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642854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废旧电池危害以及回收利用,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正在使我们居住的星球超负荷运转,层出不穷的公害事件、“垃圾围城“早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已是当务之急。,主要内容,国内使用电池现状 废电池的基本材质 废电池的危害 废电池的污染 国际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国内使用电池现状,国内使用最多的工业电池为铅蓄电池,铅占蓄电池总成本50%以上,主要采用火法、湿法冶金工艺以及固相电解还原技术。外壳为塑料,可以再生,基本实现无二次污染。,废电池的基本材质,小型二次电池目前使用较多的有镍镉、镍氢和锂离子电池,镍镉电池中的镉是环保严格控制的重金属元素之一,锂离子电池中的有机电解质,镍镉、镍氢电池

2、中的碱和制造电池的辅助材料铜等重金属,都构成对环境的污染。小型二次电池目前国内的使用总量只有几亿只,且大多数体积较小,废电池利用价值较低,加上使用分散,绝大部分作生活垃圾处理,其回收存在着成本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再生利用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废电池的危害,废电池大量丢弃于环境中,其中的酸、碱电解质溶液会影响土壤和水系的pH,使土壤和水系酸性化或碱性化,而汞、镉等重金属被生物吸收后,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的食物链,在人体内聚集,使人体致畸或致变,甚至导致死亡。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电池烂在地里,能够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5种物质中,

3、电池里就包含了3种.,废电池的污染,民用干电池是目前使用量最大、也是最分散的电池产品,国内年消费80亿只。主要有锌锰和碱性锌锰两大系列,还有少量的锌银、锂电池等品种。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一般都使用汞或汞的化合物作缓蚀剂,汞和汞的化合物是剧毒物质。废电池作为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时,废电池中的Hg、Cd、Pb、Zn等重金属一部分在高温下排人大气,一部分成为灰渣,产生二次污染。,国际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国际上通行的废旧电池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回收利用。,废电池一般都运往专门的有毒、有害垃圾填埋场,但这种做法不仅花费太大而且还造成浪费, 因为其中尚有不少可作原料的有用

4、物质。,1固化深埋、存放于废矿井,2回收利用 (1)热处理 瑞士有两家专门加工利用旧电池的工厂,巴特列克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将旧电池磨碎后送往炉内加热,这时可提取挥发出的汞,温度更高时锌也蒸发,它同样是贵重金属。铁和锰熔合后成为炼钢所需的锰铁合金。该工厂一年可加工2000吨废电池,可获得780吨锰铁合金,400吨锌合金及3吨汞。另一家工厂则是直接从电池中提取铁元素,并将氧化锰、氧化锌、氧化铜和氧化镍等金属混合物作为金属废料直接出售。不过,热处理的方法花费较高,瑞士还规定向每位电池购买者收取少量废电池加工专用费。,(2)“湿处理” 马格德堡近郊区正在兴建一个“湿处理”装置,在这里除铅蓄电池外,各类电

5、池均溶解于硫酸,然后借助离子树脂从溶液中提取各种金属,用这种方式获得的原料比热处理方法纯净,因此在市场上售价更高,而且电池中包含的各种物质有95%都能提取出来。湿处理可省去分拣环节(因为分拣是手工操作,会增加成本)。马格德堡这套装置年加工能力可达7500吨,其成本虽然比填埋方法略高,但贵重原料不致丢弃,也不会污染环境。,(3)真空热处理法 德国阿尔特公司研制的真空热处理法还要便宜,不过这首先需要在废电池中分拣出镍镉电池,废电池在真空中加热,其中汞迅速蒸发,即可将其回收,然后将剩余原料磨碎,用磁体提取金属铁,再从余下粉末中提取镍和锰。这种加工一吨废电池的成本不到1500马克(按汇率为4.7148来算的话,约合7072元人民币)!,从我做起,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是我们的座右铭。关爱身边环境、参与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利用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个人的行为也许微不足道,但把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联合起来,便足以托起一种文明,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文明,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