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1631555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浙江省台州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统练试题一、 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七仙女和牛郎董永的美丽传说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最主要特点是A.刀耕火种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B.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C. 十分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 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农业耕作方式

2、的根本变化B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C铁犁牛耕的出现D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3.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A. 大禹 B. 郑国 C. 李冰 D. 王景4有人到新疆考察农业,在吐鲁番看到了一种古老的灌溉设施: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延伸二三十公里,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灌溉。这种源于古代关中地区的灌溉设施是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井渠 5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

3、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A青瓷、白瓷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粉彩瓷器 D白瓷、青瓷 6有学者认为“三千年前中国最好的名片是青铜器,两千年前是丝绸,一千年前是瓷器。”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夏朝青铜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的高超工艺成就B.冶铁技术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时期C.唐代丝织技术先进,私营手工业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D.宋代白瓷开始出现,为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宋代经济的发展被不少西方史家称为“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商业活动不再受

4、到官吏的监管 B江南市镇的广泛兴起C都市中始现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D“市”分散于宅屋之间8.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说明了唐朝时“市”有时间限制 夜市的繁荣 对“市”有一定的管理限制 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A B C D 9、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出现于六朝时期 在唐代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政府对草市不实行管理 宋代的草市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 B C D10、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5、。”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11. 清末的海禁政策对中国发展造成的影响是 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堵塞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A B C D. 12清朝长期实行海禁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13据卞制军政书记载: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

6、多,行销日滞,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这表明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制茶技术的衰落C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D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14、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工商皆本 B实业救国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15、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东南沿海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C棉花、花生、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的扩大D洋务企业的产生 16、有人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业 B.面粉业 C机器制造业 D采煤

7、业17学者认为,我国在历史上曾经三次错失经济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其中第一次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错失英国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当时中国错失现代化机遇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和闭关政策 B列强侵略民族危机C军阀混战和社会分裂 D阶级对立和革命战争 18.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 B C D19、据统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A民族工业中

8、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B自然经济并没有受到冲击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20侨批是出国谋生的潮州人寄回家乡赡养亲属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的特殊信件和民间寄汇,是潮汕历史上举世罕见的文化奇观,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一封侨批,寄自泰国,批封所交寄的款额高达国币2亿元,是一件极少见的巨额批款的侨批。结合所学知识判读,该侨批最有可能寄于A1935年 B1938年 C1945年 D1948年21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

9、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22我国近代某个工厂刚刚创办时“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以下是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图,符合该工厂形态的是 A. A B. B C. C D. D23.“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民歌创作是在A.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

10、976年 D.1978年后 24右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25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右图对研究中国农业发展史来说A是重要的原始资料 B是虚假的人造史料C没有任何史料价值D反映了农业实际状况26、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 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较早的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A福州 B广州 C厦门 D上海 27.“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从这里拉开帷幕,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28.春联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用以抒发人们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1979年安徽某公社社员写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状况已成过去C农村改革的春风给农民带来了新希望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正在奔向“小康” 29、中共

12、十四大召开的主题是 A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B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0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农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 A B CD3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B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C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D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2. 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市场上洋货流行 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