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3036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点2艺术手法探究专题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考点2 艺术手法 探究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14分)百年震柳梁衡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

2、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

3、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

4、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

5、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

6、秋。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

7、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B文章第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顽强的意志。C文章第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8、,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答案B解析A“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答:_答案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作铺垫。(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满分)解析从题干上来看,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画

9、线句子进行赏析。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观察画线句,使用了修辞,句式整散结合,然后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最后就是从结构上分析,它与前后照应的关系等。(3)“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答:_答案“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

10、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解析标题的意蕴是指标题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因此应细读文本梳理内容和思路,结合议论抒情句来揣摩感悟。“震柳”历经百年,见证了那段历史,虽被撕为两半,但仍顽强地活了下来,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震柳”的至坚至柔,适应性强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灾后之柳,向后人宣示:这个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雄风不减的老树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人们从中受到启迪。二、诗歌鉴赏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11分)满江红宋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

11、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注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荼蘼: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春季结束。龙孙:笋的别称。(1)下列对本词的鉴赏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艳丽鲜明;龙孙破壁而出,雏燕力弱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作者抑郁烦

12、乱的心绪。C“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点明上片所言之愁乃是乡愁。词人登上层楼、春山,遥望家乡,却被烟波阻隔了视线,满腹愁情,郁积心头,无人可诉,更显沉重。D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思乡意象来刻画月夜思归的环境,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E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与愁绪情调一致的落花飞絮、凄风苦雨来表现,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画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答案AC 解析A写“龙孙”“雏燕”不属于听觉范畴,结合前面的动词“见”也可理解。C.“春山”不是词人登临的对象,是视线的阻隔;烟波阻隔了道

13、路。(2)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_答案客子的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中国人常见的情感内容,但作者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广度。山河破碎,有家难回,思乡被放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其情更是沉重难堪。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被赋予了又一层内容,堪为古今之大恨。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理解的能力。关键词是“古今遗恨”,所以在解答时要体现“恨”。首先说这是一首羁旅词,所以体现的是客子的思乡之愁,但从“家何在”可以看出词人思乡难归的遗憾,这份情感更显广度。再看注释,该词写于国破家亡之时,所以词人之所以有家难回,主要

14、是山河破碎,情感更加沉重。但从该词整体来看,词人体现的是壮志难酬,所以这份乡愁就更深了一层意思。白话诗歌似火樱桃,如雪荼蘼,映辉斗艳。春色正浓,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着雏燕试飞,黄莺呼叫伴侣。春带愁来,不带愁去,令人伤怀。登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家乡在哪里呢?视线全被烟波阻隔。古今家国之恨,向谁倾诉呢?就连梦中也见不到千里外的故乡,只听到半夜时分子规悲啼。杜鹃声声劝归,人却难以归去。三、语言文字运用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许多走红的网络文章文辞并不精美,甚至不通文墨,言不达意,却因其观点与网友的心理相契合而被追捧。每年的旅游旺季,均有多艘邮轮途经香港却过门不入

15、,是因为香港没有一个可容纳巨大邮轮的码头。“蚁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几十年教书育人,捐赠毕生积蓄,帮助近300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高中学业。这位被人誉为“炭火教授”的优秀党员,其品其德,山高水长。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入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为倡导清廉风气,使干部职工都能洁身自好,该银行组织全体员工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接受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A B C D答案D 解析不通文墨: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用错对象。过门不入:路过家门却不进去。形容恪尽职守,公而忘私。望文生义。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使用正确。山高水长: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山和水一样永久留传。后比喻恩德、情意深厚。使用正确。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后泛指结交了不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