,话不投机半句多。发起沟通的人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仍是“成人状态”,但回应的人角色发生了变化,有了情绪、有了指责。这种沟通像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在指责孩子。C对话称为“隐藏沟通”:表面上的话很客观,其实另有他意。本例中想表达的潜台词是:哥哥、姐姐都很好,你最没出息。这恰恰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沟通方式。表面上是互补沟通:成人-成人

4、,实际上却是“父母”对“孩子”的指责。;用不同的状态(也称“自我心理状态”)与他人互动,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沟通类型。分别称为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隐藏沟通。见图例。;后文我们将从自我心理状态入手详细介绍与沟通模式有关的一些概念。;一、自我心理状态;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戏剧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所反映出的不同行为模式。 我们都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是不同的。例如一个经理人向他的上司汇报工作时,是一种心理状态;晚上下班后和朋友喝酒时,是另一种心理状态;回到家发现孩子闯祸了,则又是一种心理状态。在这些不同的场合中,不仅他的语调将会起变化,他的脸色、感情、想法和行为也都不一样

5、。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正为工作的事烦心,气急败坏地扔出手中的文件,这时候电话响了,是你可爱的孩子打来的,我们的声音瞬间变得柔和,脸上充满了甜蜜:“嗯,宝贝,怎么了?”;通过对人群的大量观察,人际沟通分析学(TA)的创始人埃瑞克伯恩博士发现,在任何时候,一个人一定处于三种基本状态之一,他把这三种状态称为“自我心理状态”。自我心理状态是某一时期一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综合表达。 “父母”自我心理状态(P,简称“父母状态”)主要来自亲生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如何关爱他人,就能感受到他的父母对他抚育和疼爱的程度;反之,你看到他如何惩罚或指责别人,也能推断他的父母对他的处罚是否公平或是

6、否带有偏见。很多时候,父母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外表,还包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觉和行为。这种影响之深,超乎我们的想象。;情绪多变的父母对待孩子,有时像春天般温暖,有时又像秋风扫落叶般冷酷。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情绪,就像土壤和气候对于植物的影响。不同的父母会塑造出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成了松树,有的孩子成了苹果树,有的孩子则成了带刺的玫瑰。我们把“父母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型父母”,会扮演权威者,习惯于发号施令、指导别人的行为、发现并指责对方的错误。“控制型父母”的口头禅是:“应该”、“你怎么回事”、“你不知道吗”。 “控制型父母”积极的一面是:具有威严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等。 “控制型父母”消极

7、的一面是:过分强求、指责他人;禁忌多,惩罚多于保护;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看不起别人等。;另一种是“养育型父母”。“养育型父母”有很多抚育性的行为,把对方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关心爱护、温和鼓励,甚至处处替代。口头禅是:“你怎么样”、“放着吧,我来”。 “养育型父母”积极的一面是:关心爱护别人、有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关心他人多过自己。消极一面是:看不到他人的潜力,对他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心理状态(C,简称“儿童状态”)是儿童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儿童”可能是淘气的,也可能是听话的;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忧伤的。我们当中的任何人,无论年龄多大,想想看,你有没有重现过童年时代一度出现过的

8、感觉、思想或行为?;比如小航,当她是个小女孩时,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倒在地上大哭大闹直到目的达成。长大后当男友要求分手时,她不能接受,于是反复纠缠,甚至要求父母出面干预。这就是“儿童状态”。当然“儿童状态”中还有一种自发性的、创造性的直觉品质,这是所有自我心理状态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型儿童”,多以听话、顺从的姿态出现。如经典文学形象“沙僧”,他的口头禅是:“师傅,大师兄说得对啊。”或者:“大师兄,就听师傅的吧。”这种状态积极的一面是:执行力强,适合在大的组织中工作。消极一面是:不能承担过大的责任,缺乏灵活性。;另一种“儿童状态”是“自由型儿童”:想

9、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所顾忌,如经典文学形象“孙悟空”。又比如公园里的老人在热情地舞蹈、兴奋地踢毽,或者一个成年人爬到山顶时兴奋地大声呼喊这时你看到的就是处于“自由儿童状态”的成年人。习惯于自我欣赏的人,他的“自由儿童状态”是非常活跃的。“自由儿童”的积极方面是:友好合作,处事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极富乐观精神。消极方面是: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一个健康、快乐的人,每天应该适当表现“自由型儿童”的积极一面。 “成人”自我心理状态(A,简称“成人状态”)就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境以及对方和自己的角色,并做出适宜的反应。“成人状态”像一台巨大的电子计算机,主要

