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629603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铸铜雕塑、历史与制作工艺(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铸铜雕塑、历史及制作工艺作者:广州凰宁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张自胜铸铜雕塑是中国雕塑发展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熔炼、铸造、雕塑史上拥有辉煌的一页。中国的铸铜雕塑历史悠久,工艺精良,制作完美,造型玲珑剔透,刻画精美生动,体型浑厚,花纹精致富力优美,令作者感觉到了词穷的地步,搜肠刮肚难于找到优美、华丽文字和辞藻来形容中国铸铜雕塑。华夏铸铜题材广泛:兵器、容器、蒸器、取暖器、乐器、饰品、铜车马、人物、量具、面具等,可以说无所不含、无所不包,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世人做不到的,就像中华文明一样,任何人类文明相遇中华文明,都将被中华文明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明新的发展方向和历程。三代(夏商周)、战国、秦汉时

2、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铸铜雕塑的辉煌时期,极具代表性,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精美的雕塑作品是中国匠人精神的体验,匠人精神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精髓,匠人精神造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铸铜雕塑精品: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曾候编钟、三星堆铜雕塑、秦铜车马、马踏飞燕、永乐大钟、世纪宝鼎、中华世纪钟这些国之重器无不向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宽厚、包容、大度、孝道、感恩的情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中华文明璀璨和辉煌;国之重器体现我中华祖先和世人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为了最求完美的而无私奉献的匠人精神。异族可以毁我家园,八国列

3、强可以毁我林园、掠夺我国宝、占我国土,日本鬼子可以毁我华夏,魑魅魍魉可以扰我边疆,但无法阻止我华夏复兴的步伐,无法阻挡东方雄狮的苏醒,也无法阻拦中华艺术走向世界的脚步,无法阻碍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为铸铜雕塑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天地,新的国宝重器应运而生,世纪宝鼎、中华世纪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稳重和实力。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偏早(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酒器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方口,大沿,长颈,高圈足。颈饰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肩

4、部四隅是四个卷角羊头,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高图足上。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原文引用)司母戊方鼎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量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后无法辨认,砸

5、去一只鼎耳,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原文引用)曾候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

6、(境)展览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原文引用)越王勾践剑中国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器。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长55.7厘米。剑首为圆箍形,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鸟篆铭文。制作精良、犀利异常,是东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国当时制剑工艺的高水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原文引用)秦铜车马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四匹马拉的战车,大

7、小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被编号为1号的战车是立车、单辕双轮,车厢为横长方形,车门在车厢的后面,车上有圆形的铜伞,伞下站着御官,双手驭车,前驾四匹马。二号车为安车,也是单辕双轮。车厢为前后两室,二者之间有窗,上车的门在后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这两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而成,后又经过细部加工的,工艺水平非常之高。铜马身上缨络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则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当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原文引用)毛公鼎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

8、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原文引用)三星堆神鸟三星堆神树器形高大、造型生动、结构复杂是三星堆青铜器重要特点。二号祭祀坑中出土的立人像高达2.62米,重180多公斤,人像头戴兽面形高冠,身着衣服三层,最外层衣服近似“燕尾服”,两臂平抬,两手呈持物献祭状(图31)。这样高大的青铜铸像在商代青铜文明中是独一无二的。同坑

9、出土的大型兽面具宽138厘米,重80多公斤,造型极度夸张,方形的脸看起来似人非人,似兽非兽,角尺形的大耳高耸,长长的眼球向外凸出,其面容十分狰狞、怪诞,可谓青铜艺术中的极品。青铜神树高384厘米,树上九枝,枝上立鸟栖息,枝下硕果勾垂,树杆旁有一龙援树而下,十分生动、神秘,它把有关古代扶桑神话形象具体地反映出来了。三星堆青铜器以大量的人物、禽、兽、虫蛇、植物造型为其特征。青铜的人头像、人面像和人面具代表被祭祀的祖先神灵;青铜立人像和跪坐人像则代表祭祀祈祷者和主持祭祀的人;眼睛向前凸出的青铜兽面具和扁平的青铜兽面等可能是蜀人崇拜的自然神祇;以仿植物为造型特点的青铜神树,则反映了蜀人植物崇拜的宗教意

