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6688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第1章 生态工程章末整合提升同步备课教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第1章 生态工程知识系统构建规律方法整合整合一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理论基础内容意义举例生物之间的共生、抗生理论生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的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抗生是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种生物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排斥另一种生物的现象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综合效益向日葵与大豆间作生物多样性理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

2、程度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营养关系越复杂,有限资源条件下就可以容纳更多的生物量避免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单纯林引起的“绿色荒漠”问题,如“三北防护林”食物链理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通过食物链,可以将某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物质和能量改变物质、能量的转移途径和富集方式湿地治理生态工程系统论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系统是一个有序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执行特定的功能改善和优化系统的结构以改善功能桑基鱼塘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具有较强的整体功能;系统组成成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保持较高的系统生产力藻类和珊瑚虫的关系例1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

3、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个原理()A系统论B生物之间的共生、抗生理论C生物多样性理论D食物链理论答案A解析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该模式的建立主要遵循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例2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种类;尽量增加树木种类;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建设理论是()A系统论B生物之间的共生、抗生理论C生物多样性理论D食物链理论答案

4、C解析生物多样性理论的主要含义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题中观点遵循的主要理论是生物多样性理论。整合二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前提,在一定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开展多层次、多功能的农业生产。生态农业以保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促进物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

5、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上一营养级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且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建立新的生态系统而提高;此新型生态系统的建立,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例4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答案C解析流经此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在此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农作物的多途径利用,能量得以高效利用;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物质得以循环利用;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中的物质,属于分解者。经过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员的共同努力,科技入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促进了小麦 产量的大幅提升,农民种粮收益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许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