10、的功能是积累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并整合资源以应对问题。“成人状态”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需的,但并不是最好的,有时候“成人状态”会显得比较乏味。;在前文的情境A里,老师和学生都只针对当下的对话发生反应,学生问:“请问我这次考试得了几分?”老师回答:“60分。”问答是平行的,不带有情绪的,所以提问和回答都是以“成人状态”为出发点的。二、心理定位每个人在沟通之前其实已经对自己和他人有了先入为主的信念,或者说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潜台词”,这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什么样的人。在确定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定位时,将出现四种情况: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人际沟通分析学(TA)用“OK图”

11、来说明这种现象:图及心理定位心理定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认为,所有的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或第二年就得出了“我不好,你好”的结论。因为他们不得不处处依赖父母,以得到食物、照料。在依赖过程中,他们显得那么无助:正盯着一只好玩的小狗,却被妈妈把头扭过来;已经吃饱了,奶头还一次次被塞入嘴里;想拿自己看到的玩具,父母却怎么都不明白是哪个。我们无法与那么小的孩子用语言交流,即使是非常耐心又聪明的父母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孩子的需求,所以孩子一定会体会到这种挫败感。幸运的是,有很多父母可以做到无条件并始终如一地关注孩子。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父母耐心地陪伴,给以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独立

12、的行为增强能力,形成越来越多的“我好”的“心理定位”。 “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建立在我们学会说话之前。如果通过养育者的努力,孩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提升能力,并不断发展自己的潜力,慢慢就能摒弃原有的“心理定位”,建立“我好,你好”的“心理定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比另外一些孩子显得自信的原因。 家庭的养育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定位”。如果一个孩子学习不好,但父母仍然很喜欢他、认可他,并耐心地教导和陪伴他,他的“心理定位”可能就是“我好,你也好”。这样的孩子如果在学校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留下补课,他的认知可能是:“老师对我真好,知道我没学会,要单独教我。”但如果另一个孩子在家里总是得到这

13、样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笨,你看看隔壁的孩子,人家上学多省心。”当他遇到同样被留下补课的情境,他的反应就会不同,可能会想:“这老师就是看我不顺眼,跟我过不去。反正我也学不好了。”当人们确定了自己的“心理定位”时,会有一些类似这样的结论:关于自己的正面结论:我很杰出,我很聪明,我很有力量,我很有眼光,我什么事都能做。当然还有关于自己的负面结论:我很笨,我很无能;我什么都做不好;我反应太慢了;我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关于他人的正面结论:他真棒,他说得真好,他这件事做得太漂亮了,他真是擅长打扮自己,他真热心。关于他人的负面结论:他太爱表现自己了;他虽然成功了,但是靠出卖他人得到的;他真把自己当明星了,太

14、自不量力了。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定位”决定沟通中的基本态度,在沟通中影响着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感觉,并决定着我们最后的行为,是更深一层的“潜台词”。选择“我好,你也好”这种定位的人,看自己是好的,看他人也是好的、值得信任的。当沟通中发生不一致时,会认为是每个人的差异造成了不同,会从信任的角度去沟通,客观地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解决。选择“我好,你不好”定位的人,看自己总是好的,看他人总带有偏见。他总感觉要承认自己的价值就必须把对方压下来,只有证明了他人不好自己才是好的。表面上很强势,习惯于指责他人,但内心的不安全和恐惧很多。选择“我不好,你好”定位的人倾向于否定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失败者,认为他

15、人比自己优秀。选择“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种定位的人,对他人和自己都充满了否定和失望,所以一直在否定自己,也否定别人。当在沟通中遇到问题时,不相信自己能解决,也拒绝他人的主动沟通,从而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进入绝望无助的状态。 “心理定位”还有一个特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定位和性别的关系。每个人最重要的一个身份就是我们的“性别角色”:男人、女人。“心理定位”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我们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态度,例如:男人是强势的,女人是弱势的;男人有很多自由,女人没有;我是个美丽的女人,充满了魅力;或是我知道自己不像个女人,对男人没有吸引力很明显,类似这样的“心理定位”肯定会影响我们在两性关系中的表现

16、。 “心理定位”一旦形成,如果我们不去觉察它,就会无意识地强化它、验证它。不健康的“心理定位”会让我们更多地进入“沟通游戏”,一次次体会挫败感。三、沟通类型像本书开头的例子里表达的一样,根据沟通双方不同的行为,沟通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互补沟通、交错沟通、隐藏沟通。【例一】丈夫:今晚去吃什么?妻子:去吃烤肉吧,这几天吃得太素,你肯定早就想吃肉了。这是一次相互以“成人状态”对“成人状态”的交往。丈夫的话是探索性的,也体现了对妻子的意见和喜好的尊重。妻子的回答把丈夫的愿望和自己的意图统一了起来,既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表达了对丈夫的体贴。这种交往是成功的,它对促进双方良好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例二】丈夫:头痛死了,今晚不想吃饭了。妻子:怎么了,是不是病了?喝杯热水,先去躺会儿。一般头痛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病,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