10、识。以祖先崇拜和动、植物等自然神灵崇拜为主体的宗教观念,这是早期蜀人最主要的精神世界。两坑出土的这些青铜器,除青铜容器具有中原殷商文化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文化风格外,其余的器物种类和造型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本地特征,它们的出土,首次向世人展示商代中晚期蜀国青铜文明的高度发达和独具一格的面貌。(原文引用)马踏飞燕青铜雕塑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

11、身上。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马踏飞燕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龙雀。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

12、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原文引用)永乐大钟永乐大钟被称为世之瑰宝、国之重器。它高6.75米,重46.5吨,最大直径3.3米,钟体上下遍布了23万字的佛经铭文。据说是明朝燕王朱棣(明成祖),攻下南京后,改号“永乐”,迁都北京,按照里“唯功大者钟大”的规矩来铸造这举世无双的大钟。大钟铸于明京师铸钟厂,钟铸成后存放在内府职掌机构汉经厂。永乐年间,遇到万寿圣节等节日,都有汉经厂主持敲钟作佛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钟被移到万寿寺,每天由六个和尚敲钟。天启年

13、间,时局动荡,大钟被弃于地上。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钟被移至觉生寺,并专门修建一座上圆下方的两层钟楼,用以悬挂大钟。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钟工程才最后完成。永乐大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构造合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形体宏伟,历时50O多年,至今仍音响圆润宏亮,穿透性强,具有明显的音乐效果,钟声可传四五十公里,余音达2分钟之久。经测量,钟腰最薄处为94毫米,钟唇最厚处为185毫米,重量为465吨。钟身铸满了阳文楷书、佛教经咒22万7千多字,字体工整、坚韧,相传为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每当重大法事必击钟10余下。(原文引用)世纪宝鼎“世纪宝鼎”是具有商周青铜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

14、铸造,一次浇注成功。它的设计和制作经过多次论证,是在国内专家、文物考古学者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世纪宝鼎”高2.1米,象征即将到来的21世纪;口径1.5米,重1.5吨。它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鼎内壁铸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禁(底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华夏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禁前后分别以金文铸有“世纪宝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赠 一九九五年十月”字样。鼎圆禁方,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原文引用)中华世纪钟它高6.8米、下口直径3.38米、重量

15、50吨、超过现存北京大钟寺的世纪钟王-永乐大钟,为600年来世纪范围内铸造的罕见超大鸣钟。中华世纪钟悬挂在中华世纪坛东侧,与中华世纪坛融为一体。钟重50吨,象征新中国五十华诞;钟体上的56朵牡丹象征着全国56个民族;钟身上铸着两条巨大的夔龙,象征着黄河与长江,同时还隽刻着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历史纪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谱;钟身底部是万里长城图案。(原文引用)中国铸铜雕塑做工无与伦比、炉火纯青,技术精湛,这些无不融汇了中国工匠的聪明智慧和辛勤的汗水。青铜器兴起于夏,辉煌于商,此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同时,熔炼技术和化工也是处于历史同期人类的巅峰时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高超的铸造

16、技术,以及对冶炼技术的完美,随着铁器时代到来,铁器逐步代替了铜器,但这些并没有影响铸铜技术的发展。历朝历代都有精美铸铜雕塑问世,铸铜雕塑的发展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绘画、雕刻、书法等因素密不可分,伟大的朝代诞生伟大的艺术。铸铜雕塑的铸造技术也体现了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平富裕的时代,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追求技术,艺术的高发展的时期都是出现盛世,例如,唐三彩、宋朝的瓷器、永乐时期等等。三代、秦汉、隋唐、大明永乐年间等朝代的铸铜技术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发展,迎来了铸铜雕塑艺术的新的发展高度,也就诞生了世界第一钟。铸铜雕塑,就是将铜在高温下熔炼成铜溶液,然后浇筑在模具里面,等溶液冷却固化后,去掉模具,将胎体打磨制成精美的铜雕塑。雕塑是多种艺术的集合体,铸铜雕塑集艺术、熔炼、铸造技术于一身的工艺品。铸铜雕塑她融汇了雕、刻、铸造、塑、刻、焊接铆接、打磨、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