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3081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把诗歌、绘画、书法、篆刻完美 起来,一幅传统的文人画才算完备。诗、书、画、印 又互相映衬,令人回味无穷。从唐宋开始,这种创作特色为画家和欣赏者所普遍接受,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当代水墨写意画正是与传统文人画 的。A. 结合 相辅相成 一以贯之B. 融合 各得其所 一以贯之C. 结合 各得其所 一脉相承D. 融合 相

2、辅相成 一脉相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是两个以上独立体相联结构成一个新的独立体,“融合”是指相联结的个体相互转化,性质越来越接近,默契程度更高。文段中说的是一幅画中含有诗歌、绘画、书法、篆刻,用“结合”恰当。“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文段中说的是“诗、书、画、印”互相映衬,用“各得其所”恰当。“一以贯之” 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文段中说的是当代画与传统画之间的关系,用“一脉相承”恰当

3、。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住建部将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步伐,推进国有租赁企业建设的进程,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和调控。B. 中国当前正从生产低端、廉价产品的加工厂向为世界提供先进、优质装备的重要基地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提高。C. 电影芳华不仅受到普通观众的喜爱,还在专业影评人票选的2017年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中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D. 高校应及时收集、发布国际组织的招聘信息,通过项目推介、组建社团等方式,为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相关服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和调控”缺少宾语中

4、心语,应改为“充分发挥对市场的引领和调控的作用”。B项,“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提高”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正在悄然改变”。C项,“被获评年度最受关注影片”成分赘余,应删去“被”。3.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 条条大路通罗马B. 巾幗不让须眉C. 当家才知柴米贵D. 初生牛犊不怕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初生牛犊不怕虎”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经验较少、情感较少或没有主观的生物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顾虑,敢作为。其他三项都使用了借代的手法。A项,用“罗马”代指目标;B项,用“巾帼”“须眉”分别代指女子和男子;C项,用“柴米”代指所有家庭生活消

5、耗。点睛: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选项,确定每一个选项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再综合比对,找出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选项,得到答案。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常用的各种修辞手法,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运用自如。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感作为感觉,是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不能超脱的诗人,总是执著于某一些特殊的对象。他们的心灵固结在美感上, 。 , , 。 , 。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执著于某些特殊的对象了。他们不能成为美感的主人他们的美感

6、又固结在这些特殊的对象上美感就失去寄托反而让美感受对象的役使心灵就会遭受致命的打击一旦丧失这些对象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他们的美感”紧随承上文“固结在美感上”,可知应排在首位。“这些对象”紧承“特殊的对象上”,由此可确定的顺序。“就失去”与“一旦丧失”紧密衔接,由此可确定的顺序。“心灵就会”与“美感就失去”是递进关系,故应排在后。“主人”与“役使”相对,由此又可确定的顺序,故本题答案为A项。5. 下列语句描写的内容与使用场合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音乐室:阳春白雪虽然和寡,流水高山但觅知音科技馆:究古今往事之踪迹,昭人类社会之兴衰书画室:心驰山水一窗闲情,笔走龙

7、蛇满室墨香。档案室:纳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之典显文才实验室:纸上得来始终觉浅,绝知此事定要躬行。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阳春白雪”“流水高山”都是乐曲名,由此可知恰当。由“古今往事”“人类社会之兴衰”可知,应描写的是阅览室,而不是科技馆。有“山水”,符合画的特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据此可知恰当。“纳百川”说明容纳的内容多,“千古之典”说明知识丰富,故应是描写的是阅览室。“躬行”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符合实验室的特点,故正确。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遁石先生传翁姓王氏,讳与准,字

8、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輻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

9、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之“震”,谓其子曰:“吾先世盛

10、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膺贡,来游南雍。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之士成师资之。俨忝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节)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先生愧谢之 谢:道歉B. 令大衔之 衔:接受C. 有怨望之心 望:怨恨D. 俨忝与同舍 忝:愧,有愧于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及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旧时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用在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面。作者在王与准

11、的名字前加“讳”,以表示对他的尊敬。B. 筮书,古代记载占卜方法的书。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并利用空闲时间加以研究,替人占卜,连县令也多次派人请他去占卜。C. 邑庠,文中是县学的代称。部使想任用王与准做官,王与准逃到山的更深处,坠崖伤足,部使于是补录他的次子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D. 弟子,文中指门徒、学生。王世杰凭借他的名望和才学被举为贡生,他到南雍游学,大司成陈公把他当成朋友,而没有把他放在学生之列。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乡里后进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2)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9. 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

12、因。【答案】6. B 7. B 8. (1)乡里的后辈有人想来跟从他学习,(遇石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不足以教授你们。(2)我如果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啊。 9. 父亲的影响;赵先生的教诲;应酬之苦;信奉易经之说。【解析】6. 试题分析:B项,结合上下文可知“令大衔之”的意思是“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衔”的意思是“怀恨”。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

13、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王与准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不当,由原文“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可知,从异人那里得到筮书的是王与准的先辈。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

14、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或”,有人;“辄”,总是;“ 相”,你们。 “ 非”,如果不是;“遂”,实现;“栖遁”。隐居;“石有德于吾”状语后置句,石头对我有恩德。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由“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并告诉王与准“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可是概括出父亲的影响;由“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并表示“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可概括出赵先生教诲的影响;由“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

15、,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可概括出王与准厌烦应酬;由“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可概括出王与准信奉易经之说。参考译文: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淮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王与淮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后辈有人想来跟他学习,(与淮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你们。”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淮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赵先生惭愧地向她道歉。与淮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