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3014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古代诗歌阅读考点4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讲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考点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考情解读学案引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古诗鉴赏中是一个必考点。在高考命题实践中真正的“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很少见,通常是要求考生回答“表达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类“是什么”的问题,它考查的重点在于根据诗句内容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常见命题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概括诗歌的内容主旨,二是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主观

2、设问,二是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鉴赏的核心。一般在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时,需要结合诗歌所提供的信息。如诗歌的标题、作者、关键句、注释、诗歌的类型、意象等。也就是说,综合考虑,多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关于评价类试题因为难度偏大,命题中出现的较少,但评价的前提是理解思想内容,只有理解了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解构真题引领规范类型一思想内容类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试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

3、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伏:服气。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要求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来分析。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鉴赏思想感情的题,需要遵循以下的思路:一是找出情语,即对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字词加以分析;二是找景语,即通过作者所描写的意象解读作者的感情;三是找叙事,即通过作者描述的事情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四是找技巧,即通过用典、化用等手法,解读出

4、作者的感情。解答这类试题还需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如果有表达技巧要一并写出。从标题“戏赠”入手,一个“戏”字,有“戏谑”之意。再结合诗句来看,前两句“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是对自己诗作的概括,突出自己的文学成就;“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也是在展示自己的诗作成就。“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这是对元九和李二十的戏谑。但“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透露出诗人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和自嘲。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通过对的描写(或:通过描写),表达了的思想情感。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

5、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表现诗人对元九和李二十的戏弄。该答案不能整体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曲解“戏”的内涵。0答案二: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对诗句的含意和感情理解不全面、不到位。该答案只理解出其中的一部分,没能全面整体把握。3类型二评价作者观点态度2015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唐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_思路梳理1明确考点辨别要求本题考

6、查鉴赏诗歌中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的情感和志向。2研读诗歌细致分析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熟悉古诗中常见的作者情感和志向有哪些,即做好知识储备;其次通过阅读诗歌体会诗中传达的情感志向;最后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诗歌的首联直接点题,侧面明确主旨即物外,表明所写是寄情于外物,通过对外物的分析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颔联承接上联,聚焦题目中的“山家”,突出了兰径熏和槐庭落的夏日景况,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颈联转写山风、山月,营造了空旷、静谧的意境。尾联以议论结题,揭示了一片诗心,凸显主旨。全诗在营造山中夜色空旷、静谧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远离“樊笼”,亲近“松桂”的心愿,其厌

7、弃尘世,热爱自然,追求高洁之情志,展现无疑。3依据模板构思答案答案构成: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向往(追求)的志向,从诗中(词语或句子)可以看出;从联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暗示出)的志向。4组织语言做出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失分剖析现场答案失分剖析得分答案一:本诗表达了作者向往田园山水生活,追求隐居的思想。首联写

8、出了夕照美景,颔联写了兰径和家槐美景,颈联写了山谷的幽静空旷、山间特有的美景,尾联直接表达了对山水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该答案对“樊笼”“松桂”的象征义理解不到位,情感不是对隐居的向往。结合全诗的分析比较到位。2答案二: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闲适生活的追求。全诗都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通过所写美景可以看出作者的志向和情感。该答案对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分析正确,但是没有对全诗具体分析,只是笼统地解说,不符合题目要求。3类法总结设问方式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2某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3本诗以“”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

9、容加以分析。答题公式这首诗歌运用了的手法,描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核心要点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七个方面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是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把握时代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壮怀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亡国之民的黍离之悲了。2解读形象解读形象(意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如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

10、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水之清,滩之浅,石之白,蒲之绿,浣纱之欢快,都衬托出月之明,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表现出一种自然、纯真的美,寄托着诗人对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3品味语言诗歌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品析语言的重点是:(1)抓题眼。扣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2)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和诗句,如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愁”显然是全词词眼,但上阕中的“愁”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中的“愁”则是怀才不遇的哀愁。(3)从景语中感受情。

11、“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杜甫倦夜前六句写景:“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从入夜月升到月落破晓,暗示出诗人彻夜难眠,心事重重。(4)从情语中体会情。如杜甫倦夜末两句是写情:“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抒发出诗人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无限关注,以及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和忧愤。4留心序注有些作者在自序、自注中会对作品的内容、背景等加以说明,这是领悟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姜夔扬州慢序中说:“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便对该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了明确的概括。5运用想象诗歌创作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诗歌鉴赏同样离不开读者的再造想

12、象。读诗要充分调动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积累,对诗歌进行如临其境的体味,才能准确地真切地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温庭筠商山早行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被誉为“早行名句尽此一联”,全由名词组成,字字皆为物象,通过想象,便会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出其中蕴含的不尽之意。6注重诵读诵读是体味诗情的最好办法。诵读,要倾注激情,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涵咏”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读者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玩索,掂量比较,浇灌心田。7掌握技巧掌握与诗歌鉴赏相关的一些艺术手法

13、。主要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结构方面的艺术手法等。强化训练提能增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试题。菩萨蛮宋谢逸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说法错误的两项是()A“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B“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运用拟人,虽是概括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C“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D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已经到了晚上,开启下阕的“归来愁未寝”。E“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答案CD解析C“两岸葡萄青藤满架”错误,应是将春水比成葡萄美酒,写出水色可爱;D.“青山啼子规”应是白天游玩时所闻。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答:_答案喜悦忧愁。上阕描绘春日游玩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